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准确,学得充分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选文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不同的角度可以挖掘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组块教学以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为核心目标,准确把握文本教学价值,选择并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重组并设计成块状的阶梯式活动,改变以往线性的流水式教学,教得准确,学得充分,实现一个活动板块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而通俗易懂。教学的起点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学生自己读不懂、读不到的关键点,从而引导学生连点成线,从“事”到“线”,从“情”到“理”,逐层深入解读文本,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板块设计,可以摒弃烦琐的分析,迈向真实的言语实践,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激发学生的言语创造力。

一、梳理“事”


  师:雏儿在冯骥才先生家里干了哪些事?请你阅读第4—6自然段,梳理一下
  事件。
  生:这个小家伙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站在书架上,撞在灯绳上。(师插问:几件事?)干了四件事。
  师:请你将这里的“落、站、撞”都改成“飞”,想一想,雏儿在屋子里从哪儿飞到哪儿?
  生:这个小家伙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飞到柜顶上,一会飞到书架上,一会又飞到灯绳上。(恍然大悟)哦,这都是讲它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这件事。
  师:(夸赞)你现在读懂了,会概括了。奖励你,继续说。(众笑)
  生1:后来,这小家伙停在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写字的笔尖,啄我的手指。
  生2:我还有补充,它白天淘气地陪伴我,晚上就飞回鸟笼里睡觉,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师:(请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作者一下子写了7件事,但一点都不觉得散、不觉得乱,因为作者用了一根“线”把这些事件串了起来。请你用心读一读,找一找那根“线”。
  生:(默读课文。师提示:注意找到线头,然后顺着往下找相关词语;有些线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些线藏在里面,需要你想一想。)
  师:你找到了哪条“线”?
  生:我找到了一条“时间线”。你看,作者用了“起先,随后,渐渐地,先,然后,再,后来”这些词语,把这些事连了起来。(师插问:这根“时间线”到这里断了吗?)还有“白天,傍晚,有一天”这三个词也表示时间。
  生:我找到的是雏儿的活动地点,这些词语是:“笼子四周,屋里,柜顶上,书架上,灯绳上,小桌上,杯子上,笔尖上,手指上,我的肩上”。
  师:这是“地点线”,白天陪伴我的时候是在“我身边”,傍晚的时候是在“笼子里”。补充这两点,这条线就完
  整了。
  生:我看到小鸟的胆子越来越大,(师插话:什么线?)就叫“胆子线”吧。(众笑)小家伙一开始的时候,胆子很小,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后来胆子渐渐大了,就到我的小桌上活动;再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居然啄我的手指,还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
  师:如果说时间、地点是明线,那你的胆子线就是——
  生:(抢答)暗线。
  师:暗线是需要用心读出来的。
  生:我也发现了一条暗线。(众笑)小鸟对我越来越信任,叫“信任线”。开始的时候,小鸟觉得我很可怕,完全不信我,躲得远远的;然后见我不去伤害它,就有一点信任我了,到我的杯子里喝茶。(师插话:到杯子里会淹死的。)(众笑)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然后见我还是不去伤害它,就更信任我了,啄我的手指,我抚摸它的绒毛也不飞走;然后完全相信我了,落在我的肩头一下子就睡
  著了。
  师:完全不信、有点相信、不全相信、完全相信,这是一条“信任线”,你看得真的很准!建议不要只用“然后”,可以换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然后,然后,然后”,那是一种病,叫“然后病”。(众大笑)你看,把事件用一根线串起来,就有条理了。现在,请你按照一条线或两条线,将这些事件连起来说完整、说
  连贯。
  生:(练习后)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渐渐地,就落在我的小桌上,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后来,还啄起了我的笔尖和手指。白天,它陪伴着我,傍晚就回巢陪伴父母。(众笑)有一天,它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还做起了美梦呢!
  师:用时间和地点两条线来串事件,说得很有条理。增加点难度可以吗?这些事件中,哪些出乎作者的意料,请你用上“居然”或者“竟然”。
  生: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渐渐地,就敢落在我的小桌上,居然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后来,竟然啄起了我的笔尖和手指。白天,它陪伴着我,傍晚就回巢陪伴父母。有一天,它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竟然做了个美梦呢!(掌声)
  师:你一连用了三个“竟然”,用得很恰当!现在,每个同学都试一试,看你能不能讲得连贯、用得恰当?
  生:(练习讲,略)
  解读:散文中的事情,一般都是些片断,东一件西一件,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内隐着一根情感的主线。阅读散文就是要把握这些零散的事件,进而发现串联事件的那根“情感线”,才能领会作者的情意与构思。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事件有点难,而发现那根“线”则需要抓住那些“含情脉脉”的关键词句,读到“鸟与人”的情感变化。最后的复述,则是让学生形成一个“连点成线”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阅读同类文本,启发学生写作构思。

二、体会“情”


