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从学会使用打磨石器开始,便拉开了旧石器时代的帷幕,走上了与动物界告别的漫漫长夜。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在这个伟大的过程当中人类积累了简单的经验,创造了文化,正是这些早期简单的文化(经验)使人类走出动物界,使人类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及其人的本身。而这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正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所以才使中华民族的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华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群众文化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时期,其生存环境是相当恶劣的,人类处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中。原始人类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抵抗自然界的各种灾难的。能否继续生存是当时摆在人类面前的严重危机,群体联系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相互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就诞生了人类的智慧:可能是在劳动中相互的配合与交流,出现了语言的萌芽;在相互交流劳动经验时,产生了简单的文字、图画符号;在相互表达内心的喜悦时就敲击石块、击打树木、手舞足蹈,于是便产生了人类早期的音乐和舞蹈;当遇到灾难时就双手合十,祈求上苍,原始的宗教活动由此产生;,,等等。这些最初的,原始的群体活动,就是群众文化的雏形,使人类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有了精神寄托和力量。并且在人类进步的历史舞台上越来越突出了人类文明的主题。
群众文化活动来源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活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和生活状态。
在伊耆氏(伊耆氏,即神农氏,传说中的尧帝)的作品中就有“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内心充满了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勇气,敢于面对自然界的挑战,并把让自然界服从于自己的设想大胆地落实到改造自然的行为中去,这种原始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以后的宗教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直接接触中,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大量的神话。这些神话创造不仅表现了人定胜天的理想和意志,同时也为以后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想象空间,比如“风车从风远行”就为近代的航天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产生的神话,永远都走在科学的前边,而每一项科技发明在它的诞生之前都曾经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群众文化活动也为我国最初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比如当时反映人类智慧成就的《易经》里有段话:“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意思是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这种审时度势的科学态度只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才能总结得出来,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的传世之作。由此可见这些包含着朴素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早就在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当中产生、发展、流传已久。
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联系不可分割。比如“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的故事。传说秦始皇末期,刘邦做亭长时,有一天夜里刘邦喝醉了酒,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士的跟我来,怕什么!”于是勇往直前,刘邦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询问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成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刘邦,刘邦听后暗自高兴,颇为自负。后又返回家乡杀了沛县县令扯旗造反,被拥立为沛公,终于成为汉代的开国君主。其实这些都是利用人民群众的宗教文化心理,大造声势、收买人心,为自己的起义做理论上的准备,看来刘邦是深知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的。无论是早期陈胜、吴广,还是后来的朱元璋、太平天国、义和团等,都无一例外地充分考虑到了群众的文化活动,这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体现。
群众文化活动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表达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认识。
封建统治者是很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不同的封建王朝都设立了自己可以掌握的言官制度,这些言官(如:御史)可以议论朝庭官员的过失,有时也可以议论帝王的过失。但有一个限度,就是要在忠君的基础上议论。这样,有的话是不便讲的,即使讲了,也要准备着被杀头,被下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厉王,周厉王是个贪财而又残暴的国王。当所有人对他都很有意见的时候,他非但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谏,而且为了敛财从而加紧了更加残暴的统治。百姓议论他,他就找来巫师,让他们去监督民间议论。要是被巫师听到后举报,就抓来杀掉。由于制度严厉,百姓上街互相见面都不敢讲话,只能使眼色。他对大臣们说,百姓服从了,没有不好的议论。但最后,还是被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联合起来,把他推翻放逐了。周厉王开了一个用严峻酷法禁止百姓议论国君过失的先例,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度性地控制言论自由的国王。还有一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禁止书生谈论国是,干了一件令周厉王“自愧不如”的大事,就是“焚书坑儒”。但秦的政权并没有流传万代,而是二世而终。以后的封建皇帝,也都渐渐地把自己封到圣人的地位,不许百姓议论自己的过失,仍然防民口如防川,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永不衰落的王朝。由此可见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直接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防是防不住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衍生于群众文化活动,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展,历时千年,经久不衰。比如已被正式确定为公休假的端午节,就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自发形成的一个纪念性节日,其实也正是群众文化孕育了屈原本身,人民爱戴他、纪念他,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又如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可见当时人们就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节气知识了。
群众文化活动在其他方面也显示了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如何获得食物方面,在人类初期就有“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从,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根据该段文字所说,是因为人口增长,仅凭狩猎不足以维持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就在采集经济上发展出农耕经济,由此可见人类的种植业是在能被借食禽兽不足之后的相互文化交流中学到的。
另外还有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从《诗经》中的“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虽说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婚姻自由,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初期的婚姻形式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当然这种风俗的形成也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所建立的。
总之,从以上几点浅薄的认识当中可以看到:群众文化活动根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f刍然的整个过程,它渗透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任何人类的活动都与文化活动相互联系,而任何文化活动又都不能脱离群众而单独存在。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民族强盛与否有赖于民族成员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句老话说得好“寓教于乐”,正是群众文化活动才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格,所以才使人民群众在参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需要说明的是:群众文化活动虽然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必然少得可怜,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文明也是在被压迫,被奴役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并且由于受当时落后生产力影响、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而且有时候会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反过来成为愚弄人民的手段。
