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壶艺泰斗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指壶的具象轮廓。神即壶的精神审美,气即壶型所呈现的气质,态则是作品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等各种姿态。由此可见,一把好的紫砂壶,必是形、神、气、态的完美结合。并通过具体的造型和装饰达到审美目标。
壶有壶的神韵,这种神韵是真正打动人内心的东西,也是促使紫砂壶真正走入人们生活和雅玩范畴。并且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一把壶除了贮茶品饮等实用功能外。还能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情感上的需求、文化品位上的互通等,因此,无论是壶艺创作还是鉴赏。对于壶的内外形象,即外形与内涵本质。都应予以关注重视。紫砂壶“蕉荫听雨”(见图1)就是基于形、神、气、态,强调内涵本质的一把壶,该壶以蕉荫听雨这一文人意境为素材背景。传统圆器造型作基础,陶刻图案修饰,将情感、领悟、心境等融入壶中,使之源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富有趣味生动的艺术气息和浪漫主义情怀。
1 珠圆玉润质,圆润显余情
紫砂壶的造型主要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种,其造型丰富、变化无穷、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让人百看不厌。其中又以光器中的圆器造型最为典型。深受制壶艺人所钟爱。紫砂壶“蕉荫听雨”在主体造型上突出了圆器的形象特质,将珠圆玉润、骨肉亭匀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在流畅的线韵和润泽的胎色中,流淌出细腻而浓郁的人文情愫。引人神往。该壶的壶身呈梨形,口小、底大、腹鼓,饱满丰润,且具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张力。使人能够感受到壶在扩张、在变大。静中寓动、大气雅致:短直流倾斜向上。短促而有力;倒圈把线条流畅,上细下粗,在视觉上颇具平衡感:半球形壶盖倒扣于壶口。与壶身呈一完整的梨形状;盖顶中央,壶钮形似一只抽象的蘑菇,精巧可爱,增添了生动的气息。整壶造型简约,以曲线勾勒壶型,干净利落,富有珠圆玉润的质感,表现出圆器风格,流露出浓浓情意。
2 蕉荫听雨图,陶刻素描韵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是物质的延伸,紫砂壶艺形式往往流露着隽永的美感和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人与壶的共鸣。在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过程中。装饰艺术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用,紫砂装饰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感染力的艺术,装饰内容往往切壶、切题、切意,与造型相互辉映,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紫砂陶刻融入了书法、绘画、金石、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各家特色,以刀代笔。在陶艺作品上尽情发挥,焕发出极为古朴悠然的艺术效果,比如这把“蕉荫听雨壶”就是将陶刻装饰技法运用到了作品中,刻画出一幅生动灵趣如素描般的蕉荫听雨图。
芭蕉只是一种寻常物,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它却情有独钟。同时。人们又将它与雨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是一种孤独,听雨一滴一滴地敲击着翠绿欲滴的芭蕉叶,会让人产生出无限的寂寥和惆怅。唐代诗人李煜在《长相思》里这样写道:“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可谓蕉荫听雨伴情思。芭蕉三两窠。听雨打芭蕉。总会触及人们艺术创作的冲动,此壶也是将这样的意境化为灵感,融入壶中,进而触发灵魂共鸣。壶身一侧以线条刻芭蕉图案,讲究“大疏大密”,强调主次、聚散、浓淡,芭蕉叶层层相簇。一气呵成。在节奏变化中达到静中寓动的韵律美。为了丰富画面,营造出更有情怀的情境,又特地在芭蕉叶下刻画一只雀鸟,其毛羽丰满、惟妙逼真,仿佛正在聆听着雨打芭蕉的旋律。整个画面意象饱满,气韵清雅。形式优美。将线条、笔锋、境界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素描画的质地也被充分表现出来。写意情趣恰到好处。艺术效果明显,于简约中透着一股睿智,于人文意境中凸显出作品醇厚隽永的韵味,激发出人们最本质的诉求和对心灵的领悟。
3 总结
