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促专题,重视思维参与,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二元函数值域问题是高考和各类竞赛的热点,由于此类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往往包含了高中数学各方面的知识,经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向量与几何等知识整合,灵活性、综合性强,求解方法较多,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利于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能力.
  [关键词] 二元函数值域;三角换元;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
  二元函数问题最早出现在人教版教材必修5中的線性规划部分,以探究二元线性目标函数z=ax by在线性区域上的值域为主,通过转化,变化为平行线族y=-x z在线性区域上的纵截距值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与距离相关的二元非线性目标函数z=(x-a)2 (y-b)2或与斜率相关的二元非线性目标函数z=为主的值域问题.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后,我们发现很多高三学生对于二元函数的值域问题,还是比较陌生,无从下手,导致失分,或者不能马上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耗费较长时间来答题,效率低下,甚至影响整张试卷的得分,高三学生处理二元函数值域问题的能力亟待加强. 为此,我们高三备课组在二轮复习中,把这一块内容与函数内容相融合. 由于是复习课,我们尽可能将知识与方法融合在一起,力求从多个视角、多种思想方法来渗透. 教师将通过“一题多解”,实现知识的纵向关联以期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方法体系,最后回归“多题一解”,实现问题解法的优化,使得学生能脱离“题海”,提高解题效率.
  [?] 专题学案:二元函数值域问题的解法
  问题1:若正数x,y满足2x y=xy,则x y的最小值为_______,此时x=______,y=_______.
  1. 试题回放,梳理知识系统
  高三复习中二元函数值域问题蕴含知识内容多,思想方法也多,一个问题由于视角不同,往往可以开展“一题多解”;而多个问题看似不同,蕴含的知识或思想方法相似甚至相同,往往可以开展“多题一解”. 通过一轮复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高三模拟卷的检测,我们高三备课组发现,学生对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和解题能力颇有欠缺. 教师要弥补这些缺失,势必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以一轮复习及高三模拟题中的典型问题为引子,通过试题回放,学生参与解题,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梳理知识系统,提高解题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升数学素养.
  2. 课堂活动,体现生本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果这样,教师就起到了主导作用,也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重视每位学生的思维参与,教师要注重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解题过程,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唤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火热”的思考. 如若教师独自讲解,则换来的是学生对数学问题“冰冷美”的感触,效果不佳.在考虑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对本专题的学习活动,我们备课组做了如下设计:
  (1)展示学生的解法(拍照后用多媒体展示),提出解题思路;
  (2)师生交流,点评小结.
  在问题1学生展示中有2个片段:
  片段1:传统解法 水到渠成
  学生1:因为x,y都是正数,用基本不等式来处理,根据条件给出的结构特点,等式两边同除以xy,得到 =1,代入有x y=(x y)
  
  =3 ≥3 2,再检验等号可以取到.
  学生2:根据方程2x y=xy,得出y=,代入有x y=x =3 (x-1) ≥3 2. 由条件中的y=>0,可以得到x>1,最后检验等号能否取到.
  学生3:令x y=t,则y=t-x,代入2x y=xy,整理成关于x的方程x2 (1-t)x t=0.
  由题知x2 (1-t)x t=0在(0,t)上有解,所以Δ=(1-t)2-4t≥0,得t≥3 2.
  检验:当t=3 2时,有x=1 ,y=2 ,符合题意,故(x y)min=3 2.
  备注:三位学生的解法是根据高三一轮复习后,对此类二元函数最值解法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 根据解题经验,代表了传统解法,思维与解法非常流畅,水到渠成.
  片段2:另类解法 旁敲侧击
  给出这三种解法后,学生一片欢呼,大部分同学认为已无别法,教师继续问: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4:先将条件转换成 =1,然后用三角换元来处理.令=cos2θ,=sin2θ,得出x=,y=,但代入后,我就做不下去了,形式太复杂了.
  教师按照学生4的解法,在黑板上给出如下过程:x y= .
  教师追问:你打算怎么求?
  学生4:通分,但是感觉很烦琐,好像做不出来.
  教师继续按照学生4的要求,板书过程:x y= =.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办法坚持下去,应该怎么做?
  教室里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用降幂公式,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继续板书:
  ==.
  教师追问:那然后呢?
