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的核心:找到关联,构建系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可能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形成知识链条,经历思维过程,体会到数学的有序有理,从而越学越清晰,越学越轻松。这是思维发展的核心,也是原汁数学的本质所在。本文以“图形的放大與缩小”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数学课“原汁原味”。
  一、思维的起始点:打破原有的平衡
  案例1:教师出示一张A3纸与一张A4纸,并将A3纸对折,刚好与A4纸一样大
  师:同学们,A3纸的面积刚好是A4纸面积的2倍,昨天老师拿着一张A3大小的建筑图纸到文印店,想把它复印并缩小为A4纸张的大小。
  生:就是把图纸缩小到原来的1/2。
  师:对!文印店的老板听了我的要求,把A3图纸放入复印机,先按下“缩小”按钮,再选择“缩小到50%”。同学们,你觉得复印的图纸会是我想要的那样吗?(学生点头赞同)
  师:可是,出来的图纸却不是我想要的那样。
  教师出示复印后的图,只有A4纸面积的一半那么大。
  生1:怎么只有这么大?不可能!
  生2: 50%就是1/2,怎么变了?
  生3:是不是复印机坏了?(学生纷纷猜测原因)
  师:其实,复印机并没有坏,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数学知识。那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课始巧妙创设“复印文件”的情境,这一素材既真实又新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矛盾,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50%不是1/2”,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选择身边的材料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逐步养成发现、研讨数学问题的习惯,这是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和核心能力。
  二、思维的生长线:寻找矛盾的根源
  案例2: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自学课本学习单
  1. 图形放大(或缩小),指的是把图形的( )放大或缩小。
  2. 为什么图纸“缩小到50%”,不是原来的一半?你找到答案了吗?
  3. 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自学起来,继而开始汇报交流。
  生1: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指的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或缩小。
  生2:我知道为什么图纸的大小不是原图的一半了。缩小50%,指的是把图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50%,不是把面积缩小到原来的50%。
  师:那么,面积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面积应该只有原图形的1/4那么大。
  师:为什么?
  生:把一个长方形的图纸缩小50%,是把它的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50%,面积就只有原来的50%×50%=25%。
  师: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自己找到图纸大小不对的原因。把图纸“缩小到50%”,用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怎样说?
  生1:把图纸按2∶1缩小。
  生2:把图纸按1∶2缩小。
  师: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指的是:变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一定的。
  生1:比的前项表示变化后的图形,比的后项表示原图形。
  生2:前项小就表示把原图形缩小,前项大就表示放大。
  师: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将下面各图形按1∶2缩小。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只有原图形面积的1/4,所以老师复印的图纸肯定只有原来图纸的1/4。
  生2:不仅是长方形面积是原图形的1/4,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都只有原图形的1/4。
  生3:因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高只有原来的1/2,所以面积只有原来的1/4。
  师:同学们都很有分析能力,我们再来看看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与原图形之间什么会发生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生1:图形的每条边都会发生变化。
  生2:周长和面积也会发生变化。好像都发生了变化,没有什么不变的。
  生3:图形的样子没有变,只是大小变了。
  生4:图形中角的大小没有变。
  师:图形的样子没有变,我们叫形状不变。那为什么图形的形状不会变呢?
  生:每条边都是同时变化的。
  师:老师想要把图纸面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文印店老板应该按“缩小到百分之几” 的按钮呢?
  生1:不能按50%了,应该比50%大,因为50%得到的只有1/4。
  生2:应该是缩小到原来的70%,因为70%×70%=49%≈50%。
  生3:对!如果是71%,它就大于50%了,因为71%×71%=50.41%。
  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放学后,就把你的方法告诉文印店的老板。
  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探寻,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矛盾冲突的驱使和学习单的引领下,通过自学,自主寻找到“缩小到50%不是一半”的原因所在,从总体上认清“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本质:是对应线段长度的比,不是面积的比,并且和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联系和统一,使学生经历从矛盾、疑惑到清晰的过程,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有理和数学魅力。
  数学的根本就是发展思维。本环节中,教师在学生充分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本质后,让他们尝试解决“复印图纸”的问题。这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应用,又是数感的培养;既是知识的应用,更能体会数学思考的魅力。
  三、思维的结构图:建立新的平衡
  案例3:梳理知识,建立体系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指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生2:我知道了,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会发生变化,但形状不变。
  生3: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个比的前项是变化后的图形。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让你想到过去学习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到了比和比例。
  生2:我想到了图形的边扩大a倍,面积就会扩大到它的a2倍。
  师:如果将一个长方体的模型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方体体积应该是原体积的多少倍?