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文化的延续与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壶艺形式使各种文化理念得以完美诠释。给予人共鸣的感受。这把“蕉荫听雨壶”就是最直接的写照,它将自然之美、文学之美等融入最平常的造型装饰中,从而提炼意境,升华情感。
壶有壶的神韵,这种神韵是真正打动人内心的东西,也是促使紫砂壶真正走入人们生活和雅玩范畴。并且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一把壶除了贮茶品饮等实用功能外。还能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情感上的需求、文化品位上的互通等,因此,无论是壶艺创作还是鉴赏。对于壶的内外形象,即外形与内涵本质。都应予以关注重视。紫砂壶“蕉荫听雨”(见图1)就是基于形、神、气、态,强调内涵本质的一把壶,该壶以蕉荫听雨这一文人意境为素材背景。传统圆器造型作基础,陶刻图案修饰,将情感、领悟、心境等融入壶中,使之源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富有趣味生动的艺术气息和浪漫主义情怀。
1 珠圆玉润质,圆润显余情
紫砂壶的造型主要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种,其造型丰富、变化无穷、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让人百看不厌。其中又以光器中的圆器造型最为典型。深受制壶艺人所钟爱。紫砂壶“蕉荫听雨”在主体造型上突出了圆器的形象特质,将珠圆玉润、骨肉亭匀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在流畅的线韵和润泽的胎色中,流淌出细腻而浓郁的人文情愫。引人神往。该壶的壶身呈梨形,口小、底大、腹鼓,饱满丰润,且具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张力。使人能够感受到壶在扩张、在变大。静中寓动、大气雅致:短直流倾斜向上。短促而有力;倒圈把线条流畅,上细下粗,在视觉上颇具平衡感:半球形壶盖倒扣于壶口。与壶身呈一完整的梨形状;盖顶中央,壶钮形似一只抽象的蘑菇,精巧可爱,增添了生动的气息。整壶造型简约,以曲线勾勒壶型,干净利落,富有珠圆玉润的质感,表现出圆器风格,流露出浓浓情意。
2 蕉荫听雨图,陶刻素描韵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是物质的延伸,紫砂壶艺形式往往流露着隽永的美感和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人与壶的共鸣。在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过程中。装饰艺术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用,紫砂装饰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感染力的艺术,装饰内容往往切壶、切题、切意,与造型相互辉映,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紫砂陶刻融入了书法、绘画、金石、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各家特色,以刀代笔。在陶艺作品上尽情发挥,焕发出极为古朴悠然的艺术效果,比如这把“蕉荫听雨壶”就是将陶刻装饰技法运用到了作品中,刻画出一幅生动灵趣如素描般的蕉荫听雨图。
芭蕉只是一种寻常物,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它却情有独钟。同时。人们又将它与雨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是一种孤独,听雨一滴一滴地敲击着翠绿欲滴的芭蕉叶,会让人产生出无限的寂寥和惆怅。唐代诗人李煜在《长相思》里这样写道:“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可谓蕉荫听雨伴情思。芭蕉三两窠。听雨打芭蕉。总会触及人们艺术创作的冲动,此壶也是将这样的意境化为灵感,融入壶中,进而触发灵魂共鸣。壶身一侧以线条刻芭蕉图案,讲究“大疏大密”,强调主次、聚散、浓淡,芭蕉叶层层相簇。一气呵成。在节奏变化中达到静中寓动的韵律美。为了丰富画面,营造出更有情怀的情境,又特地在芭蕉叶下刻画一只雀鸟,其毛羽丰满、惟妙逼真,仿佛正在聆听着雨打芭蕉的旋律。整个画面意象饱满,气韵清雅。形式优美。将线条、笔锋、境界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素描画的质地也被充分表现出来。写意情趣恰到好处。艺术效果明显,于简约中透着一股睿智,于人文意境中凸显出作品醇厚隽永的韵味,激发出人们最本质的诉求和对心灵的领悟。
3 总结
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文化的延续与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壶艺形式使各种文化理念得以完美诠释。给予人共鸣的感受。这把“蕉荫听雨壶”就是最直接的写照,它将自然之美、文学之美等融入最平常的造型装饰中,从而提炼意境,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