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涉检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电脑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第四大媒体,其传播信息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受众面之广都不是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所能比的,并且网络所特有的互动沟通交流的特殊功能更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在此情况下,全国各地不断地出现涉检网络舆情事件,直接危及或损害检察机关的自身形象和执法公信力。面对网络新形势下无处不在的舆论监督和日益汹涌的权利诉求,如何因势利导,如何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中必然面对的问题[1]。对此,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析: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概念
  所谓涉检网络舆情,一般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
  二、涉检网络舆情出现的主要原因
  1、执法办案中的失误与瑕疵。近年来,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行为越来越隐蔽,关系越来越复杂,查办阻力越来越大。个别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不讲究方法,疏于化解,忽略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忽略了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执法办案中造成一些失误和瑕疵,被个别人在网上快速放大和炒作,进而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2、对检察工作监督缺位。近年来,人们对检察机关履行的职权有很大争议,特别是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权和逮捕权行使的公正性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检察机关独家履行自侦自捕自诉职责,对职务犯罪侦查权和逮捕权的行使缺少诉讼程序上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权力高度集中,不利于公正性的实现。所以,当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结果与人们的期望值出现差距时,由于监督的缺位,社会上就会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而当这些怀疑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时,就会引起网民的共鸣,引发网络舆情。
  3、队伍建设中负面性的人或事。检察队伍整体上是个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执法群体,但由于个别检察干警特权思想严重,作风霸道,说大话、空话,滥用、滥施检察权,给检察队伍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在对待这些事情上,有的检察机关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真相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从而放大了队伍形象的负面影响。
  三、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从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情况来看,有的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力估计不足,对其听之任之,刻意回避,结果导致事件不可收拾;有的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采用掩饰、打压、围堵、删除等小手段、小聪明,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有效的解决舆论的危机,反而会引起无谓的猜疑,使事件和矛盾激化;有的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认识不足,对于较早就发现尚未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论坛帖子置之不理,没有积极的向公众及时通报事情原委,将谣言扼杀在源头,最终引起轩然大波;有的对预警中所含深层次信息没有足够的敏感度,没有及时汇总分析,对危机后果估计不足,没有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预案,形成被动局面。
  二是网络舆情处置机制不健全。一些基层检察院没有针对网络涉检舆情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专业人员配置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涉法、涉检信访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不能有效的早发现、早预防。一些检察机关对如何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一旦发生网络舆情情况,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致使其他新闻媒体和民众理解偏差,将原本简单的问题演变成舆情危机。
  三是处理涉检网络舆情方法不正确。一些检察机关在处理涉检网络舆情上不作为或者错误作为,甚至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把原本一件小事发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网络披露工作中不是积极应对、主动通报,而是麻木不仁不闻不问,企图隐瞒到底,导致小道消息漫天,传播过程中严重失实,没有权威解释,比如新版“杞人忧天”事件[2]。有些单位虽然在应对网络热点问题时采取了一些调查和应对措施,但是过程较慢,远远比不上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更有甚者,在对待群众批评尤其是网络监督下,不是虚心接受、认真整改,而是蛮不讲理、斗气抖狠,甚至非法动用人民赋予的权利,随便抓人、暴力执法,殊不知只能适得其反,引起更大的舆论热潮,甚至群体事件。
  四、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几点措施
  1、增强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舆情。
  作为代表国家行使查办职务犯罪和诉讼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不光要切实增强对网络舆论的认识,正确看待民众意愿的表达,正确对待网络舆情,还要敢于接受、乐于接受民众的监督,将其作为民众表达民意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及时、有效的处理涉检舆情问题。检察机关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影响所带来的压力,及时反应冷静分析和区别对待[3],并充分认识到当前检察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引导处置,把网络媒体作为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的重要渠道,高度重视、有效应对、及时消除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2、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处置舆论突发情况。
  对于重大决策部署和检察改革措施的出台、重大敏感案件的办理、可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突发性舆情事件,事前认真研究可能引发炒作的社会影响,预先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制定应对媒体炒作的宣传预案和对外宣传口径,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预见性。舆情应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说明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廓清不实传闻,抢占舆论制高点,夺取话语权,争取主动权。视负面事(案)件的处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引导工作对策,对于情况属实、责任清晰的涉检负面舆情,诚恳接受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及时发布整改纠错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对于情况不明、责任不明的,及时表态,迅速组织核查,尽力消除公众疑虑;对不实报道和错误信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披露事实真相,组织发布具有针对性的网评文章。
  3、加大检务公开透明度,提高执法公信力
