隐性文化建设内涵探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性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三方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好比三个同心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和谐的大学文化系统。隐性文化建设具有暗示性、多样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它的作用方武主要表现在渗透与暗示,体验与记忆,传递与影响。
  【关键词】隐性文化;内涵;探析
  
  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显性文化是以文字或符号(包括声像和电子出版物)为载体而显现于外的,而且这种文化是有意识地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班级、课堂)按一定计划进行的。隐性文化则是指深藏于学校文化(有形的、无形的)中、教学计划之外,教育者以非计划的、非公开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情感等非学术性的知识。
  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又是相辅相成的,隐性文化的实施有时候需要通过显性文化来完成。显性文化是隐性文化的一定基础,两者有相互包容的部分。
  
  一、内容
  
  隐性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坪、雕塑、广场等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小到每一棵大树都应标出树名、特性和树龄,一草一木的养护水平都要高,还有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即使是学院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赏心悦目的作用。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性层面,反映大学制度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大学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坚持教育公平。在大学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制度设计中,应以学生、教师为主体,加强人才流动,加强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创新;在教学、科研管珲及学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上,应积极采纳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向“教授治学”的方向发展。二是实体层而,大学制度包括与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学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
  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也是一所大学给予学生人格影响的本质所在,它将成为师生血脉中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文化遗传基因,对学校的发展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经过大学的文化熏陶,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大学精神。而最能体现大学精神的是校训。它能传承历史,把握方向,弘扬精神,洗涤灵魂。它是办学精华。
  
  二、关系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好比三个同心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和谐的大学文化系统。外层属于浅层面文化:物质文化——“器俱”;中间属于中层而文化:制度文化——“规范”;核心层属于深层而文化:精神文化——“校风校训”。制度文化反映和维系着文化整体,在文化系统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的演进虽然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协调互动。但是,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却必须依赖一个良性有效的秩序,唯有通过制度文化才能达到。当制度诸因素产生和形成之后,就会使人的精神因素通过制度因素转化成为物质成果,也就是人类行为或人类活动的收获。
  
  三、特点
  
  1.暗示性。隐性教育是通过感人的情境(如校同的建筑)、优美的艺术(如壁画、雕塑)、和谐的环境(如校园的花草树木)、意味深长的语言(如名人名言、语录)、善良的行为(如文明礼貌)、可敬的榜样(如名师、教授)、多彩的活动(如学术节、文化节及各种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显性文化的教育是直接告诉受教育者“你应当怎样做”或“你应当做什么”:而隐性文化的暗示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自己回答“我应当怎样做”或“我应当做什么”。
  2.多样性。隐性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要素的集合,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于其中。它不仅涉及以学校建筑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宏观、微观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涉及整个学校的课堂、宿舍的精神氛围:不仅涉及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而且也涉及学校领导、学生管理者、后勤人员以及作为教育实践对象的学生;不仅涉及课堂教学,而且也涉及课外活动和师生的日常生活。隐性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认识到它的存在价值,都要有明确的意识,并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
  3.长期性。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大多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因此,隐性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隐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显性文化教育课程可以不断更改变化,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人的发展失去作用被人逐渐遗忘,但隐性文化一旦产生形成,就会在人的情感和记忆中打上烙印,这利,精神印记甚至是一辈子,代代相传,形成学校的精髓,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成为文化引领和先驱。
  
  四、作用方式
  
  1.渗透与暗示。渗透性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渗透式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载体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它是实现隐性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如内隐教育的内容可以渗透在任课教师每一步的课程设置、积极的学校精神、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按教育内容的要求,通过一定的形式将有关的政治、理想、道德的知识信息作为活动的内容,并利用一些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当中去,达到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2.体验与记忆。一所优秀的大学,其优秀就体现在能将优秀的文化传承演化为独具特色的校风上。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才会鲜明地烙上学校的印记,才会和母校建立起无论身在何处永远魂牵梦绕的文化情结来,才会让大学的精神影响他的一生。
  3.传递与影响。隐性教育还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传递与影响来达到教育目的。
  集体生活具有极大的教育性,为了更好地激发新思维,传播新思想,体验新生活,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性,世界一流大学在使学生来源多元化成为一种惯常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学生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和影响作用不容低估。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会上殷切希望“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用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用自身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教育、熏陶和影响广大青年学生,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是一个拉动全国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崇高风范,是最重要的隐性教育之一,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受益,所以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在努力提高每位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努力培养教师们的高尚情操、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
其他文献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
【摘 要】体育课的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 立定跳远 能力培养   
“绿色”已经成为20世纪将继续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词语。它的含义不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表达。它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内涵。“绿色和平组织”“绿色奥运”“绿色食品”“绿色化学”“绿色学校”,一系列关于“绿色”的报导常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和广告宣传之中。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绿色化学”。    一、关于对绿色化学的理解    “绿色化学”是化学工业非常发达的美国最早提出的名词。绿色化学可以
[摘 要]“美不美,家乡水”。通过学习地理乡土教材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进而树立热爱国家、遵守环境道德等优秀情感。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地理乡土教材作用,挖掘乡土,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做到寓穗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乐中,那一定会把地理教学的大任务完成。  [关键词]乡土教材;德育;方法;环境    地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
【摘 要】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欣赏教材,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情感教育 熏陶 审美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我在语文教
[摘要] 提问是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的作用(1)激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2)提示学习重点(3)启发学生的思维(4)培养学生参与能力(5)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 提问的涵义;地位;作用,集中注意力;提示重点;启发思维;培养参与能力;互动交流    提问是指教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剪一剪,站一站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 分米、平方米,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自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摘要] 从课程、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关系,提出相应的教学衔接对策用以改善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脱节。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初中物理;教学衔接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如力、机械、声、光、热、电、磁等,它们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将关系到学生升人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心理感受。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分开办学,双方的领导和教师又缺乏沟通意识
[摘 要]痛风是一种顽固的疾病,而且近年来正在朝着年轻化趋势发展,一旦病魔缠身将痛苦不堪,笔者主要从几年的痛苦经历中谈谈自己对痛风的认识,并从饮食方面探讨了对痛风的预防措施,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能有效的控制疾病,减轻痛苦。  [关键词]痛风;发病机理;饮食预防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病的发病比例日趋增多,尤其在干部、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群中发病率尤为突出,笔者患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步入初一的新生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过去的环境不同:课程种类的骤然增多,知识结构的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