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荫听雨伴情思,一壶清茶最静心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aogu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壶艺泰斗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指壶的具象轮廓。神即壶的精神审美,气即壶型所呈现的气质,态则是作品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等各种姿态。由此可见,一把好的紫砂壶,必是形、神、气、态的完美结合。并通过具体的造型和装饰达到审美目标。
  壶有壶的神韵,这种神韵是真正打动人内心的东西,也是促使紫砂壶真正走入人们生活和雅玩范畴。并且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一把壶除了贮茶品饮等实用功能外。还能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情感上的需求、文化品位上的互通等,因此,无论是壶艺创作还是鉴赏。对于壶的内外形象,即外形与内涵本质。都应予以关注重视。紫砂壶“蕉荫听雨”(见图1)就是基于形、神、气、态,强调内涵本质的一把壶,该壶以蕉荫听雨这一文人意境为素材背景。传统圆器造型作基础,陶刻图案修饰,将情感、领悟、心境等融入壶中,使之源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富有趣味生动的艺术气息和浪漫主义情怀。
  1 珠圆玉润质,圆润显余情
  紫砂壶的造型主要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种,其造型丰富、变化无穷、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让人百看不厌。其中又以光器中的圆器造型最为典型。深受制壶艺人所钟爱。紫砂壶“蕉荫听雨”在主体造型上突出了圆器的形象特质,将珠圆玉润、骨肉亭匀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在流畅的线韵和润泽的胎色中,流淌出细腻而浓郁的人文情愫。引人神往。该壶的壶身呈梨形,口小、底大、腹鼓,饱满丰润,且具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张力。使人能够感受到壶在扩张、在变大。静中寓动、大气雅致:短直流倾斜向上。短促而有力;倒圈把线条流畅,上细下粗,在视觉上颇具平衡感:半球形壶盖倒扣于壶口。与壶身呈一完整的梨形状;盖顶中央,壶钮形似一只抽象的蘑菇,精巧可爱,增添了生动的气息。整壶造型简约,以曲线勾勒壶型,干净利落,富有珠圆玉润的质感,表现出圆器风格,流露出浓浓情意。
  2 蕉荫听雨图,陶刻素描韵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是物质的延伸,紫砂壶艺形式往往流露着隽永的美感和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人与壶的共鸣。在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过程中。装饰艺术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用,紫砂装饰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感染力的艺术,装饰内容往往切壶、切题、切意,与造型相互辉映,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紫砂陶刻融入了书法、绘画、金石、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各家特色,以刀代笔。在陶艺作品上尽情发挥,焕发出极为古朴悠然的艺术效果,比如这把“蕉荫听雨壶”就是将陶刻装饰技法运用到了作品中,刻画出一幅生动灵趣如素描般的蕉荫听雨图。
  芭蕉只是一种寻常物,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它却情有独钟。同时。人们又将它与雨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是一种孤独,听雨一滴一滴地敲击着翠绿欲滴的芭蕉叶,会让人产生出无限的寂寥和惆怅。唐代诗人李煜在《长相思》里这样写道:“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可谓蕉荫听雨伴情思。芭蕉三两窠。听雨打芭蕉。总会触及人们艺术创作的冲动,此壶也是将这样的意境化为灵感,融入壶中,进而触发灵魂共鸣。壶身一侧以线条刻芭蕉图案,讲究“大疏大密”,强调主次、聚散、浓淡,芭蕉叶层层相簇。一气呵成。在节奏变化中达到静中寓动的韵律美。为了丰富画面,营造出更有情怀的情境,又特地在芭蕉叶下刻画一只雀鸟,其毛羽丰满、惟妙逼真,仿佛正在聆听着雨打芭蕉的旋律。整个画面意象饱满,气韵清雅。形式优美。将线条、笔锋、境界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素描画的质地也被充分表现出来。写意情趣恰到好处。艺术效果明显,于简约中透着一股睿智,于人文意境中凸显出作品醇厚隽永的韵味,激发出人们最本质的诉求和对心灵的领悟。
  3 总结
  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文化的延续与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壶艺形式使各种文化理念得以完美诠释。给予人共鸣的感受。这把“蕉荫听雨壶”就是最直接的写照,它将自然之美、文学之美等融入最平常的造型装饰中,从而提炼意境,升华情感。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4年4月26~27日,全国古陶瓷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与会期间,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宜兴市均陶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均陶研究所所长方卫明盛情地接待了他们。热情洋溢地向古陶专家们介绍了古、今宜兴均陶的历史和历代的“宜均”陈列品,引起了100多位专家极大的赞赏。事后。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王莉英研究员十分谦逊地向方大
期刊