  在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检务公开力度,主动把检察职能向社会延伸,扩大“检察开放日”体验者的范围和开放的内容,真正让普通人民群众走进检察,揭开检察的神秘面纱,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要主动在网络上公开检务信息,把执法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不断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自动化解不良言论,提高执法公信力。同时还要及时主动汇报公众舆论关注的涉检重大事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表明态度,并与其他媒体主动取得联系,扩大受众面,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进展,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不良言论,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空间[4]。
  4、强化自身建设,预防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强化检察机关自身建设,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是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根本。无论是检察机关还是检察干警,都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堵住引发涉检负面舆论的源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彻底消除特权思想,努力提升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形象,用人民群众信服的方式文明执法、依法办案。同时还要秉持“监督者也必须接受监督”的观念,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经常化、规范化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自觉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全面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注释:
  [1]《政法网络舆论舆情》北京:正义网主办(内刊)。
  [2]舒圣祥:《杞人不忧天,而忧信息不公开》,《检察日报》,2009年7月20日。
  [3]胡锦涛.胡锦涛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五项要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月15日。
  [4]管思慧.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调控分析》.正义网,2013年6月7日。
  (作者通讯地址:项城市人民检察院,河南 项城 466200)
其他文献
劳教制度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半个多世纪以来,劳教制度在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劳教制度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却成为影响其能否成功运行的障碍,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广泛的质疑,关于其保留与否的问题也在激烈的争论。  一 、劳教制度的历史沿革  劳教制度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的“教养兼施”的理念,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则标志着劳教
期刊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民诉法》的修改范围大、面广、内容也非常丰富。特别是加强了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监督,改变了以往“重刑轻民”的格局。通过这段时间对修改后《民诉法》的学习以及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认识到基层检察院民行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在实施中检察监督的新情况、新问题  1、发现调解有问题的难度加大。修改后的《民诉法
期刊
摘 要: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第一批指导性案例,构建中国特色的案例指导制度步入了实质性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对其必要性进行论证,最后对如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更好地推进案例指导制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可行性;必要性  一、引例  近年来,在我国司法审判中出现了大量触目惊心的“同案不同判”的案子。例如,1998年,郑州市民葛锐发现郑州药店出
期刊
简易程序的设置是诉讼效率与司法公正博弈的结果,是对这两种价值的权衡与协调。简易程序其自身可能更加注重追求诉讼效率,但其前提是不能牺牲司法公正。  一、新刑诉法对简易程序的修改  (一)拓宽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仅适用于:(1)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期刊
“有权利就有救济”。起诉权是当事人寻求权利救济的前提,是当事人实现民事权益的基础,依法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意义重大而深远。近期,福建省漳浦县人民法院成立课题组,对所在法院2010年-2012年受理的45件一审驳回起诉民事案件进行专项调研,以期对规制当事人滥诉、防止法官滥用驳回起诉权利和有效维护当事人的诉权有所裨益。  一、 漳浦法院受理一审驳回起诉民事案件基本情况  (一) 案
期刊
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提起公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全面的审查,以决定是否将犯罪嫌疑人作为被告人交付人民院审判的诉讼活动。提起公诉是刑事诉讼中侦查后和审判前之间的一个独立的阶段,对完成刑事诉讼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联系侦查与审判的惟一桥梁,其任务表明了侦查活动的终结,并对侦查活动实行全面监督,保证了办案质量。同时,公诉又为人民法院的审判提供了前提,对审判顺利进行,实
期刊
监所检察工作点多面广,既有监狱、看守所、劳教所、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方面的检察监督职责,又有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任务,监所内勤工作尤为显得重要。内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各项监所检察工作提供高效、有序的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监所整体工作能否正常运转。近年来,项城市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科根据科室人员少、换岗勤的实际情况,构建“大内勤”的管理模式
期刊
摘 要: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地发生,向社会民众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正是努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黄金年龄段,如何让青少年的安全地健康成长成了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原因;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以及趋势  (一)犯罪年龄的低龄化  以前青少年作案的高峰年龄为16至18岁,而近几年则为14至16岁,出现了“危险的14岁”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人民的
期刊
作为预防教育的特殊群体,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检察建设中的疑难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我区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分析,找出其犯罪的特点规律,探究其犯罪的心理成因,找到合适的调试、解决方法,以更好地实施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保护政策及犯罪预防措施。  一、河西区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我国是指年龄14-25周岁(其中14-18周岁的为少年)的青少年
期刊
摘 要:新刑诉法的实施给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在执法理念、执法行为、编队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刑诉法实施的背景下,司法警察要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对自身各项职能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构建以安全保障、办案协助、办案监督为主体的立体职能模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要以职能转变为契机,强化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迎接新刑诉法实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