  师:作者在文中不叫“雏儿”,叫它“小家伙”。你再读一读,注意小鸟的表现,圈出那些动词,想一想:哪一件事干得最像“小孩子”?
  生:(阅读圈画,教师巡视,个别
  询问)
  师:雏儿在哪件事中的表现最像“小孩子”?
  生1:我觉得小鸟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最像小孩子。你看,小鸟一会飞到这里,一会飞到那里,就像小孩子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一刻也不停,贪玩。   生2:我有一个补充,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那是它觉得这个地方很新鲜,没来过,所以会到处飞。就像我们小孩子,旅游的时候,到了一个地方就四处玩
  一样。
  师:感觉新鲜,有点兴奋,玩个不停,爱闹腾。你能把这种小孩子的样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1:(感情朗读,略)
  生2:我觉得小鸟傍晚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才回到笼子里,最像小孩子了。它和我玩得很嗨,(众笑)都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还忘记了父母。
  生3: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一玩起来就玩疯了,从来都不记得要回家。爸爸妈妈叫几次,实在没办法才恋恋不舍地
  回家。
  生4:小鸟和我玩出了感情,(众笑)就不想回家了。这一点最像小孩子。
  师:课文写的是小鸟,但你们看到的是自己,真好!谁来读一读?把你那种贪玩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1:(感情朗读,略)
  生2:我觉得小鸟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还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这一点最像小孩子。(师插问:像什么样的小孩子?)像偷偷摸摸做坏事,生怕被人发现的小孩子。(众笑)
  生3:就是一边做一边看大人的脸色,一发现不对就赶紧跑。(众笑)
  师:你有这样的经验?(众大笑)
  生:就是试探,看看大人有什么
  反应。
  师: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是一种试探,是一种察言观色,是一种孩子才有的机灵。不一定说得清,但一定体会得到,最好的办法是朗读。
  生:(感情朗读,略)
  师:作者把小鸟当作小孩来写,足以看出他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假如你在家做作业,有这么一只淘气的小鸟,在你的周围飞来飞去、蹦来跳去,闹腾个没完,你会怎么看?
  生:(纷纷发言)太烦心了!用鸡毛掸子赶走它;这样闹,我还做得成作业吗?关笼子里算了;我一有人来就集中不了心思,这样闹腾肯定不行……
  师:作者是作家,为何却那么喜欢小鸟的闹腾?
  生1:冯骥才一个人很寂寞,需要小鸟陪伴。
  生2:作家需要丰富的生活,小鸟给他一种灵感。
  生3: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养鸟,喜欢种花,很悠闲。
  师:这叫生活情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即使小猫在他的作业本上踩了几个脚印,他也不生气,把脚印看成……
  生:小梅花!
  师:有生活情趣的人,才会觉得小鸟的闹腾也是一种生命的美!读有趣的文章,就是和有趣的人交谈,生活便很
  有趣。
  解读:文本就像一个“苹果”,看着好却无从“下口”。教学就是要在“苹果”上掘开一个口子,掀开一层皮,学生才能像蚂蚁一样尽情地吮吸“鲜美的果汁”。抓住珍珠鸟“像不像”小家伙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打开文本的一个缺口。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到文本中去映照珍珠鸟的哪些表现就像自己,就像小孩子的顽皮、淘气、乖巧和可爱。这样的阅读就是一种沉浸,就是一种体认,就是一种对话,从中领会到作者的生活情趣,领会到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而不是从文本的表层滑
  过去。

三、领悟“理”