窃以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生活是国家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根本反映。群众文化生活的基调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自己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态度。只有群众的政治、经济地位达到应有的高水平,群众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健康,态度积极乐观的文化成果来。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时期,其生存环境是相当恶劣的,人类处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中。原始人类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抵抗自然界的各种灾难的。能否继续生存是当时摆在人类面前的严重危机,群体联系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相互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就诞生了人类的智慧:可能是在劳动中相互的配合与交流,出现了语言的萌芽;在相互交流劳动经验时,产生了简单的文字、图画符号;在相互表达内心的喜悦时就敲击石块、击打树木、手舞足蹈,于是便产生了人类早期的音乐和舞蹈;当遇到灾难时就双手合十,祈求上苍,原始的宗教活动由此产生;,,等等。这些最初的,原始的群体活动,就是群众文化的雏形,使人类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有了精神寄托和力量。并且在人类进步的历史舞台上越来越突出了人类文明的主题。
群众文化活动来源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活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和生活状态。
在伊耆氏(伊耆氏,即神农氏,传说中的尧帝)的作品中就有“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内心充满了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勇气,敢于面对自然界的挑战,并把让自然界服从于自己的设想大胆地落实到改造自然的行为中去,这种原始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以后的宗教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直接接触中,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大量的神话。这些神话创造不仅表现了人定胜天的理想和意志,同时也为以后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想象空间,比如“风车从风远行”就为近代的航天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产生的神话,永远都走在科学的前边,而每一项科技发明在它的诞生之前都曾经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群众文化活动也为我国最初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比如当时反映人类智慧成就的《易经》里有段话:“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意思是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这种审时度势的科学态度只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才能总结得出来,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的传世之作。由此可见这些包含着朴素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早就在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当中产生、发展、流传已久。
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联系不可分割。比如“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的故事。传说秦始皇末期,刘邦做亭长时,有一天夜里刘邦喝醉了酒,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士的跟我来,怕什么!”于是勇往直前,刘邦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询问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成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刘邦,刘邦听后暗自高兴,颇为自负。后又返回家乡杀了沛县县令扯旗造反,被拥立为沛公,终于成为汉代的开国君主。其实这些都是利用人民群众的宗教文化心理,大造声势、收买人心,为自己的起义做理论上的准备,看来刘邦是深知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的。无论是早期陈胜、吴广,还是后来的朱元璋、太平天国、义和团等,都无一例外地充分考虑到了群众的文化活动,这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体现。
群众文化活动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表达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认识。
封建统治者是很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不同的封建王朝都设立了自己可以掌握的言官制度,这些言官(如:御史)可以议论朝庭官员的过失,有时也可以议论帝王的过失。但有一个限度,就是要在忠君的基础上议论。这样,有的话是不便讲的,即使讲了,也要准备着被杀头,被下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厉王,周厉王是个贪财而又残暴的国王。当所有人对他都很有意见的时候,他非但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谏,而且为了敛财从而加紧了更加残暴的统治。百姓议论他,他就找来巫师,让他们去监督民间议论。要是被巫师听到后举报,就抓来杀掉。由于制度严厉,百姓上街互相见面都不敢讲话,只能使眼色。他对大臣们说,百姓服从了,没有不好的议论。但最后,还是被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联合起来,把他推翻放逐了。周厉王开了一个用严峻酷法禁止百姓议论国君过失的先例,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度性地控制言论自由的国王。还有一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禁止书生谈论国是,干了一件令周厉王“自愧不如”的大事,就是“焚书坑儒”。但秦的政权并没有流传万代,而是二世而终。以后的封建皇帝,也都渐渐地把自己封到圣人的地位,不许百姓议论自己的过失,仍然防民口如防川,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永不衰落的王朝。由此可见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直接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防是防不住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衍生于群众文化活动,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展,历时千年,经久不衰。比如已被正式确定为公休假的端午节,就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自发形成的一个纪念性节日,其实也正是群众文化孕育了屈原本身,人民爱戴他、纪念他,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又如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可见当时人们就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节气知识了。
群众文化活动在其他方面也显示了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如何获得食物方面,在人类初期就有“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从,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根据该段文字所说,是因为人口增长,仅凭狩猎不足以维持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就在采集经济上发展出农耕经济,由此可见人类的种植业是在能被借食禽兽不足之后的相互文化交流中学到的。
另外还有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从《诗经》中的“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虽说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婚姻自由,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初期的婚姻形式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当然这种风俗的形成也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所建立的。
总之,从以上几点浅薄的认识当中可以看到:群众文化活动根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f刍然的整个过程,它渗透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任何人类的活动都与文化活动相互联系,而任何文化活动又都不能脱离群众而单独存在。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民族强盛与否有赖于民族成员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句老话说得好“寓教于乐”,正是群众文化活动才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格,所以才使人民群众在参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需要说明的是:群众文化活动虽然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必然少得可怜,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文明也是在被压迫,被奴役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并且由于受当时落后生产力影响、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而且有时候会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反过来成为愚弄人民的手段。
窃以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生活是国家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根本反映。群众文化生活的基调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自己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态度。只有群众的政治、经济地位达到应有的高水平,群众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健康,态度积极乐观的文化成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