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上的举例与提示是常见的用来说明问题的方法,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少不了举例与提示。恰到好处的举例与提示能够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理清思路。因此,教师掌握一定的举例与提示的艺术显得至关重要。
一、课堂举例
举例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说明道理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中,适当的举例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举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越,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1.举例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要注意就地取材,举一些学生身边发生的和学生关心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学生都耳熟能详,贴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从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大大增强书本的可信度,因而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举例要简洁
有一位教师在讲解《拿来主义》一文时,为了说明“闭关主义”的含义,大讲特讲当年慈禧太后排斥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的典故,以此说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危害。结果不仅占用了近半节课时间,而且致使教学的重点和兴奋点都发生了转移,将说理变成了故事会,举例起到了“喧宾夺主”的反效果。
二、课堂提示
1.课堂提示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或在做练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这就是课堂提示。教师在上课时选用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这些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均有一定的作用,而提示几乎是能贯通所有这些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方法。因此,提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比其他各种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作用。
2.课堂提示的要求
首先,提示要掌握好最佳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有些时候在学生思考的最佳时期,一经提示学生便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那么,何谓最佳时机呢?
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从难易角度看,可分为极难、难、较难、一般和不难五个等级。其中首尾两端是不需要教师加以提示的:极难的内容和问题必须由教师进行化难为易的讲解,而不难的向题和内容则不必由教师讲解,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解决。需要加以提示的只是“难”“较难”和“一般”这三种情况。对此,教师应该分别选择不同的时机进行提示:对“难”这种程度的内容和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可提些思考的要求;而对“较难”程度的内容和问题,教师提出思考的要求之后,不要立即加以提示,而应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再加以适当的提示;而对“一般”程度的内容和问题,教师在刚开始及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要提示,应该让他们去钻研和探索,到思考过程快结束时,再作点拔和讲解。
其次,提示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不提示会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而毫无所得的境地,但教师在进行提示时,无论是向学生提出思考的范围,还是向他们提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思维途径和具体方法,都应该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既不能说得含糊其辞,对学生的思考没有什么帮助;也不可说得太过直白,以致他们用不着思考便能获得答案。
再次,提示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教师应该针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对全体学生提出思考要求,给他们提示时应该从一般学习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对于程度特差或特好的学生的特殊要求,应该在课后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加以满足。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所作的提示,要照顾到班级的一般水平,即要根据班内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决定是否应当作适当的提示,对那些认真思考后虽有所认识但比较模糊、不能正确流畅地表述出来的问题应当作适当的提示。
3.常用的两种提示方法
明示。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形:学生解决问题时,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从而出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情景。此时,教师可直接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暗示。通常暗示的方式有:言此意彼——说“此”的目的是想告诉“彼”,但又不直接说穿;言小意大——说的虽是小事,但从中可以品出大意来;言实意虚——说的是实事,而一旦深究便能体察出其中的“虚”来。总之,暗示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而不要故弄玄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恰到好处的课堂举例和提示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能够轻松驾驭文章的关键。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课堂举例和提示的习惯,选择良好的时机,为课堂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25600)
一、课堂举例
举例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说明道理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中,适当的举例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举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越,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1.举例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要注意就地取材,举一些学生身边发生的和学生关心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学生都耳熟能详,贴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从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大大增强书本的可信度,因而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举例要简洁
有一位教师在讲解《拿来主义》一文时,为了说明“闭关主义”的含义,大讲特讲当年慈禧太后排斥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的典故,以此说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危害。结果不仅占用了近半节课时间,而且致使教学的重点和兴奋点都发生了转移,将说理变成了故事会,举例起到了“喧宾夺主”的反效果。
二、课堂提示
1.课堂提示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或在做练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这就是课堂提示。教师在上课时选用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这些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均有一定的作用,而提示几乎是能贯通所有这些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方法。因此,提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比其他各种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作用。
2.课堂提示的要求
首先,提示要掌握好最佳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有些时候在学生思考的最佳时期,一经提示学生便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那么,何谓最佳时机呢?
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从难易角度看,可分为极难、难、较难、一般和不难五个等级。其中首尾两端是不需要教师加以提示的:极难的内容和问题必须由教师进行化难为易的讲解,而不难的向题和内容则不必由教师讲解,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解决。需要加以提示的只是“难”“较难”和“一般”这三种情况。对此,教师应该分别选择不同的时机进行提示:对“难”这种程度的内容和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可提些思考的要求;而对“较难”程度的内容和问题,教师提出思考的要求之后,不要立即加以提示,而应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再加以适当的提示;而对“一般”程度的内容和问题,教师在刚开始及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要提示,应该让他们去钻研和探索,到思考过程快结束时,再作点拔和讲解。
其次,提示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不提示会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而毫无所得的境地,但教师在进行提示时,无论是向学生提出思考的范围,还是向他们提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思维途径和具体方法,都应该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既不能说得含糊其辞,对学生的思考没有什么帮助;也不可说得太过直白,以致他们用不着思考便能获得答案。
再次,提示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教师应该针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对全体学生提出思考要求,给他们提示时应该从一般学习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对于程度特差或特好的学生的特殊要求,应该在课后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加以满足。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所作的提示,要照顾到班级的一般水平,即要根据班内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决定是否应当作适当的提示,对那些认真思考后虽有所认识但比较模糊、不能正确流畅地表述出来的问题应当作适当的提示。
3.常用的两种提示方法
明示。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形:学生解决问题时,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从而出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情景。此时,教师可直接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暗示。通常暗示的方式有:言此意彼——说“此”的目的是想告诉“彼”,但又不直接说穿;言小意大——说的虽是小事,但从中可以品出大意来;言实意虚——说的是实事,而一旦深究便能体察出其中的“虚”来。总之,暗示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而不要故弄玄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恰到好处的课堂举例和提示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能够轻松驾驭文章的关键。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课堂举例和提示的习惯,选择良好的时机,为课堂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