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应对随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取舍,然后充分地运用好这一信息,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驾驭教学进程.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是体现对文本的尊重,也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有时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碰撞和萌动.
一、直面“意外”,让“意外”发展思维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的,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即出现教学意外.教师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去善待课堂中的意外,真正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一番新课铺垫后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如何来得到的?这节课……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预料,打乱了我的预设.怎么办?如果我随意批评学生说,你多嘴,你还能知道,那一定会挫伤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因为他肯定看到过,或者听到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如果我一味顺着,那我的课如何开展下去,因为还有许多学生不知道,这是新授内容.我紧张片段后,马上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吗?看到的,听到的不如自己动手得出更加让人深刻.你能带领学生一起来把操作的过程完成吗?于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思维运用到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中去,学生个个都表现的兴味盎然,因为那是他自己希望获得的.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我的设想,打乱了预设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我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乘机调整课前预设,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当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意外”,让“意外”提升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维非常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学生间每一次的争论,不经意的“插嘴”,都会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发现、捕捉那些看是平凡而又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提升.
例如,听过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公开课教学中印象很深刻,开始进展得很顺利,一直到提问学生:“刚才折的这些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一学生答:“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腰的三角形、不等腰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对他的回答很满意,还表扬了他.没一会儿,一个清脆的声音从下面传来:“教师,我有不同的意见?”问:“你有什么意见?”他大声地说:“教师,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几个学生也随声附和,看来不只一个学生有疑问.教师故意反问道:“平行四边形怎么会是轴对称图形呢?你刚才认真折过吗?”为了使学生对这一错误加深印象,教师特地在黑板上迅速地画了一个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草图,还拿着直尺横向、纵向、对角等几个方向比划了一下,着重强调是不可能重合的.哪知那几个学生很“顽固”又一次举手:“教师,我折了,真的能重合.”看看差不多了,接下来教师让几个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上台折一折(能重合),再让几个认为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也上台折一折(不能重合).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又是动手折,又是互相交流 …… 最后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菱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由此可见,“意外”往往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果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时,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巧用这样的意外,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严谨性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往往也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课堂状态和教学效果.
三、善待“意外”,让“意外”延续思维
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捧上,而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可以使教学平添一些美丽,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延续.
有一次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感触很深.教师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1/2.于是学生很快折出了各种各样的1/2,这时,有一个学生竟然折出了1/4.教师并没有批评和责备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问这位学生是怎样折出来的?这位学生说:“我是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教师接下去说:“这位学生真了不起!教师还没有教,就已经能创造出1/4.这时,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于是大家纷纷动手,很快又创造出了1/3、1/6、1/8、1/16…等许多的分数,自然而然,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前特别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这里的“错误”在教师的巧妙转化下不仅被活化为教学资源,而且成了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213314)]
一、直面“意外”,让“意外”发展思维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的,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即出现教学意外.教师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去善待课堂中的意外,真正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一番新课铺垫后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如何来得到的?这节课……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预料,打乱了我的预设.怎么办?如果我随意批评学生说,你多嘴,你还能知道,那一定会挫伤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因为他肯定看到过,或者听到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如果我一味顺着,那我的课如何开展下去,因为还有许多学生不知道,这是新授内容.我紧张片段后,马上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吗?看到的,听到的不如自己动手得出更加让人深刻.你能带领学生一起来把操作的过程完成吗?于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思维运用到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中去,学生个个都表现的兴味盎然,因为那是他自己希望获得的.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我的设想,打乱了预设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我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乘机调整课前预设,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当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意外”,让“意外”提升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维非常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学生间每一次的争论,不经意的“插嘴”,都会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发现、捕捉那些看是平凡而又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提升.
例如,听过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公开课教学中印象很深刻,开始进展得很顺利,一直到提问学生:“刚才折的这些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一学生答:“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腰的三角形、不等腰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对他的回答很满意,还表扬了他.没一会儿,一个清脆的声音从下面传来:“教师,我有不同的意见?”问:“你有什么意见?”他大声地说:“教师,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几个学生也随声附和,看来不只一个学生有疑问.教师故意反问道:“平行四边形怎么会是轴对称图形呢?你刚才认真折过吗?”为了使学生对这一错误加深印象,教师特地在黑板上迅速地画了一个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草图,还拿着直尺横向、纵向、对角等几个方向比划了一下,着重强调是不可能重合的.哪知那几个学生很“顽固”又一次举手:“教师,我折了,真的能重合.”看看差不多了,接下来教师让几个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上台折一折(能重合),再让几个认为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也上台折一折(不能重合).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又是动手折,又是互相交流 …… 最后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菱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由此可见,“意外”往往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果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时,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巧用这样的意外,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严谨性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往往也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课堂状态和教学效果.
三、善待“意外”,让“意外”延续思维
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捧上,而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可以使教学平添一些美丽,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延续.
有一次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感触很深.教师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1/2.于是学生很快折出了各种各样的1/2,这时,有一个学生竟然折出了1/4.教师并没有批评和责备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问这位学生是怎样折出来的?这位学生说:“我是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教师接下去说:“这位学生真了不起!教师还没有教,就已经能创造出1/4.这时,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于是大家纷纷动手,很快又创造出了1/3、1/6、1/8、1/16…等许多的分数,自然而然,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前特别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这里的“错误”在教师的巧妙转化下不仅被活化为教学资源,而且成了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2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