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文化之讨论(一)
教师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行为作风、思维方式、生活信念、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其中人际交往文化是教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期即对此加以关注与讨论。
教师也在排队
◆田 颖
媒体和专家都在呼吁,不要给学生排队,但是排队还在下面进行着,同时因为老是给学生排队,教师们自己也在排队。
首先,我们在学生那里排队,数学、物理、外语、语文……我的学科排在第几?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于是学生成了教师之间竞争的工具。我们会看到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上好自己的课,都希望学生重视这个学科的学习。学生只学数学了,化学、物理老师等都不干了,某某学生竟然在化学课上写起了数学作业,那还了得?课堂是教师的第一块阵地,大家同时耕耘在同一块土地上,各守自己的一方,不该越雷池一步,如果一个外行人看到两个教师因为争十分钟时间而吵起嘴感到不理解,那是他不知道课堂这块阵地对老师们是何等的重要。
其次,我们在教研组内排队,教的是同样的学科,即使心照不宣,顺序是一定要有的。在这个小群体里,排序还是要拿学生的分数来说话,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成绩提上来才是最关键的。只要教师勤思考肯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提高成绩的好方法。但是这是苦心多年研究出的独门秘籍,当然不可告诉他人,否则他人发扬光大,自己就成了为他人做嫁衣。几年前我曾带过几个实习教师,其中一个小老师爱思考有灵气,教学设计很有创意,之后她的设计被其他几人吸收借鉴,课堂效果也令人满意,虽有克隆之嫌,但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小老师向我诉说,我安慰她说,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但是心底也不禁感叹,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呀。教研组是教师的第二块阵地。
学校是一块圣土,但是教师们呆在里面并不平静,因为,在校门外面有很多人想进来取代你。学校不再是十几年前人人纷纷逃离的地方,现在硕士生、博士生都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坐在办公室里,我们会听到某某学校政治组来了一个博士生,后天会有两个研究生来试讲,想想自己本科毕业,不禁心虚。现在有的大学在进行末位淘汰,有的中学搞竞争上岗。自己怎么办?这第三块阵地一定要守住,不能被外面的人攻破。教师在学校内排队,还要不时望一望后面,生怕后来者居上。
应该说,在现代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人们通过比较确定在群体中的地位。可是有时我们也忘记了自己在排队,当我们一起探讨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共同探求一个答案的时候……我是一个爱思考的青年教师,但是很多问题我找不到答案,办公室里的一位老教师成了我的老师,我一有问题就向她请教,我的问题使她开拓了思路,她的答案使我的思想更加丰富。我们成了黄金搭档——一个提问题的“学生”和一个提供答案的老师。
有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换了苹果,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师离不开排队,但排队并不是教师的全部。□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中)
教师要学会合作
◆杜静卉
不同的教师对于合作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只要大面上和和气气过得去就是合作,有人认为合作会掩盖个人的才能和成绩,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于是在校园中就有下面的现象出现:上课时对学生可以倾其所有,生怕学生哪里没听到,哪里做不好。备课时对同事却是虚与委蛇,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唯恐自己的招数被人学了去而丧失竞争优势;这就像武林中人,要雄霸一方就一定要护住自家秘籍。关起门来教书果真能有大出息吗?我看不尽然。封闭的结果恐怕是陈陈相因,死水一潭,了无生趣。
因此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必须打破壁垒,敞开心胸,学会交流与合作。
古人说:“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这句话是说,水面原本平静无痕,风水相荡漾才有层层涟漪;山石原本冰冷无火,两石相敲击才有温暖灵动的火光。教师间的合作亦是如此。个人的才能在合作中被推广,他人的智慧在交流时流进自己的锦囊;个人的不足在合作中得以矫正,他人的错误也会在交流中成为前车之鉴。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提高,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这境界应是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热爱。一个庸庸碌碌、不思进取的人无法与人合作,有能力、有目标的人也不愿与之为伍。提高工作目标,把目标定位在用最聪明的办法教会学生学习生活,而不是满足于年级的排名、学校的奖金。
合作不仅仅是同学科的合作,还有同一年级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倘若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各科争抢学生时间的大战。
合作中要有不怕被别人超过的胸怀,唯有胸怀才能海纳百川;合作中要有挑选辨别的慧眼,唯有慧眼才能拨云见日;合作中要有沉下心来的深入思考,唯有思考,它山之石方才可以攻玉。
合作的受益者不但是老师个人,最终还在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在塑造活人的塑像,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这也可以理解为从学生的角度谈教师合作的意义。
合作是一种宽容健康的生存之道,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想学生健康,育人者必须先行。□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英学校)
以人为本 良性竞争
◆李殊非
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正面临着战略性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使得学校发展模式发生了转换,即从外延扩张为主的模式向内涵提高为主的模式转换。无疑,学校发展模式的转换已经并正在对校园竞争发生着深刻影响,使其由以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为主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主的竞争。新型的校园竞争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升了教师们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制度、教学成果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和提高。竞争确实出人才、出效益。
竞争的影响远远超出校园,引起社会特别是家长的广泛关注甚至介入。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人们往往忽略了竞争的起始和过程,而聚焦于教学效果。同时,也以此作为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给学校和教师以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于压力,学校和教师们都争时间、争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这样,一方面教师们身心疲倦、苦不堪言,淡化了综合素质中第一位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竞争,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竞争的旧轨道上了。另一方面,学生也被动卷入了这种竞争,他们学习生活的知识、生存的技能、生命的意义的任务演变成了单纯的学书本知识,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德智体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现时的校园竞争还不能为全体教师都提供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环境和机制,特别是还缺乏系统的薪酬体系设计,分配尚不完全公正,教师人才资源完全意义的流失——跳槽;不完全意义的流失——出工不出力;隐性意义的流失——潜能浪费,在各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学竞争的深度和广度。要改变这种不适应课程改革的竞争局面,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良性竞争。
首先,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和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正确理解中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与以人为本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竞争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与调控措施和方法诸方面努力向以人为本过渡、转变。