  师:冯骥才先生写《珍珠鸟》,是想告诉我们他很喜爱珍珠鸟,是想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还是想告诉我们其他的?请你默读课文,想一想:他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默读后)作者想告诉我们“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这是一个人生道理。课文中哪个境界最美好?
  生:小鸟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个境界最美好。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小鸟原来很怕人,完全不相信人;后来一点都不怕人 ,完全相信人了。这样的变化是最美好的。
  生2:小鸟敢睡在人的肩上,说明对人已经完全信赖,一点戒备心都没有。
  生3:因为我从来不去伤害它,所以小鸟会这样地信赖我。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原来怕人的鸟,现在不怕人,这个情景是不常见的,也是美好的!因为人爱鸟,鸟便信人,人鸟相依,和谐相处,多么美好的画面。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睡在妈妈的怀里,就是这样的。
  师:把“美好”换一个词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生:(纷纷发言)温馨的;温暖的;安全的;幸福的……
  师:请把这个美好的画面、美好的境界,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生:(齐背课文第6自然段)
  师:“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直接揭示了课文的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眼睛”,称为“文眼”。“文眼”一般出现在开头或者结尾,阅读时抓住“文眼”就能准确领会蕴含在文中的道理。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
  题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了!
  师:读书要善于思考,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笼子里的两只大鸟,看到小鸟落在人的肩上睡着了,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孩子啊!你千万别相信人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你煮了吃掉!”(众大笑)(师插话:说话要有依据。)“有句俗话,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是最危险的动物,是最会变的动物。”(掌声)
  师:鸟把人看很透了,也看扁了!
  生:大鸟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并不都是坏的,也有心地善良的人。就像冯骥才,就是一个有趣的人,可以和他和睦相处。”
  师:人有好坏,相信人的本性是善
  良的!
  生:大鸟会说:“孩子啊,你还是回到父母身边来吧!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是危险的。”
  师:笼子是最安全的,虽然没有
  自由!
  生:大鸟说:“应该相信人类,鸟和人还是可以和平相处的。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有人类,还应该有鸟类。”(掌声)
  师:每种动物都有生存的权利!鸟要相信人,人更要相信人!只有相互信任,才会有美好的世界;相互伤害,相互防备,这个世界就会到处都是笼子。你看,老师和同学们相互信任,课堂就变得如此美好!最后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家和父母一起思考:假如把大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它们会落在人的肩上睡觉吗?如果你觉得父母的话很有道理,请记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解读:《珍珠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阅读不能止于感受情意,而应该跳出文本,在生活中进行一番思辨。教学就是要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饶有趣味又值得深思的问题。“你有这样的体验吗?笼子里的大鸟最想说什么?把大鸟放出笼子,会落在人的肩上睡觉吗?”这三个问题,给学生打开阅读文本的新视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言语思维,不再止步于对“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一个既定的道理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才富有教学的张力。
  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由“事”而“情”到“理”,设置了三个有梯度的阅读台阶,让学习如同登山一样,充满思维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避免了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三个教学板块,切准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阅读需要,将文本阅读聚焦在三个相关联的“点”上。在一个板块中,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与交流,教得少却学得透,看得到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变化。从散文阅读方法的视角看,由“事”而“情”到“理”,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阅读路径,学生借此可以阅读同类散文,实现由这一篇到这一类的阅读跨越。好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越学越聪慧。总之,组块教学以板块式的活动,带给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进步感,迈向“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zgjssjh@126.com
其他文献
现在是2015年2月5日凌晨。昨夜在睡梦中又见到了敬爱的先生,他十分清晰地坐在我的面前,谈论着他正在从事的古代诸经选择和诠释的工作,似乎对于其中一些内容又有了新的认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梦中先生言谈情状之生动令我恍惚之间怀疑先生仙逝的消息是不是我出差期间学界的一种谬传。待我找到机会插话告诉先生这个谬传时,先生笑而不语,直到梦醒。  窗外,是沉沉的黑夜。  内心,是绵绵的思念。  此刻,先生已经离开
诗是人类的母语。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1]孩子是最接近于诗的,或者说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是相通的,他们对诗的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尽管一生
编者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栏目特别推出“中国教育70年人物篇”,展现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的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吴式颖先生的70年教育人生。通过对先生的艰苦求学、严谨学术与为师之道的回望,轻掀历史的衣角,向前辈表达敬意,对后学提出鼓励与期待——向大师靠近,为理想献身。吴式颖先生  吴式颖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成回国后长期投身于我国外国教育
近来读报,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其表达形式让笔者十分惊诧。原文是这样写的(下画线为笔者所加):  据说,研发这头人羊怪的目的是灰常灰常善良滴,是为了给渴望延年益寿的人民提供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新京报》2007年3月29日C13版)  使我惊诧的是,原本只出现于网络聊天或某种随意性很强的网络帖子中的“另类”语言形式,竟然堂而皇之地被写进了一篇事关科学伦理的科技话题的文章中,而且还是刊载于一份严肃的、
笔者应《语文建设》之约,撰写了《“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发表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上。按照编辑体例,我先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后介绍自己的教学实录。一些朋友读后认为,笔者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学实录之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理论很完美,但具体落实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刊登的余养健先生的《“指示”“非指示”之我见》和张怡春、彭芝兰二君的《“非指示性”教
【摘 要】职称制度的初心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在实践中缺乏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通过渐进式改革做了有益探索,稳步解决了职称制度的固有问题,打通了教师职称评聘通道,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伊金霍洛旗教师职称改革也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下一步还将继续深化改革,为整体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称制度
一、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规则潜藏在人们的头脑当中,每个人都会从社会经验当中习得一定的语言规则。但这仅仅是说这个人具备了一定的评判别人语言准确与否的能力,并不表明他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如何。  要想把语言从人的头脑中的潜在能力或规则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考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牵动着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题更是历年媒体炒作的热点话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6月8日,高考语文科目结束的第二天,全国各地主流媒体即刊发了一些文化名流写的高考同题作文;6月9日,高考结束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即在电视直播互动节目《我的今日之最》中,以“回顾高考作文题”为话题进行讨论,邀请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作为嘉宾。高考作文已经不是一
个人简介    楼红,女,37岁。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1990年师范毕业后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曾主持“初中语文学科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杭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作为浙江省首批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积极开展初中语文“体验·对话”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共有8篇教学论文、案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曾先后获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
一、由两场讨论会和一次问卷调查谈起    笔者任教于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在06级和07级学生中曾经展开过对《红楼梦》的讨论,题目都是学生自己选的,两个班大体都是围绕宝黛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对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讨论会颇为热烈,过程中不时有争论,甚至面红耳赤,而其观点也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如“他们(宝黛)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他们是亲戚就不应该产生爱情”;“他们之间的感情不属于爱情,只不过林黛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