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关于人类智能发展的新理论,他将人类智能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生命存在等九种智能,每个人在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差异。因而,学校教学不能以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应该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我国传统教学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为重心,片面追求“分数”,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本位,各学科特别是文理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和有效整合,这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在课程结构上它要求“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交叉融合教学正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教学新思路,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基本出发点,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构建学科的多元知识网络。它有利于弥补学科教学中只注重强化某一种或几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的缺陷。下面笔者将以地理学科为例,从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实施、实践活动组织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一、立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做好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
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学习需求是教师课程资源组织和开发的依据,学生个体间存在着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教师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要建立在对学生群体和个体智能的分析之上,合理选取和恰当组织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师要以所教学科为基点,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以适应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人文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智能上具有不同作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加强其与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的交叉和融合,也要加强与数学、物理、生物等理科的联系和渗透。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和综合性特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溯因,并积极寻求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契合点。
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过程的演示、地理现象的解释、地理难点的突破以及地理价值观的传导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来实现。例如,在讲授地球经纬网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坐标系的概念进行类比和迁移。地球经纬网类似于以(0°,0°)为坐标原点构建的直角坐标系,东经类似X轴正轴,西经类似X轴负轴,北纬类似Y轴正轴,南纬类似Y轴负轴,地球上任何点都有且只有一个对应的地理坐标。如此可大大增强学习效果,并使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得到发展。人文地理部分同样可以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达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效果。如在人文地理《城市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设定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调动迁移历史学科中工业革命及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再通过收集和阅读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探究城市化的进程,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调动和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教师在各种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也要引导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反思。例如在自然地理《热力环流》教学中,可以通过热力环流模拟实验来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调动迁移物理有关大气密度、温度及压强的知识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师也可以利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来体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在选修6《环境污染与防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城市雾霾现象为切入点,安排学生分组调查,让学生认识“雾霾”污染物的构成、形成的原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是融合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多元学科知识的一个完美案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同时又可以渗透环保价值观的教育。
四、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而也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要加强其自评、互评;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和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测试法外,还有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档案袋法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总之,教师要善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适合学生的智能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 袁 妮)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在课程结构上它要求“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交叉融合教学正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教学新思路,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基本出发点,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构建学科的多元知识网络。它有利于弥补学科教学中只注重强化某一种或几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的缺陷。下面笔者将以地理学科为例,从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实施、实践活动组织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一、立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做好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
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学习需求是教师课程资源组织和开发的依据,学生个体间存在着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教师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要建立在对学生群体和个体智能的分析之上,合理选取和恰当组织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师要以所教学科为基点,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以适应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人文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智能上具有不同作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加强其与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的交叉和融合,也要加强与数学、物理、生物等理科的联系和渗透。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和综合性特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溯因,并积极寻求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契合点。
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过程的演示、地理现象的解释、地理难点的突破以及地理价值观的传导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来实现。例如,在讲授地球经纬网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坐标系的概念进行类比和迁移。地球经纬网类似于以(0°,0°)为坐标原点构建的直角坐标系,东经类似X轴正轴,西经类似X轴负轴,北纬类似Y轴正轴,南纬类似Y轴负轴,地球上任何点都有且只有一个对应的地理坐标。如此可大大增强学习效果,并使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得到发展。人文地理部分同样可以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达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效果。如在人文地理《城市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设定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调动迁移历史学科中工业革命及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再通过收集和阅读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探究城市化的进程,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调动和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教师在各种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也要引导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反思。例如在自然地理《热力环流》教学中,可以通过热力环流模拟实验来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调动迁移物理有关大气密度、温度及压强的知识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师也可以利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来体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在选修6《环境污染与防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城市雾霾现象为切入点,安排学生分组调查,让学生认识“雾霾”污染物的构成、形成的原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是融合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多元学科知识的一个完美案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同时又可以渗透环保价值观的教育。
四、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而也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要加强其自评、互评;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和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测试法外,还有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档案袋法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总之,教师要善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适合学生的智能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