其次,动员和组织全社会都来为中学教师的竞争营造健康的气氛和创造有利的条件。要提倡和树立关心、支持教育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发展的宏大教育思想,要提升价值取向并重新定位,突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主导思想,要宣传“学生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发展的前提。要大力提倡尊师重师的风气,要倡导和营造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氛围,要在升学、就业等人生重要关口突出和加重对综合素质的考核。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为全体教师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平台,真正体现起始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既为每位教师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环境和条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又对每位教师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回报,在各年级、各学科形成人才梯次结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营造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从而鼓励、支持广大教师自觉地身心愉悦地投入竞争,使每一所中学都成为既有共同事业和共同理想,又有相互竞争、个人奋斗的生动活泼的和谐集体。
最后,在竞争中关心和重视教师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解决。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普通中学发展模式的转换,再加之日趋激烈的竞争,教师的心理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都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态势。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强与深化对教师进行主旋律的教育,强化他们的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培养奉献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同时,对教师施以人文关怀,增强他们关心竞争、热爱竞争、参与竞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必须大力推行民主管理,逐步满足广大教师的深层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师德师风水准,增强竞争能力。
竞争既出人才,又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政策到位、行动到位,中学校园的竞争一定会百花争艳,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
培育合作、服务的专业情意和交往文化
◆黄艳梅
教师群体经过多年的积淀,往往形成敬业、爱生较好的主流文化,但即使是教师主流文化,在学生观、教学观、人际观等方面也并非都是先进、科学的,观念滞后的情形则更为多见,这些传统的教师文化有碍于教师将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行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发展教师合作、服务的人际交往文化。
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要从强调以往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转向关注教师之间的合作文化。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在教研组建设上,优化集体备课,完善集体备课中的经验分享;推行层级、团队管理,采取捆绑式的评价方式,用外力来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师徒结对工作,加强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合作。建设教师合作文化,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形成教师教育教学共同体。在和学生的关系上,要引导教师重新理解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关系,认识到新课程下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性不减,但以教师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要变。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尊重儿童,了解童心,建立起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心灵和情感的对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教师的形象细节是教师内心精神面貌的外化,也是教师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对于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些不尽人意的边缘现象,靠行政的力量去纠正往往难以奏效,可以通过营造办公室文化来改善教师的行为文化。要有把先进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教师的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微笑着迎接每一天,应答学生的问候,等学生把话讲完,等等,促进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学校应是一个约束、规范、引导教师的文化场。
良好的教师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能够实现师资的常规性管理向深层次管理转变,并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新课程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没有教师文化深层次的支持,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但教师文化的打造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全面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抓住要点,用心建构,不断形成和发展新型的教师文化,促进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竞争是现实 合作是必须
◆薛哓侠
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最根本的保障,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才有高品位的学校。而良好的教师文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有利于形成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现实中,教师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
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单独工作的,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一群学生,使用自己的课程教材,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中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过着“自给自足”的“单干”生活。学校之间、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少,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通常在独立状态下完成,客观上难以形成合作关系,造成了教师合作精神的缺乏和团队意识的淡薄。
竞争来源于教师的考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学校、年级和学科为单位对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更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太大,以致教师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绝活,互不交流与沟通,教师团队缺乏凝聚力。
当前教师的竞争状态,已经使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了不能承受之痛。同备课组的老师,平时嘻嘻哈哈,海阔天空,一旦到了月考,立马就成了对手,月考哪里是在考学生,分明是在考老师,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就是生产力!如此恶性竞争,试问哪个老师还有平和的心态?
