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这一要求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说、问、解,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这一要求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对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的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教师放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放手让学生做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良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分割好的圆形纸片,让学生操作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并写出计算方法。学生自主动手兴趣极高,有的学生摆出了类似课本例题的长方形,有的摆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各异,最后都能简化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来。又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折一折,学生就能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发现,可激发兴趣,更为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
二、放手让学生说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改新理念的今天,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理解、探索、记忆。放手让学生边想边说能促进学生思维内容的丰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学生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我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或学习小组讨论,最后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学生说不出来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其次,我总是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可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练习中有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生1的解法是:8×7=56(小时),因为一星期有7天。
生2的解法是:8×6=48(小时),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1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生3的解法是:8×5=40(小时),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2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2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就有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疑惑,让学生多提“为什么”,通过解决学生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我让学生拿出木条做的平行四边形。捏住两对顶角拉一拉,我说:“你们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后,想一想,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跃跃欲试。我提问:(1)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2)平行四边行的内角有变化吗?(3)变形中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变化吗?(4)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生活中能不能应用?怎样应用?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放手让学生解
《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不要求计算方法的统一和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期望,采用自己喜欢的解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57 28=?,要求学生用口算的方法计算。怎样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先算57 20=77,再算77 8=85。
生2:先算28 50=78,再算78 7=85。
生3:先算7 8=15,再算50 20=70,15 70=85,所以57 28=85。
……
轉眼间,黑板上呈现出学生想到的9种解法,我颇为激动,不由地为学生的精彩解法而喝彩。这时,我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体现个性化的学习,让课堂少一点限制,多一份精彩,从而进一步展现自我创新的火花。
总之,《课标》要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说、问等多种思维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这一要求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对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的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教师放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放手让学生做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良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分割好的圆形纸片,让学生操作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并写出计算方法。学生自主动手兴趣极高,有的学生摆出了类似课本例题的长方形,有的摆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各异,最后都能简化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来。又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折一折,学生就能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发现,可激发兴趣,更为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
二、放手让学生说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改新理念的今天,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理解、探索、记忆。放手让学生边想边说能促进学生思维内容的丰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学生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我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或学习小组讨论,最后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学生说不出来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其次,我总是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可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练习中有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生1的解法是:8×7=56(小时),因为一星期有7天。
生2的解法是:8×6=48(小时),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1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生3的解法是:8×5=40(小时),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2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2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就有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疑惑,让学生多提“为什么”,通过解决学生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我让学生拿出木条做的平行四边形。捏住两对顶角拉一拉,我说:“你们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后,想一想,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跃跃欲试。我提问:(1)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2)平行四边行的内角有变化吗?(3)变形中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变化吗?(4)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生活中能不能应用?怎样应用?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放手让学生解
《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不要求计算方法的统一和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期望,采用自己喜欢的解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57 28=?,要求学生用口算的方法计算。怎样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先算57 20=77,再算77 8=85。
生2:先算28 50=78,再算78 7=85。
生3:先算7 8=15,再算50 20=70,15 70=85,所以57 28=85。
……
轉眼间,黑板上呈现出学生想到的9种解法,我颇为激动,不由地为学生的精彩解法而喝彩。这时,我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体现个性化的学习,让课堂少一点限制,多一份精彩,从而进一步展现自我创新的火花。
总之,《课标》要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说、问等多种思维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