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有责任传播中华国粹,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作为一名学生,也有义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品德
华夏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短短一千多字就告诉了我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曾经是古代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论语》、《孟子》中先贤的言行更是孩子为学、为人的典范。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注重将这些国学经典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不断提高学生修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阅读经典,以孝为先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待遇,家里的所有人都围着一个孩子打转。父母的辛劳在他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不是坐在电视机前,就是趴在电脑前。父母做好饭,还要“千呼万唤”才肯来到饭桌前。更有甚者,饭菜不合他们的口味,还会摔盘子摔碗,又哭又闹。面对此景,有的家长无奈地说:“你哪里是我的孩子,简直就是我的爷啊!”百年的孝道,被这一代人彻底颠覆了!针对这些情形,在思品课堂上,我常常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善孝为先”来教育孩子。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学习好有什么用,分数高又有什么用。正是这些传承了一代代的古训,让孩子们学习古代圣贤如何孝顺父母,懂得从小树立“百善孝为先”的信念。
二、牢记古训,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礼记·礼运》对“师教”非常看重:“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由此引申而来。
而现在,尊师重教逐渐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学生见到老师不再鞠躬行礼,对老师“毕恭毕敬,亦步亦趋”的情景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孩子们在校内看到老师还会称呼一声,出了校门,和老师擦肩而过都懒得叫一声。在韩国,关于尊师有这样一句谚语:“老师的影子都不可以踩。”反观我们身边那些孩子冷漠的态度,我很不是滋味。
我常教孩子们读“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揖深圆,拜恭敬”,并给他们讲《程门立雪》的故事。我给孩子们讲,我们不必像杨时那样迂腐,但是尊敬老师是小学生的基本礼仪。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进老师办公室要先敲门,与老师讲话态度要恭敬……慢慢的,叫我“周老师”的孩子多了起来,同事们也说:“那天一个不认识的孩子,还跟我说老师好!”我听了暗自欢喜。我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同学们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回应“你好”。师生在彼此尊重的氛围里,享受这份和谐的美好。
三、聆听故事,学贵以专
在思品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故事渗透在思品教学中,不断规范他们的言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地处县城繁华路段,街上的喧闹声时常传入校园,影响着正在上课的孩子们,他们的注意力本来就容易分散,现在就更坐不住了。同学们思想开小差时,我就借机给他们讲王瞻不受干扰专心读书的故事。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困无心学习,我就给他们讲《囊萤映雪》的故事。当孩子们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时,我就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
课堂上我还给孩子们讲过很多故事,如《悬梁刺股》、《负薪挂角》、《临池学书》……这些故事,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受到了教育,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故事中先贤们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孩子们一生。课余,我还让孩子们自己搜集这样的故事,让他们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在交流中,同学们认识了孝顺的王祥,礼让的孔融,勤奋的苏秦……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激昂文字令人心潮起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话语在耳边回响。孩子们将圣贤的谆谆教诲牢记心间,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做文明有礼的好少年。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有责任传播中华国粹,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作为一名学生,也有义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品德
华夏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短短一千多字就告诉了我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曾经是古代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论语》、《孟子》中先贤的言行更是孩子为学、为人的典范。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注重将这些国学经典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不断提高学生修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阅读经典,以孝为先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待遇,家里的所有人都围着一个孩子打转。父母的辛劳在他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不是坐在电视机前,就是趴在电脑前。父母做好饭,还要“千呼万唤”才肯来到饭桌前。更有甚者,饭菜不合他们的口味,还会摔盘子摔碗,又哭又闹。面对此景,有的家长无奈地说:“你哪里是我的孩子,简直就是我的爷啊!”百年的孝道,被这一代人彻底颠覆了!针对这些情形,在思品课堂上,我常常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善孝为先”来教育孩子。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学习好有什么用,分数高又有什么用。正是这些传承了一代代的古训,让孩子们学习古代圣贤如何孝顺父母,懂得从小树立“百善孝为先”的信念。
二、牢记古训,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礼记·礼运》对“师教”非常看重:“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由此引申而来。
而现在,尊师重教逐渐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学生见到老师不再鞠躬行礼,对老师“毕恭毕敬,亦步亦趋”的情景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孩子们在校内看到老师还会称呼一声,出了校门,和老师擦肩而过都懒得叫一声。在韩国,关于尊师有这样一句谚语:“老师的影子都不可以踩。”反观我们身边那些孩子冷漠的态度,我很不是滋味。
我常教孩子们读“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揖深圆,拜恭敬”,并给他们讲《程门立雪》的故事。我给孩子们讲,我们不必像杨时那样迂腐,但是尊敬老师是小学生的基本礼仪。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进老师办公室要先敲门,与老师讲话态度要恭敬……慢慢的,叫我“周老师”的孩子多了起来,同事们也说:“那天一个不认识的孩子,还跟我说老师好!”我听了暗自欢喜。我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同学们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回应“你好”。师生在彼此尊重的氛围里,享受这份和谐的美好。
三、聆听故事,学贵以专
在思品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故事渗透在思品教学中,不断规范他们的言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地处县城繁华路段,街上的喧闹声时常传入校园,影响着正在上课的孩子们,他们的注意力本来就容易分散,现在就更坐不住了。同学们思想开小差时,我就借机给他们讲王瞻不受干扰专心读书的故事。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困无心学习,我就给他们讲《囊萤映雪》的故事。当孩子们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时,我就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
课堂上我还给孩子们讲过很多故事,如《悬梁刺股》、《负薪挂角》、《临池学书》……这些故事,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受到了教育,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故事中先贤们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孩子们一生。课余,我还让孩子们自己搜集这样的故事,让他们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在交流中,同学们认识了孝顺的王祥,礼让的孔融,勤奋的苏秦……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激昂文字令人心潮起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话语在耳边回响。孩子们将圣贤的谆谆教诲牢记心间,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做文明有礼的好少年。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有责任传播中华国粹,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作为一名学生,也有义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