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能力是学生对数学事物理解的间接概括,是观察数学知识后的有效分析、推理和判断概括的过程,思维作为数学知识之门窗,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和综合能力提升有重要推促意义,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着力于学生的思维培养,从不同方面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对帮助学生内化数学学科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渗透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在培养、拓展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空间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思维过程,享受数学思维水平的有效提升,这是每位一线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以下四个角度探求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提升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發学生思维意识
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源泉,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能够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拉出来,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驱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从而愿意主动学习与思考,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目的。
比如,以“24÷(4+6)”这道题为例,在学生解答的作业中,教师将某位学生的答案呈现在多媒体中:24÷(4+6)﹦24÷4+24÷6﹦6+4﹦10,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计算方式正确吗?对于认为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质疑和追问:你为什么认为这是对的呢?部分学生解释乘法有分配律,这道题可以应用除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然后,教师让学生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方式计算,最终发现最终的得数并不对。这时候,教师还是让学生自主思考:“针对这一结果,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在哪,由此让学生明白除法没有分配律,所以不能用这种思路。这样,在问题的层层追问引导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防止思维定势影响。
二、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碰撞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某一事物,就需要亲自参与尝试与体验,引导学生亲自躬身去做去了解。合作探究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启迪和知识经验,能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平台,在思维碰撞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合理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复习导入探究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出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不同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比如通过组织“我是小老师”的探究活动,让不同小组领取不同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任务重难点,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学习并讲解给班级学生听,同时班级其他小组听课的学生要能够将自己疑惑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引导和启发,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使得数学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在小组演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经历多边形面积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此真正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凸显数学课堂本真。
三、组织实践反思,抓住数学本质内涵
温故而知新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构成,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中强调的不仅仅是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在回顾教学内容时还会促使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得到新的启示。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还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抓住数学本质内涵,实现思维的扩展与发散。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着重思考学习本课知识的意义及本课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脱离数学课本跳出课外,在联系生活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有效扩散。如有的学生想到了蓄水池问题,教师可以借此给学生呈现相关习题让学生思考解读……在有效的实践与反思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识运用自如,以此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思维极其重要,在小学阶段这一思维逐步形成的成长期,教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组织实践反思,抓住数学本质内涵等三个方面切入,让学生在思维养成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乐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智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8(05):126-127.
[2]李士贤.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3(27):324-32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渗透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在培养、拓展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空间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思维过程,享受数学思维水平的有效提升,这是每位一线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以下四个角度探求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提升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發学生思维意识
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源泉,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能够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拉出来,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驱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从而愿意主动学习与思考,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目的。
比如,以“24÷(4+6)”这道题为例,在学生解答的作业中,教师将某位学生的答案呈现在多媒体中:24÷(4+6)﹦24÷4+24÷6﹦6+4﹦10,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计算方式正确吗?对于认为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质疑和追问:你为什么认为这是对的呢?部分学生解释乘法有分配律,这道题可以应用除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然后,教师让学生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方式计算,最终发现最终的得数并不对。这时候,教师还是让学生自主思考:“针对这一结果,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在哪,由此让学生明白除法没有分配律,所以不能用这种思路。这样,在问题的层层追问引导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防止思维定势影响。
二、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碰撞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某一事物,就需要亲自参与尝试与体验,引导学生亲自躬身去做去了解。合作探究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启迪和知识经验,能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平台,在思维碰撞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合理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复习导入探究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出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不同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比如通过组织“我是小老师”的探究活动,让不同小组领取不同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任务重难点,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学习并讲解给班级学生听,同时班级其他小组听课的学生要能够将自己疑惑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引导和启发,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使得数学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在小组演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经历多边形面积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此真正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凸显数学课堂本真。
三、组织实践反思,抓住数学本质内涵
温故而知新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构成,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中强调的不仅仅是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在回顾教学内容时还会促使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得到新的启示。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还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抓住数学本质内涵,实现思维的扩展与发散。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着重思考学习本课知识的意义及本课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脱离数学课本跳出课外,在联系生活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有效扩散。如有的学生想到了蓄水池问题,教师可以借此给学生呈现相关习题让学生思考解读……在有效的实践与反思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识运用自如,以此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思维极其重要,在小学阶段这一思维逐步形成的成长期,教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组织实践反思,抓住数学本质内涵等三个方面切入,让学生在思维养成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乐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智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8(05):126-127.
[2]李士贤.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3(27):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