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浑源永安寺正宗殿留存至今赫赫有名的明代水陆道场壁画艺术瑰宝,此鸿篇巨著中众多三教合一宗教形象,以水陆道场法会为展现舞台,借鉴凡间芸芸众生对于宗教世界的顶礼膜拜,泱泱长卷洋溢着浓厚的人世间氛围。大殿东西南北四壁造型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繁华,绘画技法娴熟,表现意境深远。明代寺庙水陆道场壁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勾线细腻严谨,设色华丽繁复,宗教神化人性,场面恢弘震撼,意境悠然深远这五大艺术特征。作为国内现存至今极为珍贵的明代水陆道场寺观壁画,其艺术研究与文物考古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永安寺 水陆壁画 明代
一.浑源永安寺历史渊源
浑源永安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鼓楼北巷北东角,也被称为大佛寺,根据当地县志史书与该寺碑文记载此寺修建于金代,不幸遭遇火灾的严重破坏后,寺中和尚大部分死亡而造成了荒废。元朝初期,高定邀请云宣法师在寺院废墟中重修了庙宇,并根据高定法号永安将新庙重新命名为永安寺,明代与清代两朝遗留的铭文史料均有载录,陆续对寺院进行了多次翻修扩建,才有幸得以留存至今。寺中墙壁由正宗大殿的水陆道场壁画约二百平米与135幅图像构成成,并绘制了895位神佛人物,据张建德先生的《永安寺壁画》专著描述,北墙为元朝遗留作品,而其余三墙壁画均是明朝遗迹文物。此壁上的彩绘艺术形象如生、布局紧凑、造型严谨、颜色鲜丽,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艺术境界与审美高度在山西省境内,乃至于全国范围寺庙壁画中都处于赫赫有名的地位。
二.永安寺水陆壁画内容
该寺鸿篇巨制的壁画涵盖了神佛仙怪芸芸众生,以创意题材主要包括明王演法图、化生天道图、厚德载物图、道化十方图、虚空宝藏图、转身成佛图、醒世长卷图、永安长福图这八卷,令人称奇的是竟然囊括了儒、释、道三教角色与凡间众生景象,以绘画艺术独特的手段教化世间普度众生,重现还原了佛道典籍中场面恢宏的三教并一水陆超度法会情景。
第一组是明王演法图,位于北壁绘有十组明王造像,该组像包括37尊人物与14坐骑神兽,涵盖了不动明王、无能胜明王、大力明王、步掷明王、马头明王、德迦明王、降三世明王、大笑明王、甘露军咤明王与大轮明王,按照佛家典籍解释,诸佛皆可演变成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幻化,因此明王特指为幻化的教令轮身,通俗来讲即为菩萨在惩治恶灵凶魔时而幻化成忿怒容恶相法身,此十尊明王造像三头六臂呲牙迸发,坐骑为白虎、灰象、青狮、黄龙等凶兽,手持锋利伏魔法器所向披靡。第二组是化生天道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上端,该壁长图绘有三界神佛84尊,描绘天藏王菩萨统领无色界四空天众、色界禅天众、大梵天王、欲界上四天主并诸天众、功利帝释天主并诸天众、东方持国天王众、南方增长天王众、西方广目天王众和北方多闻天王众等逃离三界苦果,毁万世孽障,修行世代不灭的佛家经典传说。其中天藏王菩萨是元代皇家贵族所信仰萨满教中的天尊法身,为世间万物日月星辰河泽湖海之主,在元明两朝水陆壁画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第三组是厚德载物图,位于西壁至北朝南上端,绘有道场神佛72尊,重点刻画了五岳神众、四海龙王众、江河淮济四渎诸龙神众、五湖百川诸龙神众等,在持地菩萨和后土圣母的庇佑下添福增寿,亦使水陆交通顺畅,车船舟马太平,年年风调雨顺,世间国泰民安的境地。第四组是道化十方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上端,第十一到第十七组、东壁中间层、南壁殿门东侧上层和南壁中间由东向西第一组内容,此壁长卷约近二十五米,囊括神佛角色193尊,重点刻画了北极紫微大帝、太乙诸神五方五帝、金木水火土星真君等从幻境空虚中顿悟后,除去凡胎升列仙道的故事。