很多学校在校内考试中进行“猜题”、“压题”,大搞题海战术,暗暗抢占学生自习及课余时间。考试中有的班级甚至出现了某一科成绩大幅上升而其他各科均大幅下降的现象。教师个人的工作干劲不断“高涨”,学生却苦不堪言。教师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 既导致教研质量下降,教学效果堪忧,又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课程改革要求以合作的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和对话理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互助与合作。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合作可以构建新型课堂;合作更能激发冒险、创新精神,促进教学改革。因为创新和冒险精神取决于教师从其同伴和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的专业上和人格上的支持。教师成员感受到团体的支持和认可越弱,就越依恋过去的方法和策略;反之,则会使他更有勇气去打破现状,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有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新课程倡导“反思性”教学,亦需要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新课程提倡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高。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这里所说的反思,“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有利于改变个体独立无助的现象,变个体之间的竞争为集体的合作。”
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讨论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以改善,同事的思想和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这样说:课程改革,从合作开始;教师成长,从合作生成。□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
编辑 莲 子
教师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行为作风、思维方式、生活信念、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其中人际交往文化是教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期即对此加以关注与讨论。
教师也在排队
◆田 颖
媒体和专家都在呼吁,不要给学生排队,但是排队还在下面进行着,同时因为老是给学生排队,教师们自己也在排队。
首先,我们在学生那里排队,数学、物理、外语、语文……我的学科排在第几?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于是学生成了教师之间竞争的工具。我们会看到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上好自己的课,都希望学生重视这个学科的学习。学生只学数学了,化学、物理老师等都不干了,某某学生竟然在化学课上写起了数学作业,那还了得?课堂是教师的第一块阵地,大家同时耕耘在同一块土地上,各守自己的一方,不该越雷池一步,如果一个外行人看到两个教师因为争十分钟时间而吵起嘴感到不理解,那是他不知道课堂这块阵地对老师们是何等的重要。
其次,我们在教研组内排队,教的是同样的学科,即使心照不宣,顺序是一定要有的。在这个小群体里,排序还是要拿学生的分数来说话,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成绩提上来才是最关键的。只要教师勤思考肯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提高成绩的好方法。但是这是苦心多年研究出的独门秘籍,当然不可告诉他人,否则他人发扬光大,自己就成了为他人做嫁衣。几年前我曾带过几个实习教师,其中一个小老师爱思考有灵气,教学设计很有创意,之后她的设计被其他几人吸收借鉴,课堂效果也令人满意,虽有克隆之嫌,但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小老师向我诉说,我安慰她说,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但是心底也不禁感叹,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呀。教研组是教师的第二块阵地。
学校是一块圣土,但是教师们呆在里面并不平静,因为,在校门外面有很多人想进来取代你。学校不再是十几年前人人纷纷逃离的地方,现在硕士生、博士生都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坐在办公室里,我们会听到某某学校政治组来了一个博士生,后天会有两个研究生来试讲,想想自己本科毕业,不禁心虚。现在有的大学在进行末位淘汰,有的中学搞竞争上岗。自己怎么办?这第三块阵地一定要守住,不能被外面的人攻破。教师在学校内排队,还要不时望一望后面,生怕后来者居上。
应该说,在现代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人们通过比较确定在群体中的地位。可是有时我们也忘记了自己在排队,当我们一起探讨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共同探求一个答案的时候……我是一个爱思考的青年教师,但是很多问题我找不到答案,办公室里的一位老教师成了我的老师,我一有问题就向她请教,我的问题使她开拓了思路,她的答案使我的思想更加丰富。我们成了黄金搭档——一个提问题的“学生”和一个提供答案的老师。
有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换了苹果,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师离不开排队,但排队并不是教师的全部。□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中)
教师要学会合作
◆杜静卉
不同的教师对于合作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只要大面上和和气气过得去就是合作,有人认为合作会掩盖个人的才能和成绩,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于是在校园中就有下面的现象出现:上课时对学生可以倾其所有,生怕学生哪里没听到,哪里做不好。备课时对同事却是虚与委蛇,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唯恐自己的招数被人学了去而丧失竞争优势;这就像武林中人,要雄霸一方就一定要护住自家秘籍。关起门来教书果真能有大出息吗?我看不尽然。封闭的结果恐怕是陈陈相因,死水一潭,了无生趣。
因此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必须打破壁垒,敞开心胸,学会交流与合作。
古人说:“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这句话是说,水面原本平静无痕,风水相荡漾才有层层涟漪;山石原本冰冷无火,两石相敲击才有温暖灵动的火光。教师间的合作亦是如此。个人的才能在合作中被推广,他人的智慧在交流时流进自己的锦囊;个人的不足在合作中得以矫正,他人的错误也会在交流中成为前车之鉴。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提高,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这境界应是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热爱。一个庸庸碌碌、不思进取的人无法与人合作,有能力、有目标的人也不愿与之为伍。提高工作目标,把目标定位在用最聪明的办法教会学生学习生活,而不是满足于年级的排名、学校的奖金。
合作不仅仅是同学科的合作,还有同一年级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倘若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各科争抢学生时间的大战。
