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由此引出思考,探索走出小学作文教学误区的新途径。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误区;思考
笔者是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和乡村老师的业务交流中,都为作文教学感到困惑。大家的同感是: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究其原因,固然同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学设施等有关。但静心思索,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误区一:教学模式“格式化”。
长期以来,教师的作文教学一直采用“教师布置习作题目一教师指导一学生习作一教师批改一教师讲评”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但从实质上看,这种教学方法所反映核心思想是“教师中心论”。学生的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学生对所布置的题目是否有材料写心中无数,这也难怪学生望“题”生畏了。教师对习作的指导,多数采取这两种办法:一种是教师让学生找几篇优秀习作读一读,然后“照葫芦画瓢”;另一种是从审题、选材到列提纲一一进行详细指导,一部分学生虽然听从了老师的指导,但一旦进行写作,却仍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误区二:作文要求“精品化”。
追求“精品”的作文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追求“精品”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因为“精品”作文起点高,与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相差太远,必然降低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误区三:“语”“文”教学“分离化”。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几方面的基础知识。几者之间,既有着各自独立的特点,又有着相互关联的统一性。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诸多因素,使“语”和“文”分了家。其现象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年级讲读课,一般只讲课文中有关字、词、句知识和课文内容,不讲文章的写作技巧。因为统考试题中,重点一般都在字、词、句上。因此,在统考这个权威天平上,这种教法成功的比重大。小学语文教学在这种导向下,走上了為应试而教学的极端。现象二,无视小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不以课文写作特点为例,只是孤立地给学生讲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技巧,学生听蒙了,见了作文就头痛。还有一种走捷径者,让学生仿优秀作文,小学生更省事,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产生上述误区的原因主要是部分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贯彻的过程中走进了传统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要走出这样的误区,必须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打破写作模式化。创设情境教学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周边特有的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自然乐于写作。
二、打破急于求成的心态,指导从说到写。循序渐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要让学生说真话,讲真事。教学时,重视说的训练,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先说再写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表达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纠正语病。如我在指导写《我们的校园》时,引导学生们按方位顺序说说校园里的主要景物等等,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练说、同桌讨论、指名叙述等。先说后写能化难为易,同时也能转变那种觉假话、说套话的文风。
三、打破评改同定模式。变“教师的改”为“以学生评改”的主体评改方式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习作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
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总之,要走出小学作文教学误区,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循序渐进,以学生主体评改方式,让学生养成对自己文章负责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慢慢提高的。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误区;思考
笔者是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和乡村老师的业务交流中,都为作文教学感到困惑。大家的同感是: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究其原因,固然同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学设施等有关。但静心思索,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误区一:教学模式“格式化”。
长期以来,教师的作文教学一直采用“教师布置习作题目一教师指导一学生习作一教师批改一教师讲评”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但从实质上看,这种教学方法所反映核心思想是“教师中心论”。学生的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学生对所布置的题目是否有材料写心中无数,这也难怪学生望“题”生畏了。教师对习作的指导,多数采取这两种办法:一种是教师让学生找几篇优秀习作读一读,然后“照葫芦画瓢”;另一种是从审题、选材到列提纲一一进行详细指导,一部分学生虽然听从了老师的指导,但一旦进行写作,却仍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误区二:作文要求“精品化”。
追求“精品”的作文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追求“精品”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因为“精品”作文起点高,与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相差太远,必然降低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误区三:“语”“文”教学“分离化”。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几方面的基础知识。几者之间,既有着各自独立的特点,又有着相互关联的统一性。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诸多因素,使“语”和“文”分了家。其现象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年级讲读课,一般只讲课文中有关字、词、句知识和课文内容,不讲文章的写作技巧。因为统考试题中,重点一般都在字、词、句上。因此,在统考这个权威天平上,这种教法成功的比重大。小学语文教学在这种导向下,走上了為应试而教学的极端。现象二,无视小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不以课文写作特点为例,只是孤立地给学生讲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技巧,学生听蒙了,见了作文就头痛。还有一种走捷径者,让学生仿优秀作文,小学生更省事,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产生上述误区的原因主要是部分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贯彻的过程中走进了传统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要走出这样的误区,必须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打破写作模式化。创设情境教学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周边特有的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自然乐于写作。
二、打破急于求成的心态,指导从说到写。循序渐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要让学生说真话,讲真事。教学时,重视说的训练,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先说再写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表达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纠正语病。如我在指导写《我们的校园》时,引导学生们按方位顺序说说校园里的主要景物等等,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练说、同桌讨论、指名叙述等。先说后写能化难为易,同时也能转变那种觉假话、说套话的文风。
三、打破评改同定模式。变“教师的改”为“以学生评改”的主体评改方式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习作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
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总之,要走出小学作文教学误区,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循序渐进,以学生主体评改方式,让学生养成对自己文章负责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慢慢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