第五组是虚空宝藏图,位于西壁至北朝南上端,第十五至第十六组、西壁中间由北向南第一至第五组、南壁殿门西侧上层的五组内容,此壁长卷约十一余米,涵盖了水陆道场73尊,墙面绘制着施风主雨、统雷辖电诸龙神众、主苗主稼主病主药诸龙神众等,在虚空藏菩萨统领下奔赴无限仙界光明的境界。第六组是转身成佛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下端,第一至第六组、南壁中间由东向西第二至第四组内容,此九卷壁画长近八米,绘制神佛人物69尊,刻画了阿修罗众、大罗刹众、旷野大军众、般支迦大将军、巨畔拏众等,在大威德菩萨的协助与引领下凡胎顿悟修身成佛的故事。第七组是醒世长卷图,位于西壁至北朝南中端,第六至第十六组、西壁下层、南壁殿门西侧中间和下层所有内容,作为整个大殿描绘图像最多最长的压轴之作,卷中包括道场人物236尊,着重刻画了地藏王菩萨统领的十殿冥王、地府六曹、三司、都市判官、地府五道将军、善恶两部牛头阿傍诸官曹众等位列仙班的传说。第八组是永安长福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下端,第七至第十七组、南壁殿门东侧下层所有内容,此十五组壁画刻画角色131尊,重点描绘了往古帝王一切王子众、往古妃后宫嫔婇女众、往古文武官僚众、往古为国亡躯一切将士众、往古比丘众等,在大圣引路王菩萨的普渡下勤修六度广交佛果,最终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三.水陆画造型色彩特征
此处水陆道场庙宇壁画在角色人物样式风格上,一如既往沿袭历代画师口授相传的基本技艺。首先是线条的應用,重点是莼菜描、铁线描与没骨描这三大传统手法勾勒成型。尤其体现在描绘角色面部线条细若游丝极为工整,几乎全部神佛面容皆以约五分之四侧边角度取景刻画,其关键意义在于烘托突出角色面容的立体感。重点刻画了人物眉宇间的五官特征,以此来表明其宗教地位身份,譬如仅仅在眉毛细微刻画中,不同宗教角色的年纪性别之间差异,就随之涵盖了卧蚕式、柳叶式、弯眉式、唐媚式等十余种类型。双目特征则分为瞪目怒迸、妖娆媚眼与慈眉秀骨等等诸多样式。虽然明代此阶段的神佛水陆道场画绘画模式基本定型,但是民间画匠们本身就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在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融入自身情感,其表现技法高低也会影响到壁画的风格意境。
其次还表现在神佛妖仙其余五官样式中,特别是鼻梁形态尤其引人注目,几乎全部人物鼻梁沿袭了大明王朝壁画传统外弧造型绘制,该类角色鼻梁构造简洁明了,平实而未显突兀,然而在罗刹女、夜叉鬼、巡天将诸神的鼻梁展现上刻意强调了艺术性的加工,某些鼻圆肥厚、某些鹰钩阴险、某些扁平低矮。从众多仙怪神祇的鼻梁上能够显现出了中原与外域文化艺术碰撞之后所形成兼容并蓄。值得一提的是,五官中嘴唇的绘制绝大部分为明代典型的朱唇造型,或表现为纤薄与肥厚,或刻意为獠齿与龅牙,依照各类神祇仙佛性格与地位重点分类刻画。双耳细部绘画技法应该为众多神仙佛祖五官容貌刻画里颇为个性的创作闪光点,或有长耳下垂,或有耳尖廓突等样式。人物脸庞综合的外形绘制绝大部分是明代传统的鹅蛋形来表现,最终不仅会使脸庞产生丰满圆润而又纤长的完美效果,衰老年纪角色面庞则以其骨骼内部构造来绘制皱纹细节。明代该时期的墙壁绘画角色面庞基本上皆会以较大范围渲染技法完成,彰显突出面部五官的整体性。此外人物须发造型技法亦是该朝代壁画绘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或为鬓角及肩,或为髭离发分。以上须发细微描制让仙佛角色栩栩如生,客观上为整墙壁画的细部画龙点睛。
