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试卷上,常见让学生甄别正确的读音、字、词等类型的命题。此类命题或以“划去错误”的“去伪”形式呈现,或以“选择正确”的“存真”形式呈现。因命题呈现形式不同,虽考查内容、目的完全一致,考察结果却有差异。其实,小学低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中,此类命题以“存真”形式呈现更为科学。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试卷;命题;“去伪”;“存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70
小学低年级语文试卷上,为测试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常见这样一种题型:“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将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划去。”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这样的题型,也常常变换为“选择正确的/划去错误的字(词)”不一而足。
初看此类题型,对同一测试内容的命题,区别仅仅在于学生行为的不同是“去伪”还是“存真”而已。然而,如此微小的命题区别,大多数教师根据经验认为,学生“划去不正确的”得分率要低于“选择正确的”得分率,有时差异还相当明显。
为什么大部分教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试卷命题中,我们是应该让学生“去伪”好,还是“存真”好呢?两个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象一】
2015年6月,我校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下文简称题A):
全年级五个班,216个学生参加测试,本题的年级得分率为90.28%。五个班的任课教师在做测试分析时,对该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发现全年级共有71人在此题失分。通过对这71个学生的逐个询问发现,其中有23个学生以为是要选择正确的字,因此被扣0.5-2.5分不等。因选择正确汉字导致本题失分的学生人数,占本题扣分总人数的32.39%。任课教师翻阅试卷发现,这23个学生因为选择正确汉字而导致的失分共计17.5分,占全年级该题总失分率的33.33%。
因为选择正确汉字导致的失分现象引起了二年级任课教师的热议,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字的用法,应该给分;有的教师则认为,虽然学生掌握了汉字,但是没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不能给分。
【现象二】
在期末复习中,我班43个学生完成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下文简称题B):
本次练习的命题,无论学生选择正确的或是划去错误的,都被认可。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正误暂且不论,我班分别有39个学生在答题时选择了正确的答案,用的是打“√”或横线画出的方式,另有4个学生采用的是划去不正确的答案这一方式。
一、对两个现象的分析
由上述两个现象可以看出,在对同样的知识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测试时,在命题要求略有不同的情况下,测试的结果是不同的。
1. 现象一表明:在命题要求学生“划去错误的”时,学生容易与“画出正确的”这一命题要求混淆,导致失分。而其失分原因经常被教师判断为学生“审题不清”。
2. 现象二表明: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测试,更倾向于用“选择正确的”这一方式答题,且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并不完全一致。
二、 学生完成此类测试题的思维过程分析
学生每完成一道习题,必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和教师的经验都显示,两种命题差异虽小,但测试结果却存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学生在完成相同类型的习题时,面对微小的命题差异,思维过程是不同的。现以上文呈现的两道测试题为例,作简要分析。
1. 大部分学生完成题B时的思维过程:
这一选择过程,在完成选择后,学生的思维仍在继续,即本次答题过程是对学生头脑中这一汉字正确运用的强化,起的是正向强化作用。
2.学生完成题A的思维过程:
这一选择过程,与完成复习题的选择过程相比,多了一个辨别的思维过程;与此同时,最终选定的,是错误的汉字,而非正确的汉字。这一过程中,被强化的不是正确的汉字,而是错字。所以,错字对于正确汉字的掌握、运用起到的是负迁移的作用。
三、 关于低年级语文试卷命题的一点思考
命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形成情况。所有的命题,都应本着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设定。
(一)“去伪”不如“存真”
如果命题本身对反映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干扰,这样的命题就不够科学。如,题A要求学生“划去错误的”,从测试的结果可见,有23个学生对这些汉字的掌握情况未被真实反映。从学生的思维过程来看,该命题强化了错误的汉字,对参加测试的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情况产生了干扰。“去伪”也是为了“存真”,当“去伪”反映不了学生掌握该知识的真实情况时,这一类命题就应被摒弃。参看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补充习题》可以发现,该习题集中,所有涉及这类选择的命题,都请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这是科学的。
(二)“存真”也不宜拘于形式
即使是“选择正确的”这一命题要求,也要考虑到命题本身对反映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干扰。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补充习题》中,分别在《歌唱二小放牛郎》《欢乐的泼水节》《猴子种果树》和《期末综合测试》四次练习中出现了“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这一类型的习题。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每次都有学生将打“√”变成“用横线画出”而出错。如果以对错来反映学生的习得情况,那么“打‘√’”的要求,对检测学生的习得起到了干扰作用。 而从题B的完成情况反映出,如果命题中对如何选择正确的答案不做要求,就能减少这类干扰。