合作中要有不怕被别人超过的胸怀,唯有胸怀才能海纳百川;合作中要有挑选辨别的慧眼,唯有慧眼才能拨云见日;合作中要有沉下心来的深入思考,唯有思考,它山之石方才可以攻玉。
合作的受益者不但是老师个人,最终还在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在塑造活人的塑像,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这也可以理解为从学生的角度谈教师合作的意义。
合作是一种宽容健康的生存之道,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想学生健康,育人者必须先行。□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英学校)
以人为本 良性竞争
◆李殊非
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正面临着战略性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使得学校发展模式发生了转换,即从外延扩张为主的模式向内涵提高为主的模式转换。无疑,学校发展模式的转换已经并正在对校园竞争发生着深刻影响,使其由以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为主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主的竞争。新型的校园竞争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升了教师们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制度、教学成果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和提高。竞争确实出人才、出效益。
竞争的影响远远超出校园,引起社会特别是家长的广泛关注甚至介入。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人们往往忽略了竞争的起始和过程,而聚焦于教学效果。同时,也以此作为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给学校和教师以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于压力,学校和教师们都争时间、争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这样,一方面教师们身心疲倦、苦不堪言,淡化了综合素质中第一位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竞争,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竞争的旧轨道上了。另一方面,学生也被动卷入了这种竞争,他们学习生活的知识、生存的技能、生命的意义的任务演变成了单纯的学书本知识,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德智体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现时的校园竞争还不能为全体教师都提供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环境和机制,特别是还缺乏系统的薪酬体系设计,分配尚不完全公正,教师人才资源完全意义的流失——跳槽;不完全意义的流失——出工不出力;隐性意义的流失——潜能浪费,在各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学竞争的深度和广度。要改变这种不适应课程改革的竞争局面,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良性竞争。
首先,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和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正确理解中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与以人为本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竞争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与调控措施和方法诸方面努力向以人为本过渡、转变。
其次,动员和组织全社会都来为中学教师的竞争营造健康的气氛和创造有利的条件。要提倡和树立关心、支持教育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发展的宏大教育思想,要提升价值取向并重新定位,突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主导思想,要宣传“学生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发展的前提。要大力提倡尊师重师的风气,要倡导和营造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氛围,要在升学、就业等人生重要关口突出和加重对综合素质的考核。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为全体教师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平台,真正体现起始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既为每位教师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环境和条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又对每位教师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回报,在各年级、各学科形成人才梯次结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营造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从而鼓励、支持广大教师自觉地身心愉悦地投入竞争,使每一所中学都成为既有共同事业和共同理想,又有相互竞争、个人奋斗的生动活泼的和谐集体。
最后,在竞争中关心和重视教师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解决。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普通中学发展模式的转换,再加之日趋激烈的竞争,教师的心理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都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态势。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强与深化对教师进行主旋律的教育,强化他们的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培养奉献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同时,对教师施以人文关怀,增强他们关心竞争、热爱竞争、参与竞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必须大力推行民主管理,逐步满足广大教师的深层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师德师风水准,增强竞争能力。
竞争既出人才,又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政策到位、行动到位,中学校园的竞争一定会百花争艳,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
培育合作、服务的专业情意和交往文化
◆黄艳梅
教师群体经过多年的积淀,往往形成敬业、爱生较好的主流文化,但即使是教师主流文化,在学生观、教学观、人际观等方面也并非都是先进、科学的,观念滞后的情形则更为多见,这些传统的教师文化有碍于教师将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行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发展教师合作、服务的人际交往文化。
