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操作,让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有“厚度”;引导层次体验,让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有“宽度”;引导不断推理,让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有“深度”。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三个度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展却不那么顺利,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那么,究竟应当采用怎样的方式才有助于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活动经验积累的厚度和宽度,也要保障其深度,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高效性。
反复操作,让积累有“厚度”
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学习过程以及多次经验地积累,才能够真正确保学习经验的厚度。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典型特征,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提问:大家了解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如果是一个正方形,它会拥有几条对称轴呢?提出问题之后,笔者让学生分别拿出自己提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折一折的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如果将长方形按照中线进行对折就能够得到完全重合的图形,所以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学生提出:在梯形中,只有等腰梯形能够在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而且仅仅只存在一种对折方式……在学生亲自折叠之后,便能够对“完全重合”这一概念拥有最基本的感悟与体会。之后笔者让学生分别数一数手中的图形各自拥有几条对称轴。在笔者的鼓励和肯定之下,学生们发现:如果是圆形,那么它会拥有无数条对称轴;如果是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如果是正方形,则会有四条对称轴……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多次反复折叠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感悟轴对称图形的外在特征,能够准确把握不同图形的不同对称轴个数。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助于加深学习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认知,使其积累的经验具有厚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而言,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层次体验,让积累有“宽度”
体验是开展数学学习的最佳模式。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基础不同,能力有所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体验以及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情,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展数学活动经验的宽度。
例如,在教学“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使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笔者首先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突破口,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完成推理和验证。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们在面对新知识时所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
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掌握了具体的探究途径以及探究方法,同时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充足地探究空间,这是对优等生学习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帮助学困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其可以更充分的认识新知、理解新知。这些都是立足于学生差异性而设计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
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有针对性的为学生铺路搭桥,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确保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宽度,同时也保证了课堂学习效果。
不断推理,让积累有“深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推理也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设想,但是不可能都成立,只有经过不断验证,才能使推理越来越接近真理。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能具备怎样的特征。此时,有学生提出:个位上的数字必须是3。也有的学生认为:每个数位上都应该是3或3的倍数……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笔者带领學生对上述说法进行验证,首先对个位上是3的数字展开验证13,23,33,43……很显然,在这串数字中,只有33能够成为3的倍数,这一说法并不成立。此时,教师又鼓励学生对第二种说法进行验证,学生提出数字串336,666,999……看起来第二种说法似乎是成立的。此时,教师提出:如果是126,它可以被3整除吗?那么,这三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吗?由此引发学生质疑,使学生不得不再次思考,3的倍数究竟具备怎样的特征。在不断验证猜想以及不断启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逐渐深入,最终得出其规律特征。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可以自主猜想,再完成对猜想的推理和验证。这种形式的教学,积极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同时也保障了数学活动经验的丰富,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从而确保高效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三个度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展却不那么顺利,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那么,究竟应当采用怎样的方式才有助于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活动经验积累的厚度和宽度,也要保障其深度,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高效性。
反复操作,让积累有“厚度”
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学习过程以及多次经验地积累,才能够真正确保学习经验的厚度。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典型特征,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提问:大家了解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如果是一个正方形,它会拥有几条对称轴呢?提出问题之后,笔者让学生分别拿出自己提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折一折的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如果将长方形按照中线进行对折就能够得到完全重合的图形,所以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学生提出:在梯形中,只有等腰梯形能够在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而且仅仅只存在一种对折方式……在学生亲自折叠之后,便能够对“完全重合”这一概念拥有最基本的感悟与体会。之后笔者让学生分别数一数手中的图形各自拥有几条对称轴。在笔者的鼓励和肯定之下,学生们发现:如果是圆形,那么它会拥有无数条对称轴;如果是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如果是正方形,则会有四条对称轴……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多次反复折叠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感悟轴对称图形的外在特征,能够准确把握不同图形的不同对称轴个数。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助于加深学习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认知,使其积累的经验具有厚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而言,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层次体验,让积累有“宽度”
体验是开展数学学习的最佳模式。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基础不同,能力有所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体验以及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情,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展数学活动经验的宽度。
例如,在教学“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使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笔者首先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突破口,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完成推理和验证。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们在面对新知识时所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
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掌握了具体的探究途径以及探究方法,同时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充足地探究空间,这是对优等生学习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帮助学困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其可以更充分的认识新知、理解新知。这些都是立足于学生差异性而设计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
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有针对性的为学生铺路搭桥,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确保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宽度,同时也保证了课堂学习效果。
不断推理,让积累有“深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推理也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设想,但是不可能都成立,只有经过不断验证,才能使推理越来越接近真理。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能具备怎样的特征。此时,有学生提出:个位上的数字必须是3。也有的学生认为:每个数位上都应该是3或3的倍数……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笔者带领學生对上述说法进行验证,首先对个位上是3的数字展开验证13,23,33,43……很显然,在这串数字中,只有33能够成为3的倍数,这一说法并不成立。此时,教师又鼓励学生对第二种说法进行验证,学生提出数字串336,666,999……看起来第二种说法似乎是成立的。此时,教师提出:如果是126,它可以被3整除吗?那么,这三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吗?由此引发学生质疑,使学生不得不再次思考,3的倍数究竟具备怎样的特征。在不断验证猜想以及不断启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逐渐深入,最终得出其规律特征。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可以自主猜想,再完成对猜想的推理和验证。这种形式的教学,积极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同时也保障了数学活动经验的丰富,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从而确保高效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