  生:放大后的长方体体积应是原体积的3×3×3=27倍,这是因为:放大是指把长、宽、高都放大到原来的3倍。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得出图1。
  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会从线段的关系认识到面积的关系,再上升到体积的关系,获得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多维的知识模块,建立上位的数学模型。
  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大脑,“勾住”旧知和经验,在矛盾冲突下经历抽象、推理、转化的过程,进行系统化思考,获得新的平衡,体现原汁数学的特征:从数学本质出发,学真数学,做真思考。
  (作者单位:湖北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zgjssjh@126.com
其他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如何适应新课程,怎样调整、变革现有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万历十五年》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便是课程改革的尝试。  一、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吉林教研基地,2019年5月30日在吉林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开展跨学科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带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参加《万历十五年
“办一所让人幸福成长的学校”是教育者的梦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间的一所普通中学,东莞市第一中学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为宗旨,努力探寻“幸福教育”的真谛;以“适性求是,成人幸福”为实践路径,开展基于幸福成长目标的“5H”校本教育改革;以知行精神为理性反思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幸福教育观念体系。  一、幸福教育真谛:适幸福之“性”,求幸福之“是”  追求幸福是教育的最
2019年春,笔者随教育部名师领航基地的专家团队,走进首期领航名师、首批国家“万人计划”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林乐珍老师的课堂,听了一节语  文课。  古gǔ对duì今jīn,  圆yuán对duì方fāng,  严yán寒hán对duì酷kù暑shǔ,  春chūn暖nuǎn对duì秋qiū凉liáng。  伴随着“古对今”的对韵歌,置身于春夏秋冬季节变幻的情境中,听课的教师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玩
在笔者的认识里,“教育”可以理解为“教书”与“育人”,即知识的教授和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教书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育人比教授知识更具难度。如何培养学生并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困扰。在阅读了吴俊伟老师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后,笔者产生了一些很深的感触。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学生,我的牵挂和使命”“老师,我们在路上坚守”“孩子,我愿以‘师’‘
谭海生老师的文章《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把学生作文语言练习和作家写作区分开来,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提出语言训练应从华丽入手,借鉴使用经典文章中的丰富的书面语言,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技能等主张,见解独到,给人启发。谭老师还指出了学生学过并积累的经典语言不能转化成写作用语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揭示病根,对症下药,对目前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
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培育核心素养任务的重要途径[1],其教学内容应该基于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境脉”式教学突出情境脉络的预设,并把情境脉络与活动脉络、知识脉络、素养脉络四者有机结合,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核心素养目标在实践层面的呼应。  一、“境脉”式教学的概念  “境脉”式教学,是指基于情境脉络的教学,“境”即为创设情境,“脉”即为教学主线,通过情境的脉络发展关系把化学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有效拓展、文本的多元解读、课堂的动态生成及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的讨论很多,所展示的成功课堂案例也很多,但总给人没有把握到实质的感觉:有效拓展成了不着边际的拓展,多元解读成了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合作探究成了流于表面的讨论……思考再三,笔者觉得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明确了,以上诸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六首诗词都是名家名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人色彩,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大气磅礴但抒情手法迥异;徐志摩与食指同抒离情别意,前者柔美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有的放矢,有效收集资料,整理内化,体会资料的实用性;走进课堂,学会适时运用资料。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要基于文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资料收集与运用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信
【摘要】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很多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但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研究并不多见。我们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回归与还原儿童的真实生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反映的是儿童、课程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环境为例,阐释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本质、路径以及价值取向,提出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与思考以及课程与环境的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