正宗殿水陆道场壁画色彩炫美而精细工整,整面墙壁面尤为显得缤纷夺目,诸多仙佛角色造像的明代装饰韵味体现的相当浓郁。其间绘制的角色多为六七人而成群,相邻群体周边皆配饰藏青、草绿、粉蓝、橙黄与鲜红的五色彩云为饰景。各路三教神众布局构图顾盼生动,该寺壁画采用颜色与表现技法是典型的明朝中期特色。明朝阶段寺院道观壁画绘制色彩盛行妖艳繁缛之风,壁画颜料的丰富性也随之得以强化了。由于原生态矿物质颜料制作工序较为繁杂,促使大部分画工师傅就近挖掘当地材料自行配制颜料。各地域自制绘画颜料经过广泛技术交流,使明朝当时的颜料色彩丰富性在历朝历代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升华。依托于奢华炫丽的多彩影响下,四周墙体画面综合烘托出极富宗教膜拜信仰的画面感。单单角色形象容貌面庞的刻画色彩,就囊括了深红、粉绿、群青、普蓝、浅紫和墨黑。此类颜色巧妙搭配传神入微的剖析了角色个性的差异,明显突破了历代壁画颜色风格的传统局限性。
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现存四壁水陆壁画,画中绘有大量的佛道神,以水陆法会为主题场景,通过世俗人物形象体现对宗教世界的崇拜,画面充满了强烈的民间世俗气氛。殿内北壁画面构图饱满,图像生动,其余三壁人物构图整齐有序,内容丰富中略显呆板。绘画表现手法灵活,从流畅变化的线条、赋予内涵的色彩和主次分明的图像背景中可见元明时期水陆寺观壁画的绘画特点。永安寺壁画描绘场景宏大,绘画描绘工整精美,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元明时期水陆寺观壁画,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和保护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武建亭.浑源永安寺壁画艺术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7(4).
[3]伊宝.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的构图及艺术特征[J].山西档案,2013(7).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永安寺 水陆壁画 明代
一.浑源永安寺历史渊源
浑源永安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鼓楼北巷北东角,也被称为大佛寺,根据当地县志史书与该寺碑文记载此寺修建于金代,不幸遭遇火灾的严重破坏后,寺中和尚大部分死亡而造成了荒废。元朝初期,高定邀请云宣法师在寺院废墟中重修了庙宇,并根据高定法号永安将新庙重新命名为永安寺,明代与清代两朝遗留的铭文史料均有载录,陆续对寺院进行了多次翻修扩建,才有幸得以留存至今。寺中墙壁由正宗大殿的水陆道场壁画约二百平米与135幅图像构成成,并绘制了895位神佛人物,据张建德先生的《永安寺壁画》专著描述,北墙为元朝遗留作品,而其余三墙壁画均是明朝遗迹文物。此壁上的彩绘艺术形象如生、布局紧凑、造型严谨、颜色鲜丽,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艺术境界与审美高度在山西省境内,乃至于全国范围寺庙壁画中都处于赫赫有名的地位。
二.永安寺水陆壁画内容
该寺鸿篇巨制的壁画涵盖了神佛仙怪芸芸众生,以创意题材主要包括明王演法图、化生天道图、厚德载物图、道化十方图、虚空宝藏图、转身成佛图、醒世长卷图、永安长福图这八卷,令人称奇的是竟然囊括了儒、释、道三教角色与凡间众生景象,以绘画艺术独特的手段教化世间普度众生,重现还原了佛道典籍中场面恢宏的三教并一水陆超度法会情景。
