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针对目前大学文科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教学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文科数学》 教学策略 探索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文理兼融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大学教育中强化了文科数学的地位,各个学校陆续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这门课程。《大学文科数学》主要目的是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我认为要搞好此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要了解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再结合这些特点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
通过与文科学生的交流和平时的观察,我发现文科生学习数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乐于模仿解题,缺少自己决定解题方向和策略的习惯;二是习惯看老师解题和书上的解答,不愿自己解题;三是习惯上课记笔记、记题目、记解法,不习惯记体会,不会总结;四是喜欢老师讲课清楚明白,自己学得轻松,不喜欢有一定的悬念和未知留给自己;五是在数学的学习上依赖性较强,不爱思考,自信心不足。
三、教学策略
1. 精心设计组织,上好第一次课。
文科生中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数学基础就很薄弱,本以为到了大学就不用学习数学了,谁知道还要学习大学数学。所以很多学生在开学初就对数学这门课有着害怕的心理,如果一直带着这种心理去听课,听课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打消这种畏难情绪?我认为上好开篇第一次课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依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通俗、宏观、生动而又不失严格性地描述本课程的内容、思想、方法及其在数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对本课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打消畏难情绪;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交待本课程学习的难点,以及克服这些难点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顺利完成教学、实现课程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自学,养成预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心理实验表明,发现疑难点可以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加深学生对前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整体地提高学习效果、自学能力。预习和自学十分重要,但是经过与大量学生的交谈和平时观察,我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不少学生不会预习,更不会自学。他们往往是被动听课,课堂上狂抄笔记,而且追求笔记的形式之美,或干脆不做笔记,课后却又不会作业和总结归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态度来对待学习。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应首先教给学生如何读书预习,可按照以下程序指导学生预习。
(1)总结记录预习情况。
预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总结,对预习作整体回顾。总结时需归纳这样几个方面:使用了哪些前期知识,初步的新认识有哪些,有哪些疑问。我们提倡准备一个预习本将以上问题稍加汇集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在记录问题时进一步巩固前期准备知识、强化新旧知识的衔接。
(2)对预习进行自我评价。
我们逐步地让学生在形成预习习惯的基础上,对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预习是否成功,看自己能否提出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问题:读懂的有读懂的问题,不懂的更有不懂的问题。每个人都要习惯于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听课。这样才能做到主动听课、主动学习,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与能力。
总之,教师应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感到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堂堂清奠定良好的基础。
3.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方式,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完全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能会听得一团雾水,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有些还是要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算。文科生普遍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我们可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比如在讲解导数的定义时,教师通常以曲线上一点的切线问题和做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问题为例子来解释导数含义。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当曲线上的动点越来越接近曲线上的定点时,动点与定点构成的割线与定点处切线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得出下面的结论:当动点越来越接近定点时,割线位置就越来越接近切线位置。所以,教师应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看到割线位置的变化过程,增加真实感。这样自然也就不难理解:曲线上割线的极限位置即为切线位置。
4.师生互动交流,拓展教学效果。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盲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互动工作。
(1)转变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式,营造环境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例题中设置“陷阱”,这样能让学生看清数学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外,在教学中,在解决问题后,我总是引导学生进行“回头看”,即认真进行反思:这样的方法是否最优?这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能否作一些修改,进而改进结论?这个问题与我们以前所学或与其它课程是否有某种联系?……然后经过寥寥数语的点拨,我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科研方法的高度,从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后有意识地组织了学生答疑。
课后答疑是数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正常开展答疑并提高答疑效益,常常是令师生双方困惑的问题。经过巧妙的引导和组织,我在这个环节上取得了成功,每次答疑时学生都非常活跃。学生从开始的不敢或不肯参与迅速转变为非常积极地来到答疑现场,从单纯问问题到积极地与我进行各种讨论。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不仅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又能和学生建立互动,和他们谈数学、谈人生、谈理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两个过程,需要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的双方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应努力选好教材,把握好教材,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领悟其中的真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多向老教师讨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要,跟学生作好沟通。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到师生互长,也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章雄.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关键词: 《大学文科数学》 教学策略 探索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文理兼融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大学教育中强化了文科数学的地位,各个学校陆续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这门课程。《大学文科数学》主要目的是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我认为要搞好此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要了解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再结合这些特点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