所以,在进行低年级语文试卷命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且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用自己习惯的符号进行选择,从而更科学、客观地通过测试反映学生的习得情况。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试卷;命题;“去伪”;“存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70
小学低年级语文试卷上,为测试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常见这样一种题型:“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将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划去。”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这样的题型,也常常变换为“选择正确的/划去错误的字(词)”不一而足。
初看此类题型,对同一测试内容的命题,区别仅仅在于学生行为的不同是“去伪”还是“存真”而已。然而,如此微小的命题区别,大多数教师根据经验认为,学生“划去不正确的”得分率要低于“选择正确的”得分率,有时差异还相当明显。
为什么大部分教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试卷命题中,我们是应该让学生“去伪”好,还是“存真”好呢?两个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象一】
2015年6月,我校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下文简称题A):
全年级五个班,216个学生参加测试,本题的年级得分率为90.28%。五个班的任课教师在做测试分析时,对该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发现全年级共有71人在此题失分。通过对这71个学生的逐个询问发现,其中有23个学生以为是要选择正确的字,因此被扣0.5-2.5分不等。因选择正确汉字导致本题失分的学生人数,占本题扣分总人数的32.39%。任课教师翻阅试卷发现,这23个学生因为选择正确汉字而导致的失分共计17.5分,占全年级该题总失分率的33.33%。
因为选择正确汉字导致的失分现象引起了二年级任课教师的热议,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字的用法,应该给分;有的教师则认为,虽然学生掌握了汉字,但是没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不能给分。
【现象二】
在期末复习中,我班43个学生完成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下文简称题B):
本次练习的命题,无论学生选择正确的或是划去错误的,都被认可。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正误暂且不论,我班分别有39个学生在答题时选择了正确的答案,用的是打“√”或横线画出的方式,另有4个学生采用的是划去不正确的答案这一方式。
一、对两个现象的分析
由上述两个现象可以看出,在对同样的知识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测试时,在命题要求略有不同的情况下,测试的结果是不同的。
1. 现象一表明:在命题要求学生“划去错误的”时,学生容易与“画出正确的”这一命题要求混淆,导致失分。而其失分原因经常被教师判断为学生“审题不清”。
2. 现象二表明: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测试,更倾向于用“选择正确的”这一方式答题,且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并不完全一致。
二、 学生完成此类测试题的思维过程分析
学生每完成一道习题,必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和教师的经验都显示,两种命题差异虽小,但测试结果却存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学生在完成相同类型的习题时,面对微小的命题差异,思维过程是不同的。现以上文呈现的两道测试题为例,作简要分析。
1. 大部分学生完成题B时的思维过程:
这一选择过程,在完成选择后,学生的思维仍在继续,即本次答题过程是对学生头脑中这一汉字正确运用的强化,起的是正向强化作用。
2.学生完成题A的思维过程:
这一选择过程,与完成复习题的选择过程相比,多了一个辨别的思维过程;与此同时,最终选定的,是错误的汉字,而非正确的汉字。这一过程中,被强化的不是正确的汉字,而是错字。所以,错字对于正确汉字的掌握、运用起到的是负迁移的作用。
三、 关于低年级语文试卷命题的一点思考
命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形成情况。所有的命题,都应本着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设定。
(一)“去伪”不如“存真”
如果命题本身对反映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干扰,这样的命题就不够科学。如,题A要求学生“划去错误的”,从测试的结果可见,有23个学生对这些汉字的掌握情况未被真实反映。从学生的思维过程来看,该命题强化了错误的汉字,对参加测试的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情况产生了干扰。“去伪”也是为了“存真”,当“去伪”反映不了学生掌握该知识的真实情况时,这一类命题就应被摒弃。参看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补充习题》可以发现,该习题集中,所有涉及这类选择的命题,都请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这是科学的。
(二)“存真”也不宜拘于形式
即使是“选择正确的”这一命题要求,也要考虑到命题本身对反映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干扰。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补充习题》中,分别在《歌唱二小放牛郎》《欢乐的泼水节》《猴子种果树》和《期末综合测试》四次练习中出现了“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这一类型的习题。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每次都有学生将打“√”变成“用横线画出”而出错。如果以对错来反映学生的习得情况,那么“打‘√’”的要求,对检测学生的习得起到了干扰作用。 而从题B的完成情况反映出,如果命题中对如何选择正确的答案不做要求,就能减少这类干扰。
所以,在进行低年级语文试卷命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且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用自己习惯的符号进行选择,从而更科学、客观地通过测试反映学生的习得情况。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