第一组是明王演法图,位于北壁绘有十组明王造像,该组像包括37尊人物与14坐骑神兽,涵盖了不动明王、无能胜明王、大力明王、步掷明王、马头明王、德迦明王、降三世明王、大笑明王、甘露军咤明王与大轮明王,按照佛家典籍解释,诸佛皆可演变成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幻化,因此明王特指为幻化的教令轮身,通俗来讲即为菩萨在惩治恶灵凶魔时而幻化成忿怒容恶相法身,此十尊明王造像三头六臂呲牙迸发,坐骑为白虎、灰象、青狮、黄龙等凶兽,手持锋利伏魔法器所向披靡。第二组是化生天道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上端,该壁长图绘有三界神佛84尊,描绘天藏王菩萨统领无色界四空天众、色界禅天众、大梵天王、欲界上四天主并诸天众、功利帝释天主并诸天众、东方持国天王众、南方增长天王众、西方广目天王众和北方多闻天王众等逃离三界苦果,毁万世孽障,修行世代不灭的佛家经典传说。其中天藏王菩萨是元代皇家贵族所信仰萨满教中的天尊法身,为世间万物日月星辰河泽湖海之主,在元明两朝水陆壁画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第三组是厚德载物图,位于西壁至北朝南上端,绘有道场神佛72尊,重点刻画了五岳神众、四海龙王众、江河淮济四渎诸龙神众、五湖百川诸龙神众等,在持地菩萨和后土圣母的庇佑下添福增寿,亦使水陆交通顺畅,车船舟马太平,年年风调雨顺,世间国泰民安的境地。第四组是道化十方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上端,第十一到第十七组、东壁中间层、南壁殿门东侧上层和南壁中间由东向西第一组内容,此壁长卷约近二十五米,囊括神佛角色193尊,重点刻画了北极紫微大帝、太乙诸神五方五帝、金木水火土星真君等从幻境空虚中顿悟后,除去凡胎升列仙道的故事。
第五组是虚空宝藏图,位于西壁至北朝南上端,第十五至第十六组、西壁中间由北向南第一至第五组、南壁殿门西侧上层的五组内容,此壁长卷约十一余米,涵盖了水陆道场73尊,墙面绘制着施风主雨、统雷辖电诸龙神众、主苗主稼主病主药诸龙神众等,在虚空藏菩萨统领下奔赴无限仙界光明的境界。第六组是转身成佛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下端,第一至第六组、南壁中间由东向西第二至第四组内容,此九卷壁画长近八米,绘制神佛人物69尊,刻画了阿修罗众、大罗刹众、旷野大军众、般支迦大将军、巨畔拏众等,在大威德菩萨的协助与引领下凡胎顿悟修身成佛的故事。第七组是醒世长卷图,位于西壁至北朝南中端,第六至第十六组、西壁下层、南壁殿门西侧中间和下层所有内容,作为整个大殿描绘图像最多最长的压轴之作,卷中包括道场人物236尊,着重刻画了地藏王菩萨统领的十殿冥王、地府六曹、三司、都市判官、地府五道将军、善恶两部牛头阿傍诸官曹众等位列仙班的传说。第八组是永安长福图,位于东壁至北朝南下端,第七至第十七组、南壁殿门东侧下层所有内容,此十五组壁画刻画角色131尊,重点描绘了往古帝王一切王子众、往古妃后宫嫔婇女众、往古文武官僚众、往古为国亡躯一切将士众、往古比丘众等,在大圣引路王菩萨的普渡下勤修六度广交佛果,最终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三.水陆画造型色彩特征
此处水陆道场庙宇壁画在角色人物样式风格上,一如既往沿袭历代画师口授相传的基本技艺。首先是线条的應用,重点是莼菜描、铁线描与没骨描这三大传统手法勾勒成型。尤其体现在描绘角色面部线条细若游丝极为工整,几乎全部神佛面容皆以约五分之四侧边角度取景刻画,其关键意义在于烘托突出角色面容的立体感。重点刻画了人物眉宇间的五官特征,以此来表明其宗教地位身份,譬如仅仅在眉毛细微刻画中,不同宗教角色的年纪性别之间差异,就随之涵盖了卧蚕式、柳叶式、弯眉式、唐媚式等十余种类型。双目特征则分为瞪目怒迸、妖娆媚眼与慈眉秀骨等等诸多样式。虽然明代此阶段的神佛水陆道场画绘画模式基本定型,但是民间画匠们本身就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在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融入自身情感,其表现技法高低也会影响到壁画的风格意境。
