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实验中有效运用自制教学具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ongwei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接受科学启蒙教育,获取科学知识。要合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及自制的教学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的碰撞,逐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用经过升华后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运用自制教具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对一节课来说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的创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运用自制简易教具效果会更明显。以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研究磁铁》为例,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铁块、一块长方形小木板,同时准备了一块条形磁铁。课的引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将长方形小木板倾斜,这个小铁块是不是一定滑下?学生肯定地说“是”。我让两个学生试了试,结果都滑下了。我对学生说:“我能让它不滑下来。”学生将信将疑。我进行了操作:悄悄将磁铁放在长方形小木板的下面,让一个学生把小铁块放在上面。学生个个紧张地看着,一部分学生喊“滑下来”,另一部分学生喊“不要滑下来”。实验结果是小铁块未滑下来,学生惊讶地睁大眼睛,好像在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它不滑下来的?”学生急于知道“小铁块为什么放在倾斜的小木板上而不滑下”的谜底,我拿出藏在长方形小木板下的磁铁,学生从惊讶中恢复了平静,于是对磁铁研究的浓厚兴趣油然而生。
  二、让学生动手制作学具进行实验探究
  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应是主体,老师可根据实验要求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制作探究器具(学具),做实验,发现并获取结论。老师应成为参谋、指导者。
  以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为例,带领学生探讨:空气能被压缩吗?压缩的空气是否有弹性?教材提供的方法是:用手压吹足气的塑料袋。在教学中,我发现,运用此方法容易将塑料袋压破且效果不明显。于是,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注射器,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探究装置。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将注射器(吸足空气)插入橡皮塞,推注射器,感觉有一股力阻止前进。注射器中的空气体积明显减少,说明空气能被压缩;松开手,注射器就被弹回,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学生在我的启发下,用一个漏斗、胶塞、锥形烧瓶自制了一个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教具。制作方法:胶塞打一孔,插入漏斗,塞住锥形烧瓶的瓶口(要做好密封),通过往漏斗里倒水,水流不进烧瓶内,来证明空气占据烧瓶内的空间。
  三、改进实验器材,提高探究质量
  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实验器材是保證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并不都是完美的且必须采纳的。有的按教材提供的器材进行的实验,获取的结论会让学生质疑,有的还会产生安全隐患,甚至会误导学生。因此,修正、改进、创新实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如,探讨“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在一根木棍两头各挂一个相同的纸杯,木棍中间拴一根细绳吊起,保持平衡,一只手扶住木棍一头,然后用火柴在另一只纸杯里烤一会儿,松开扶住木棍的手,热杯子往上翘。在教学中,我发现,运用此方法,火柴会烧到手、烧着纸杯,产生不安全因素。为此,我进行了改进:将橡皮管接一个三叉管,再接一个漏斗,三叉管两管口朝上,漏斗口朝下,漏斗口下放一段香,点着香,烟从漏斗口进入,三叉管两管口就冒出烟,说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从而向上升。
  再如,探讨“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在塑料瓶口套一只气球,然后将塑料瓶放入热水、冰水,看气球的鼓与瘪来判断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但用这种方法,塑料瓶放入热水会烫坏。采用集气瓶就可克服此不足。为此,我进行了改进:在橡皮塞上打一孔,插入一段玻璃管,玻璃管一头套一只气球,塞入集气瓶口(塞紧,不漏气),将集气瓶放入热水中,发现气球慢慢鼓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慢慢地瘪下去,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中,对于固体的弹性研究,教材提供的实验材料都是软软的、柔柔的物体,学生容易理解,但对玻璃烧瓶这种摸上去硬硬的物体是否有弹性产生疑问。我采用上述装置,用双手压住烧瓶两侧,看见玻璃管里的水柱上升,松开手,水柱下降,说明固体也有弹性,只不过现象不明显。
  总之,我们要想提高科学实验探究的质量,除了运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外,还要根据教材的实验需要,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容易的教具。老师不仅要经常制作教具,还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并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合理地改造自制一些学具,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这门学科,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本文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对《设计电路》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整合设计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汇报方式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改进、拓展环节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教时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课程分析  《设计电路》是湘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3课。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知道了闭合电路的基本概念,本课将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
在科学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并不于在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于概念的挖掘和思维的呈现。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隐形的思维可视化,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系统理解科学知识,从而进入有效学与教的良性循环。如何将思维可视化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本文从“看”“画”“说”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思维可视是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认知策略。它是指通过图画或者分析表等形式,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卓越的内涵应该怎么去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熟练运用教学技能,提升教研、科研的能力。  卓越的小学科学教师就是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研科研、科技创新等领域表现突出,超出一般的科学教师。要在小学教学中彰显科学教师的卓越品质,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太看
预习导学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利用多元化预习导学方式,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导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使科学课堂实现高效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义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在小学阶段
“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创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拟订计划、自行实践探究,实现任务的自主完成。“设计教学法”跳出了教科书的框架,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凸显了多学科融合,实现了手脑联动、知行统一。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探究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适合“设计教学法”的实施。我在近几
小学科学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依靠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是课堂中外显的明线活动,培养学生内敛性的科学思维主要是通过探究性的问题链进行引导,真实有效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真正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这样的科学课堂才能促进学生成长。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苏教版四年级第三单元“常见的力”中《浮力》这一课为例,设计出能提高其思维水平的问题链,从而培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以实验教学为依托,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运用适宜方式、基于设计编排等方式,逐步增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发挥实验的真正效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参与探索,这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提供了途径,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了路径。但目前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仍存在课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不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都被广泛地使用。基于此,教师可以适时地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从而优化科学实验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验的直观性以及探究能力三方面,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国家大力倡导和推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观察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实践性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课前提前安排好实验,学生会提前得知实验步骤,按要求完
在国家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取得成效。本文将对数字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与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数字化教学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工具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数字化的高精度观察及工具测量的方式,在具有完善交流体系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完成教学的一种方式,其优点是有助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信息化与数字化资源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学科学
科学教学一般应用于小学的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将科学作为一项答疑解惑的科目,并且在其中渗透政治思想、德育素材、科学逻辑等内涵。要想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就要渗透思想教育。利用GRACE教育理论,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思想和科学思考的逻辑,健全学生人格。本文通过对GRACE教育理论和科学教学的双重分析,共同探讨可行方案的实施。  一、GRACE 教育理论概述   什么是GRACE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