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德国有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这15克盐放进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笔者由此想到生活对我们的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教学也需溶入生活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乐园。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如果我们善于把这些数学知识溶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以学生最感兴趣又最熟悉的游戏展开教学,让学生以亲身体验去说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加深对“可能性”问题的认识。又如:教学“近似值的实际应用”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到文具店买文具,笔记本2.5元 一本,小明带了12元钱,谁能帮小明算出能买多少本笔记本?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理解近似值的实际应用就容易得多了。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密切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学起数学来就会乐此不疲。
二、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数感
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能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用学生熟悉的事物,用学生身边的例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感。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的地方和事物的面积有多大。如:果园、校园、操场、教室、课桌面、课本面等等。这样,学生脑海中就容易建立1公頃、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有多大的概念。再如:学习估算后,要求学生估算每天上学路上要花多少时间;估算外出旅游租车问题、购买门票问题等等。这样,利用我们身边许多鲜活而生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体验数感。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与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就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节课,我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几个同学争论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有多大。红领巾是学生们熟悉的东西,他们都想知道红领巾的面积,这时,学生想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思维被激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强烈。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图操作,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理解了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有了公式后再重回刚才的情境中求红领巾的面积,整节课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接触面狭小,感知能力差,抽象思维难于形成。我们如果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感性的材料上加以抽象、概括,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常搞不清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哪个面的面积该求,哪个面的面积不需求,许多学生常常无法分辨。我注意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生活素材。如:放学路上观察货柜车辆,在家里观察金鱼缸,在商店里观察柜台等等,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当看见直观图形就能想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想象出有盖、无盖等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常注意引领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数学问题,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里,学生学习了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我随即布置学生帮爸爸妈妈计算标准体重,看看爸妈的体重是否标准,多关心爸妈的身体健康。又如:学了小数乘法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算算家里该月用了多少度电,该付电费多少?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达到了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不断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的数学融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精彩,就更会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让学生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1).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如果我们善于把这些数学知识溶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以学生最感兴趣又最熟悉的游戏展开教学,让学生以亲身体验去说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加深对“可能性”问题的认识。又如:教学“近似值的实际应用”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到文具店买文具,笔记本2.5元 一本,小明带了12元钱,谁能帮小明算出能买多少本笔记本?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理解近似值的实际应用就容易得多了。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密切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学起数学来就会乐此不疲。
二、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数感
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能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用学生熟悉的事物,用学生身边的例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感。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的地方和事物的面积有多大。如:果园、校园、操场、教室、课桌面、课本面等等。这样,学生脑海中就容易建立1公頃、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有多大的概念。再如:学习估算后,要求学生估算每天上学路上要花多少时间;估算外出旅游租车问题、购买门票问题等等。这样,利用我们身边许多鲜活而生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体验数感。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与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就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节课,我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几个同学争论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有多大。红领巾是学生们熟悉的东西,他们都想知道红领巾的面积,这时,学生想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思维被激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强烈。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图操作,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理解了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有了公式后再重回刚才的情境中求红领巾的面积,整节课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接触面狭小,感知能力差,抽象思维难于形成。我们如果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感性的材料上加以抽象、概括,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常搞不清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哪个面的面积该求,哪个面的面积不需求,许多学生常常无法分辨。我注意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生活素材。如:放学路上观察货柜车辆,在家里观察金鱼缸,在商店里观察柜台等等,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当看见直观图形就能想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想象出有盖、无盖等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常注意引领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数学问题,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里,学生学习了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我随即布置学生帮爸爸妈妈计算标准体重,看看爸妈的体重是否标准,多关心爸妈的身体健康。又如:学了小数乘法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算算家里该月用了多少度电,该付电费多少?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达到了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不断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的数学融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精彩,就更会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让学生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