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要从强调以往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转向关注教师之间的合作文化。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在教研组建设上,优化集体备课,完善集体备课中的经验分享;推行层级、团队管理,采取捆绑式的评价方式,用外力来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师徒结对工作,加强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合作。建设教师合作文化,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形成教师教育教学共同体。在和学生的关系上,要引导教师重新理解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关系,认识到新课程下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性不减,但以教师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要变。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尊重儿童,了解童心,建立起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心灵和情感的对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教师的形象细节是教师内心精神面貌的外化,也是教师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对于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些不尽人意的边缘现象,靠行政的力量去纠正往往难以奏效,可以通过营造办公室文化来改善教师的行为文化。要有把先进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教师的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微笑着迎接每一天,应答学生的问候,等学生把话讲完,等等,促进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学校应是一个约束、规范、引导教师的文化场。
良好的教师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能够实现师资的常规性管理向深层次管理转变,并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新课程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没有教师文化深层次的支持,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但教师文化的打造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全面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抓住要点,用心建构,不断形成和发展新型的教师文化,促进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竞争是现实 合作是必须
◆薛哓侠
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最根本的保障,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才有高品位的学校。而良好的教师文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有利于形成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现实中,教师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
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单独工作的,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一群学生,使用自己的课程教材,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中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过着“自给自足”的“单干”生活。学校之间、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少,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通常在独立状态下完成,客观上难以形成合作关系,造成了教师合作精神的缺乏和团队意识的淡薄。
竞争来源于教师的考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学校、年级和学科为单位对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更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太大,以致教师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绝活,互不交流与沟通,教师团队缺乏凝聚力。
当前教师的竞争状态,已经使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了不能承受之痛。同备课组的老师,平时嘻嘻哈哈,海阔天空,一旦到了月考,立马就成了对手,月考哪里是在考学生,分明是在考老师,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就是生产力!如此恶性竞争,试问哪个老师还有平和的心态?
很多学校在校内考试中进行“猜题”、“压题”,大搞题海战术,暗暗抢占学生自习及课余时间。考试中有的班级甚至出现了某一科成绩大幅上升而其他各科均大幅下降的现象。教师个人的工作干劲不断“高涨”,学生却苦不堪言。教师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 既导致教研质量下降,教学效果堪忧,又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课程改革要求以合作的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和对话理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互助与合作。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合作可以构建新型课堂;合作更能激发冒险、创新精神,促进教学改革。因为创新和冒险精神取决于教师从其同伴和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的专业上和人格上的支持。教师成员感受到团体的支持和认可越弱,就越依恋过去的方法和策略;反之,则会使他更有勇气去打破现状,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有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新课程倡导“反思性”教学,亦需要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新课程提倡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高。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这里所说的反思,“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有利于改变个体独立无助的现象,变个体之间的竞争为集体的合作。”
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讨论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以改善,同事的思想和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这样说:课程改革,从合作开始;教师成长,从合作生成。□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
编辑 莲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