其次还表现在神佛妖仙其余五官样式中,特别是鼻梁形态尤其引人注目,几乎全部人物鼻梁沿袭了大明王朝壁画传统外弧造型绘制,该类角色鼻梁构造简洁明了,平实而未显突兀,然而在罗刹女、夜叉鬼、巡天将诸神的鼻梁展现上刻意强调了艺术性的加工,某些鼻圆肥厚、某些鹰钩阴险、某些扁平低矮。从众多仙怪神祇的鼻梁上能够显现出了中原与外域文化艺术碰撞之后所形成兼容并蓄。值得一提的是,五官中嘴唇的绘制绝大部分为明代典型的朱唇造型,或表现为纤薄与肥厚,或刻意为獠齿与龅牙,依照各类神祇仙佛性格与地位重点分类刻画。双耳细部绘画技法应该为众多神仙佛祖五官容貌刻画里颇为个性的创作闪光点,或有长耳下垂,或有耳尖廓突等样式。人物脸庞综合的外形绘制绝大部分是明代传统的鹅蛋形来表现,最终不仅会使脸庞产生丰满圆润而又纤长的完美效果,衰老年纪角色面庞则以其骨骼内部构造来绘制皱纹细节。明代该时期的墙壁绘画角色面庞基本上皆会以较大范围渲染技法完成,彰显突出面部五官的整体性。此外人物须发造型技法亦是该朝代壁画绘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或为鬓角及肩,或为髭离发分。以上须发细微描制让仙佛角色栩栩如生,客观上为整墙壁画的细部画龙点睛。
正宗殿水陆道场壁画色彩炫美而精细工整,整面墙壁面尤为显得缤纷夺目,诸多仙佛角色造像的明代装饰韵味体现的相当浓郁。其间绘制的角色多为六七人而成群,相邻群体周边皆配饰藏青、草绿、粉蓝、橙黄与鲜红的五色彩云为饰景。各路三教神众布局构图顾盼生动,该寺壁画采用颜色与表现技法是典型的明朝中期特色。明朝阶段寺院道观壁画绘制色彩盛行妖艳繁缛之风,壁画颜料的丰富性也随之得以强化了。由于原生态矿物质颜料制作工序较为繁杂,促使大部分画工师傅就近挖掘当地材料自行配制颜料。各地域自制绘画颜料经过广泛技术交流,使明朝当时的颜料色彩丰富性在历朝历代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升华。依托于奢华炫丽的多彩影响下,四周墙体画面综合烘托出极富宗教膜拜信仰的画面感。单单角色形象容貌面庞的刻画色彩,就囊括了深红、粉绿、群青、普蓝、浅紫和墨黑。此类颜色巧妙搭配传神入微的剖析了角色个性的差异,明显突破了历代壁画颜色风格的传统局限性。
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现存四壁水陆壁画,画中绘有大量的佛道神,以水陆法会为主题场景,通过世俗人物形象体现对宗教世界的崇拜,画面充满了强烈的民间世俗气氛。殿内北壁画面构图饱满,图像生动,其余三壁人物构图整齐有序,内容丰富中略显呆板。绘画表现手法灵活,从流畅变化的线条、赋予内涵的色彩和主次分明的图像背景中可见元明时期水陆寺观壁画的绘画特点。永安寺壁画描绘场景宏大,绘画描绘工整精美,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元明时期水陆寺观壁画,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和保护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武建亭.浑源永安寺壁画艺术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7(4).
[3]伊宝.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的构图及艺术特征[J].山西档案,2013(7).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