通过与文科学生的交流和平时的观察,我发现文科生学习数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乐于模仿解题,缺少自己决定解题方向和策略的习惯;二是习惯看老师解题和书上的解答,不愿自己解题;三是习惯上课记笔记、记题目、记解法,不习惯记体会,不会总结;四是喜欢老师讲课清楚明白,自己学得轻松,不喜欢有一定的悬念和未知留给自己;五是在数学的学习上依赖性较强,不爱思考,自信心不足。
三、教学策略
1. 精心设计组织,上好第一次课。
文科生中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数学基础就很薄弱,本以为到了大学就不用学习数学了,谁知道还要学习大学数学。所以很多学生在开学初就对数学这门课有着害怕的心理,如果一直带着这种心理去听课,听课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打消这种畏难情绪?我认为上好开篇第一次课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依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通俗、宏观、生动而又不失严格性地描述本课程的内容、思想、方法及其在数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对本课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打消畏难情绪;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交待本课程学习的难点,以及克服这些难点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顺利完成教学、实现课程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自学,养成预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心理实验表明,发现疑难点可以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加深学生对前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整体地提高学习效果、自学能力。预习和自学十分重要,但是经过与大量学生的交谈和平时观察,我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不少学生不会预习,更不会自学。他们往往是被动听课,课堂上狂抄笔记,而且追求笔记的形式之美,或干脆不做笔记,课后却又不会作业和总结归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态度来对待学习。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应首先教给学生如何读书预习,可按照以下程序指导学生预习。
(1)总结记录预习情况。
预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总结,对预习作整体回顾。总结时需归纳这样几个方面:使用了哪些前期知识,初步的新认识有哪些,有哪些疑问。我们提倡准备一个预习本将以上问题稍加汇集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在记录问题时进一步巩固前期准备知识、强化新旧知识的衔接。
(2)对预习进行自我评价。
我们逐步地让学生在形成预习习惯的基础上,对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预习是否成功,看自己能否提出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问题:读懂的有读懂的问题,不懂的更有不懂的问题。每个人都要习惯于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听课。这样才能做到主动听课、主动学习,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与能力。
总之,教师应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感到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堂堂清奠定良好的基础。
3.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方式,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完全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能会听得一团雾水,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有些还是要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算。文科生普遍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我们可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比如在讲解导数的定义时,教师通常以曲线上一点的切线问题和做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问题为例子来解释导数含义。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当曲线上的动点越来越接近曲线上的定点时,动点与定点构成的割线与定点处切线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得出下面的结论:当动点越来越接近定点时,割线位置就越来越接近切线位置。所以,教师应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看到割线位置的变化过程,增加真实感。这样自然也就不难理解:曲线上割线的极限位置即为切线位置。
4.师生互动交流,拓展教学效果。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盲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互动工作。
(1)转变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式,营造环境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例题中设置“陷阱”,这样能让学生看清数学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外,在教学中,在解决问题后,我总是引导学生进行“回头看”,即认真进行反思:这样的方法是否最优?这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能否作一些修改,进而改进结论?这个问题与我们以前所学或与其它课程是否有某种联系?……然后经过寥寥数语的点拨,我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科研方法的高度,从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后有意识地组织了学生答疑。
课后答疑是数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正常开展答疑并提高答疑效益,常常是令师生双方困惑的问题。经过巧妙的引导和组织,我在这个环节上取得了成功,每次答疑时学生都非常活跃。学生从开始的不敢或不肯参与迅速转变为非常积极地来到答疑现场,从单纯问问题到积极地与我进行各种讨论。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不仅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又能和学生建立互动,和他们谈数学、谈人生、谈理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两个过程,需要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的双方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应努力选好教材,把握好教材,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领悟其中的真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多向老教师讨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要,跟学生作好沟通。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到师生互长,也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章雄.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