  学生3(又站起来):用我刚才的方法,令=t,看成以cos2θ为整体的二次方程有解问题.
  教室里又一片欢呼,教师继续板书:tcos22θ 2cos2θ 6-t=0,看成以cos2θ为变量的二次方程,在(-1,1)上有解,必有Δ≥0,解得t≥3 2,再检验等号取到是否有意义.
  备注:方法4是本节课的一个意外,是个别学生思维的自然生成,是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 但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思维拾级而上,看似解法不合理,但是最后却能解决,实属意料之外. 不一样的收获,培养了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消元意识,有较好教益.
  教师评析1:方法1适用的范围是:当二元是正数,且给出的等式与所求式子是次数互补的结构特点时,又例如ax by=1(a,b,x,y∈R),求二元函数z= (c,d,x,y∈R)最值时往往用“1”的代换,结果不变,但效果变了,没有和(或积)一定,但可以构造积(或和)一定. 此类问题形式灵活,需要我们观察并转化,在用基本不等式的时候务必检验等号能否取到.   教师评析2:方法2适用的范围是:通过给定的等式,减少变量,也就是消元后代入二元函数转化为单元函数,最后可以采用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来求最值,也可以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需检验等号能否取到.
  教师评析3:方法3适用的范围是:通过换元,即将所求的二元函数(往往是一次)换元为变量t,再确定某主元为变量的二次方程有解,利用判别式构建不等式,等号能否取到要检验. 实际上,当x,y为实数时,用方程有根即Δ≥0来获得t的取值范围较受推荐,当然最后还是应该检验是否符合题目条件.
  教师评析4:方法4主要适用于有平方关系的两个变量,是方法2与方法3的并用. 利用三角换元虽然烦琐,但可以实现消元,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2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减少未知数,实现多元消元的功能,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值得肯定,也值得推荐.
  教师:我们来小结一下常见的求二元函数值域的方法(板书展示).
  (1)基本不等式法:主要适用于两个正数和(积)一定时,求积(和)的单向值域.
  (2)多元消元法:借助换元或代入,实现多元函数单元化,用函数视角或基本不等式来求最值.
  (3)判别式法:记所求二元函数(往往为一次)为t,确定某主元为变量的二次方程有解,利用判别式来构建不等式,特殊情况要检验.
  (4)三角换元法:适用于有平方关系的两个变量,往往分别用正弦、余弦来换元.
  教师:二元函数值域的求解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二元函数问题能转化成函数图像(曲线),若所求目标有几何意义,则用数形结合来求解更直观有效,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再以一些基本方法为辅助,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等,很多问题的求解会更加方便.
  3. 巩固训练,实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为了巩固学生已有方法,提升解题效率,教师又布置了如下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尝试不同方法,让他们学会同类迁移,实现二元函数值域问题“一题多解”,如若掌握了一种题型的解法也就实现了“多题一解”.
  问题2:(1)课堂训练:已知实数x,y满足4x2 y2 xy=1,则2x y的最大值为________.
  (2)巩固训练:①已知正数x,y满足x2 4y2 2xy=1,则x y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②已知x,y满足x2 2y2-xy=1,则x2 2y2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③已知0  ④已知a>0,b>0,且 =1,则a 2b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对于课堂训练,学生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展示:
  解法1:不妨设x,y>0,则(2x y)2==1 =1 ≤1 =. 故2x y≤. 经检验,等号可以取到.
  解法2:4x2 y2 xy=1?(2x y)2-3xy=1?2x·y=[(2x y)2-1]≤(2x y)2,解得2x y≤. 经检验,等号可以取到.
  解法3:不妨设x,y>0,(2x y)2=4x2 4xy y2=1 3xy,根据条件,结合基本不等式有:
  4x2 y2 xy=1?4x2 y2=1-xy≥4xy,得出xy≤,故(2x y)2=1 3xy≤,即2x y≤. 经检验,等号可以取到.
  解法4:令2x y=t,则y=t-2x,代入4x2 y2 xy=1,有6x2-3tx t2-1=0,则Δ=9t2-4·6(t2-1)≥0,得≤t≤,即2x y的最大值为.
