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它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体育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里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另外,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新课程中的体育教学,教师更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也有多种类型,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组织上课,在教学形式上达到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学校体育教学的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目前我国中小学设有体育课和活动课等多种形式,在普通学校外还设有体育学校,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有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很多种。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体育方面的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体育课堂要强调学生自主性
新课程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而且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课堂要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教学中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摆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前的是关乎民族强壮的重要课题,如何以新课程为契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改革体育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爻中学)
一、体育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里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另外,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新课程中的体育教学,教师更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也有多种类型,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组织上课,在教学形式上达到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学校体育教学的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目前我国中小学设有体育课和活动课等多种形式,在普通学校外还设有体育学校,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有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很多种。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体育方面的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体育课堂要强调学生自主性
新课程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而且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课堂要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教学中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摆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前的是关乎民族强壮的重要课题,如何以新课程为契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改革体育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