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四基”后,数学活动经验逐渐成了老师们探讨研究的主题,尤其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成了老师们研究的热点。经过研究,让学生经历有明确数学目标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逐渐成了老师们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老师们的描述就相对模糊了。因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如“画一画”、“摸一摸”等,也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如“推理”、“归纳”等。无论是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还是内隐的思维活动,都是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再造”。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参与、内化、反思等数学活动过程,丰富、提升数学经验,促进数学经验“再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对接数学新知,引发数学知识迁移
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变化,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如此。因此,学生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与内化往往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上展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托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辐射作用,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运算律。翻阅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于运算律教学编排有其共性的地方,如所有的运算律学习都是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运算律的学习都是经历了“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规律——初步运用规律”的过程。我想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便于数学知识经验的唤醒和迁移。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一:探究规律,激活数学活动经验
探究题:21×9=189;321×9=2889;4321×9=38889;54321×9= ?
探究题的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于规律探究一般方法的记忆。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等限制,对于客观规律的探究一般采用都不完全归纳法。因此,笔者在这里安排了探究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用不完全归纳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注意点,为后续运算律的探究奠定基础。
前置作业二:解决问题,激活数学知识经验
(8 8 …… 8) (8 8 …… 8)
40个8 6个8
可以改写成( )×8或 ×8 ×8,
所以( )×8= ×8 ×8
数学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学习,对于学生已有的、较模糊的数学知识,笔者通过课前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既有有利于学生对新知或新技能的正迁移,也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负迁移。因此,在前置作业时,设计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1.注意唤醒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之间的相同要素,强化相同要素,弱化负迁移;2抓住关键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数学迁移。
二、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再造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再造要基于学生数学活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与思考,感悟数学经验。
1.从“经历”走向“经验”。 史宁中先生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身数学活动经验“自然生长”的过程,是基于学生原有数学活动经验而进行重新建构与再造的过程。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40 6)×8,40×8 6×8
(52 68)×3=52×3 68×3
这两个算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内在结构,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等内化结构,最后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引出规律。通过上述教学,学生经历了从“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总结规律”的数学活动过程。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逐步完成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到内化”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过程性的、体验性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交流、辨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再造,努力使浅层次的数学活动经验向较高层次的数学活动经验转化。
2.从“模糊”走向“清晰”。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主观性知识”。因此,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认识是片面的、不清晰的,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及时点拨,使得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模糊”走向“清晰”。
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学习的,而且,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通过数学活动对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再造,使得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加全面和清晰。
三、反思数学活动过程,内化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很注重引导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感悟数学活动经验,而很少让学生对整个数学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固然非常重要,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反思,内化数学活动经验显然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数学活动过程,自省数学活动过程。梳理回顾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提炼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提炼数学活动经验,注重数学活动经验的再造。
【作者单位:太仓市港城小学 江苏】
一、激活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对接数学新知,引发数学知识迁移
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变化,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如此。因此,学生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与内化往往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上展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托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辐射作用,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运算律。翻阅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于运算律教学编排有其共性的地方,如所有的运算律学习都是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运算律的学习都是经历了“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规律——初步运用规律”的过程。我想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便于数学知识经验的唤醒和迁移。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一:探究规律,激活数学活动经验
探究题:21×9=189;321×9=2889;4321×9=38889;54321×9= ?
探究题的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于规律探究一般方法的记忆。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等限制,对于客观规律的探究一般采用都不完全归纳法。因此,笔者在这里安排了探究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用不完全归纳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注意点,为后续运算律的探究奠定基础。
前置作业二:解决问题,激活数学知识经验
(8 8 …… 8) (8 8 …… 8)
40个8 6个8
可以改写成( )×8或 ×8 ×8,
所以( )×8= ×8 ×8
数学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学习,对于学生已有的、较模糊的数学知识,笔者通过课前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既有有利于学生对新知或新技能的正迁移,也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负迁移。因此,在前置作业时,设计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1.注意唤醒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之间的相同要素,强化相同要素,弱化负迁移;2抓住关键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数学迁移。
二、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再造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再造要基于学生数学活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与思考,感悟数学经验。
1.从“经历”走向“经验”。 史宁中先生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身数学活动经验“自然生长”的过程,是基于学生原有数学活动经验而进行重新建构与再造的过程。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40 6)×8,40×8 6×8
(52 68)×3=52×3 68×3
这两个算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内在结构,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等内化结构,最后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引出规律。通过上述教学,学生经历了从“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总结规律”的数学活动过程。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逐步完成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到内化”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过程性的、体验性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交流、辨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再造,努力使浅层次的数学活动经验向较高层次的数学活动经验转化。
2.从“模糊”走向“清晰”。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主观性知识”。因此,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认识是片面的、不清晰的,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及时点拨,使得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模糊”走向“清晰”。
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学习的,而且,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通过数学活动对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再造,使得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加全面和清晰。
三、反思数学活动过程,内化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很注重引导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感悟数学活动经验,而很少让学生对整个数学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固然非常重要,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反思,内化数学活动经验显然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数学活动过程,自省数学活动过程。梳理回顾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提炼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提炼数学活动经验,注重数学活动经验的再造。
【作者单位:太仓市港城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