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我国的教育机构开始发出核心素养的号召。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每一门学科上下功夫。而在化学这一学科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是以高中化学实验作为基础的。因此,对我国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与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进行结合,同时与高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融合,根据因材施教以及STSE理念等理论基础,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教育,这样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背景
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的基础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从以前的提高科学素养逐渐变为培养核心素养。2016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说明过去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创造成为国际主流的背景下,培养核心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充分理解核心素养体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对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不仅如此,还要构建一个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力和品格,而化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收获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化学的育人价值。在高中这个时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以及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平衡思想等。
充分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
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对课本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还要对知识有一个总结和概括,对于那些课本讲解得不够全面的知识,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区分好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现象等。
立足于教材,渗透化学史
教师在给学生上化学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化学史或者某种物质的发现的过程。比如,在上原子的构成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原子的发现的过程,它分别经过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盧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波尔轨道模型——量子力学。这个发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发现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知道一个科学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是几代人辛苦研究推理的后果。同时,学生还可以透过这个过程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家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和推进。
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
化学这门学科和生活以及生产是紧密相关的,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这就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比如,在讲解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时候,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水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的物质,当我们喝一口的时候,大约喝了40毫升,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究竟喝了多少水分子?”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这节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中找到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与之对应,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1mol代替6.02×1023个微粒,懂得了微观分子和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
落实化学实验教学
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曾经指出:实验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实现化学的全面教学。在过去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不会带着学生去做实验,当遇到实验的时候,教师往往通过讲解来代替实践,这样的化学教学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实践,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离子反应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三个实验:①1ml0.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1ml0.1mol/L的NaCl溶液;②1ml0.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的NaOH溶液;③1ml0.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的BaCl2溶液。第一个实验没有任何现象,第二个实验有蓝色的沉淀,第三个生成了BaSO4沉淀,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微观分子和宏观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
精心选编课后习题
在上完一节课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当然,教师需要对课后题进行筛选和选择,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结语
总之,要想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核心素养不可能通过几节课或者讲几个简单的知识点就能够形成的。同时,教师自身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背景
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的基础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从以前的提高科学素养逐渐变为培养核心素养。2016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说明过去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创造成为国际主流的背景下,培养核心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充分理解核心素养体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对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不仅如此,还要构建一个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力和品格,而化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收获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化学的育人价值。在高中这个时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以及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平衡思想等。
充分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
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对课本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还要对知识有一个总结和概括,对于那些课本讲解得不够全面的知识,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区分好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现象等。
立足于教材,渗透化学史
教师在给学生上化学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化学史或者某种物质的发现的过程。比如,在上原子的构成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原子的发现的过程,它分别经过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盧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波尔轨道模型——量子力学。这个发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发现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知道一个科学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是几代人辛苦研究推理的后果。同时,学生还可以透过这个过程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家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和推进。
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
化学这门学科和生活以及生产是紧密相关的,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这就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比如,在讲解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时候,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水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的物质,当我们喝一口的时候,大约喝了40毫升,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究竟喝了多少水分子?”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这节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中找到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与之对应,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1mol代替6.02×1023个微粒,懂得了微观分子和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
落实化学实验教学
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曾经指出:实验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实现化学的全面教学。在过去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不会带着学生去做实验,当遇到实验的时候,教师往往通过讲解来代替实践,这样的化学教学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实践,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离子反应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三个实验:①1ml0.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1ml0.1mol/L的NaCl溶液;②1ml0.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的NaOH溶液;③1ml0.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的BaCl2溶液。第一个实验没有任何现象,第二个实验有蓝色的沉淀,第三个生成了BaSO4沉淀,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微观分子和宏观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
精心选编课后习题
在上完一节课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当然,教师需要对课后题进行筛选和选择,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结语
总之,要想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核心素养不可能通过几节课或者讲几个简单的知识点就能够形成的。同时,教师自身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