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这一要求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说、问、解,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这一要求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对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的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教师放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放手让学生做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良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分割好的圆形纸片,让学生操作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并写出计算方法。学生自主动手兴趣极高,有的学生摆出了类似课本例题的长方形,有的摆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各异,最后都能简化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来。又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折一折,学生就能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发现,可激发兴趣,更为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
  二、放手让学生说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改新理念的今天,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理解、探索、记忆。放手让学生边想边说能促进学生思维内容的丰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学生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我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或学习小组讨论,最后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学生说不出来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其次,我总是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可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练习中有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生1的解法是:8×7=56(小时),因为一星期有7天。
  生2的解法是:8×6=48(小时),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1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生3的解法是:8×5=40(小时),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2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2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就有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疑惑,让学生多提“为什么”,通过解决学生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我让学生拿出木条做的平行四边形。捏住两对顶角拉一拉,我说:“你们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后,想一想,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跃跃欲试。我提问:(1)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2)平行四边行的内角有变化吗?(3)变形中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变化吗?(4)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生活中能不能应用?怎样应用?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放手让学生解
  《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不要求计算方法的统一和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期望,采用自己喜欢的解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57 28=?,要求学生用口算的方法计算。怎样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先算57 20=77,再算77 8=85。
  生2:先算28 50=78,再算78 7=85。
  生3:先算7 8=15,再算50 20=70,15 70=85,所以57 28=85。
  ……
  轉眼间,黑板上呈现出学生想到的9种解法,我颇为激动,不由地为学生的精彩解法而喝彩。这时,我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体现个性化的学习,让课堂少一点限制,多一份精彩,从而进一步展现自我创新的火花。
  总之,《课标》要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说、问等多种思维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我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学生能听懂课,课本上的练习题、习题都会解,可遇到课外资料或考试中的题目时就傻眼了。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变式教学,在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引申尤为重要。  “引申”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恰当合理的引申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
面对全社会一致要求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减负”的政策。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实施课堂教学?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1.正确理解“减负”,备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的,这显然是片面的。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江泽民曾提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才干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和训练的过程。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标要求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
长期以来,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中考”大棒的指挥下,一味追求“高分、高成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教学方式——注入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重要环节。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有时也能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学生没有有效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形成了“重教轻学”的单一教学模式。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技能、学习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教学效果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学校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对象,各种能力品质的养成和树立,不是在简短的时间内和短暂的过程中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知识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之一,是教学
新课程自实施改革以来,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行课堂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有效化,教师就必需弄清楚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花了很多精力,但不得法,原因何在?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一些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情境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撷生活实例,感悟知识内涵;重组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生活情景再加工,进一步提炼,让它成为我们教学有用的材料。  生活情景的改编应当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应该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对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导入环节,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