  解法5:4x2 y2 xy=1?
  y x
  
  x
  =1,则可得cosθ=
  x,
  sinθ
  =y x,解得
  x=cosθ,
  y=sinθ
  -cosθ.代入得2x y=cosθ sinθ-·cosθ=sinθ cosθ=sin(θ φ)≤.
  巩固训练的学生展示不再赘述.
  教师评析:这是2011年浙江理科高考题,从问题1变化到问题2,虽然题设条件变了,但是对于问题解决的方式还是可以从原有视角出发,入口较宽,能够巩固已有方法,教学效益好.
  4. 对话交流,升华专题价值
  教师:通过今天的二元函数值域专题复习,大家有何收获?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总,教师整理最终形成以下认识:二元函数值域问题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转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解题模型,比如基本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二次方程模型、三角模型等.
  波利亚指出:“拿一个有意义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本节内容是高三二轮关于“二元函數值域问题”的专题复习,由于是二轮复习,高三学生对二元函数值域问题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故从一个基本的问题1解法引入,根据解法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归纳出通法,从而实现“一题多解”;再提出问题2,实现同类迁移、类比巩固,实现“多题一解”.本节课的专题复习,学生思维参与,有比较,有发现,师生互动,重视思维碰撞,实现思维多元化、明了化,提高二轮专题复习效率,升华专题价值,对学生以后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有较大帮助.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过程与方法”作为增补的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让我们教师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注需要我们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更用心,需要我们对学生解题的过程和结果有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过程与方法;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摘 要] 文章从圆中两个性质类比到椭圆中的两个重要结论开始,探究了椭圆中美好的定值问题,以-■为抓手,证明了一些美妙的结论,在解析几何里一些图形中两条动直线斜率乘积为定值-■;同时又说明了定值并非都是-■,可以是与a和b有关的其他值;最后研究了已知两直线斜率乘积为-■的椭圆中的定值问题.  [关键词] 类比;特殊到一般;方程思想;定值问题  代数和几何是数学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解析几何的出
[摘 要] “问题—探究”教学不可缺少教师的精心设计,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求,提出难度适宜以及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而学生则需要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资料查询或者实践操作以自主寻求答案. 落实于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在其中是活动组织者的身份,这样才能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对思维的有力拓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探究;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十分重
[摘 要] 如果建立了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那育人就应当是每个学科教师的事情,高中数学学科自然也不例外. 数学学科的育人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数学学习具有智育的价值,其二是数学学习具有德育和美育的价值. 具体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关键在于紧扣教学的各个环节.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课堂引入与课堂总结两个阶段,是较好的育人时机. 知识教学依然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管窥
[摘 要]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可以分为课堂信息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 信息文化是指课堂呈现的文本信息、教师的教授和师生的交流等;行为文化指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的重要标识:从“教授课堂”走向“文化生命课程”. 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构新的数学课堂有重要的生成意义,它将构成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摘 要] 圆锥曲线是高中數学的重难点内容,以其为背景命制的考题常作为压轴题出现,其中存在一类结合几何知识考查学生处理综合问题能力的考题,该类考题的破解需要学生巧妙地对其中的几何条件进行转化,结合几何与代数的联系来构建解题思路. 文章对一道融合几何内容的圆锥曲线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适度拓展,开展解后反思.  [关键词] 椭圆;曲线;轨迹;等角
[摘 要]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必备品格的培育任务,显然必备品格与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抓住数学学科中的概念、规律、公式,以及相关的数学发展史等等,可以在培养学生严谨、理性等态度的同时,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德育. 教师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资源,实际上是为学生的德育认知提供一个丰沃的土壤,而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必备品格的形成,包括关键能力的形成,都是可以在这样的土壤中
[摘 要] 合理恰当的课堂提问,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延续和升华,继而增长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课堂自然簡约生成.  [关键词] 以问引思;自然简约;数学课堂;习题课
导演(Director): 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Genndy Tartakovsky)  配音演员(Dubber): 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 赛琳娜·戈麦斯(Selena Gomez)  史蒂夫·布西密(Steve Buscemi)凯文·詹姆斯(Kevin James)  安迪·萨姆伯格(Andy Samberg)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  类型(Type): 动
Admit it, you’ve always wondered!  Back in April 1939 and armed with a $5,000 grant1 suppli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ofessor Frank Cyr took a tour of 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