正值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政府及相关部门、紫砂界、文艺界等社会各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社会化自媒体等方式缅怀顾老遗风,追慕大师风范。无论是影视作品电影《顾景舟》,还是文学著作《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无论是“顾景舟艺术馆”开馆。还是各地举办紫砂展览活动;无论是“景舟传人”通过壶艺传承,还是紫砂界艺术家们锐意创作。都是在围绕手工技艺传承、文化艺术传播、人文精神传递主题思路,将属于
期刊
紫砂陶刻装饰,俗称“刻字”。是紫砂作品装饰手法之一。最早的紫砂陶刻装饰是以竹片为刀进行题款,作为一种记号存在;后来通过特制的陶刻刻刀在紫砂生坯上进行书法、绘画、印章等方式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文人气息的创作手法,并成为紫砂文化艺术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紫砂陶刻的题材与内容异彩纷呈。图腾符号、山水云天、菜蔬瓜果、花鸟鱼虫、诗词名句等以紫砂为载体,既要切壶、切题、切意,又要遵循传统书法、绘画技法并结合
期刊
摘要 紫砂壶艺术作品占据着中华艺术的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华陶瓷艺术的瑰宝。紫砂壶独有的自然美感、精湛的工艺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愈来愈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 紫砂高山流水壶;艺术文化;自然美  纵观宜兴紫砂壶艺术文化数百年的发展史,历代壶艺前辈们潜心艺术追求、耕耘积累,加之文人墨客参与其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手工制作技艺,利用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以自然界为客观对象,巧妙构思,进而制作成紫砂壶艺作品。
期刊
宜兴紫砂壶集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等于一身,凭借其独特的质地、别致的造型、素雅的装饰、丰富的内涵、高雅的意境享誉海内外。它巧妙地将绘画、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方式通过紫砂壶这个载体来得以呈现。更将玉文化、茶文化和禅文化等不同传统文化与紫砂文化更好地融合到一起,使其更绽异彩。  紫砂壶虽造型各类,但万变不离其宗,可分为三大经典器型:光器、花器与筋纹器。方器是光器中独特的造型结构之一。古拙稳重、棱角藏锋
期刊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几百年来的紫砂艺术,无论是优雅的线条、端庄的造型还是精巧的技艺,勾勒的回转间无处不将自然气息凝聚于紫砂艺术里。紫砂艺人是发现自然、取材于自然的一把好手,即使是光影下的紫砂泥,在他指尖的旋转下依旧能嗅到自然的芬芳。艺术源于自然,生机勃勃的自然界对紫砂壶的历史发展、轨迹演变、造型变化
期刊
紫砂陶艺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其制作技艺已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而难能可贵的是紫砂陶艺时至今日依旧活跃在艺术舞台。长盛不衰。说起紫砂陶。不得不提紫砂壶这一优秀的艺术载体。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艺不断传承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延续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全手工创作原因,每一把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它们又或多或少地延续着传统
期刊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时期。鼎盛于当代,集造型、诗词、书法、金石等诸多艺术于一身,经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而日益精进,承载着古老文明与现代荣耀。紫砂融入文人的生活。世代相传、薪火相继,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法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壶具。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今,宜兴紫砂壶精湛的工艺和唯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侧目,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后起之秀。同时,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的娴熟精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它集文学、绘画、书法、堆塑等诸多艺术于一体,具有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一把好壶就像是一个经制壶艺人精心孕育的小生命,每一把壶都凝结着制壶艺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记录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展现着广阔的生活画卷,令世人爱不释手。故而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紫砂壶的艺术气质,而这是一个内涵广泛、形式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紫砂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气质和内在
期刊
摘要 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清晰地看到由佛经翻译所表现出来佛教的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佛教在中国又延伸出另一种体现了佛教生命伦理的禅宗思想,这款紫砂“禅定壶”正是禅意与紫砂壶实用性的巧妙融合。  关键词 禅定壶;佛法;筋纹器;禅意  佛教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佛教文化开始广为流传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文明。佛教和茶早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