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规律。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中学各个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远远超过数理化等学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给审美教育一个肯定的地位,要求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材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
一、善于体会形象,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去感受美,使学生对美的形象产生深切的感受,为学生进入审美状态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文质兼美,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这些作品首先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感染人、启迪人,帮助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对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平易近人、深切关心劳动人民的周恩来总理(《一件珍贵的衬衫》);“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有的人》);对工作极端负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纪念白求恩》);沉着应变,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哈尔威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些在我们的教材中都有充分的展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去区分美与丑、优与劣,进而理解各种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感受并领会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并且让学生从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中,懂得应该对什么样的人献上深深的敬意,从而明白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二、善于发挥想象,鉴赏美
语文学科进行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而是要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鉴赏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来就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发现、补充、丰富审美对象,并以此赋予审美对象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调动审美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进而进行审美活动,从而达到审美教育。例如,《春》描绘了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景象,特别是描写春花烂漫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而表现出了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野外去感受春的活力,通过想象去发现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美。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以“枯藤”“老树”“昏鸦”等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位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图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小令情含于景中,借景言情,景中凝着情,情与景水乳交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以不尽的艺术想象。
三、善于调动情感,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欣赏美,还在于创造美。语文教学从读到写的过程,本身就是由感受美、鉴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创作就是对美的表达。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口头和书面的作文,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能让学生学习运用美的语言把真实的生活表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创造的快感,得到美的享受。
如何让学生运用美的语言把真实的生活表达出来呢?面对一道道作文题,作为教师,我教会学生有“感”而发。因为有了“感”才有写作的愿望,才有写作的激情,也才有写作的丰富的材料。那“感”又从哪儿来?当然从生活中来。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告诉学生,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睁大眼睛去关注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就会有收获。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会有复杂的变化,我们要去感受这些变化,并用语言文字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比如在我们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谈谈自己怎样看待哈尔威船长、男生贾里,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经过整理成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也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学习了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行了审美教育。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中学各个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远远超过数理化等学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给审美教育一个肯定的地位,要求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材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
一、善于体会形象,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去感受美,使学生对美的形象产生深切的感受,为学生进入审美状态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文质兼美,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这些作品首先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感染人、启迪人,帮助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对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平易近人、深切关心劳动人民的周恩来总理(《一件珍贵的衬衫》);“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有的人》);对工作极端负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纪念白求恩》);沉着应变,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哈尔威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些在我们的教材中都有充分的展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去区分美与丑、优与劣,进而理解各种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感受并领会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并且让学生从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中,懂得应该对什么样的人献上深深的敬意,从而明白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二、善于发挥想象,鉴赏美
语文学科进行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而是要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鉴赏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来就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发现、补充、丰富审美对象,并以此赋予审美对象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调动审美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进而进行审美活动,从而达到审美教育。例如,《春》描绘了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景象,特别是描写春花烂漫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而表现出了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野外去感受春的活力,通过想象去发现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美。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以“枯藤”“老树”“昏鸦”等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位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图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小令情含于景中,借景言情,景中凝着情,情与景水乳交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以不尽的艺术想象。
三、善于调动情感,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欣赏美,还在于创造美。语文教学从读到写的过程,本身就是由感受美、鉴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创作就是对美的表达。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口头和书面的作文,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能让学生学习运用美的语言把真实的生活表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创造的快感,得到美的享受。
如何让学生运用美的语言把真实的生活表达出来呢?面对一道道作文题,作为教师,我教会学生有“感”而发。因为有了“感”才有写作的愿望,才有写作的激情,也才有写作的丰富的材料。那“感”又从哪儿来?当然从生活中来。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告诉学生,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睁大眼睛去关注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就会有收获。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会有复杂的变化,我们要去感受这些变化,并用语言文字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比如在我们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谈谈自己怎样看待哈尔威船长、男生贾里,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经过整理成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也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学习了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行了审美教育。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