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至简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目前,语文界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一线教师受不断翻新的理念的冲击,教学思想变得复杂起来,教学实践左右摇摆,课堂教学出现一些乱象。“不畏浮云遮望眼”,于老师带着思考教书,把语文教学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基于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将复杂变成简单,用智慧创造简单。
1.理念单纯。何谓“单纯”?单纯是一种对语文课简约化的追求,它不是简单,也不是单一,而是摆脱冗繁,洗尽铅华之后的一种教学境界。[1]于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精讲、多读、多写。为什么需要精讲?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二八定律”:即一篇文章80%的内容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仅有20%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为什么需要多读、多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出真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精讲、多读、多写,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学语文、教语文的规律,告别玄学,还以简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更简易,教学思想更通达。精讲、多读、多写,尽管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但它是母语教育的精髓。
2.目标简明。只有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若不然,你的教学之箭极有可能射到别的学科的靶心上。以阅读教学为例,于老师心中始终装着自己的教学目标:感悟、积累、运用。比如:他教學《给予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不富裕”“如愿以偿”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金吉娅和妈妈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课文特点,运用文中相关词语进行读写练习。于老师设计的目标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是悟其语,是悟其义;“重点读好金吉娅和妈妈的对话”是悟其情;“结合课文特点,运用文中相关词语进行读写练习”是悟其法,是积累,是运用。三条教学目标清晰、简明、科学,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感悟、积累和运用。
3.内容简约。语文教学艺术的实质,是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实现。(王荣生语)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取其精华。于老师精彩的课例很多,魏本亚教授总结他的阅读教学主要有三种范式:基本式、读演式、读写式。不管是哪一种范式,细心研究就会发现,于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力求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
“至简”是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体现,而“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2]。语文教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凸显理念本真、目标本体、内容本色,以最简单、干净的面貌呈现教学的诸因素及其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至易
易是建立在简的基础之上的。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只有简单的才容易,只有容易的才简单。“儿童具有‘吸收精神’,儿童可以利用感性吸收文化,使自己成为高贵的人。”[3]那么,于老师的“易教”表现在哪里呢?
1.学养影响。汉代的班固说:“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老师的“上为之”就是在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一个学养丰厚的老师其实就是一个光源,只要你接近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都能温暖你,照亮你。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般娴熟的绘画技巧,爱读书、爱写作、爱京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晏妮对她父亲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我遇到的老师之中,最好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于老师。是他为我奠定了人生的基础。”的确如此,“老师的确是一本书,一本天天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天天在读的书。这本书的内容是丰富的、健康的。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人文性’。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4]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柔顺的、热诚的、渐长的,努力地使他的学生远离粗俗,成为一个个优雅的人。
2.技能示范。于老师的治学经验是:“教学生写字,老师要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不难。”打铁还需自身硬,好的示范就是为学生立起一个标杆,让学生看得见、努一把力就可以到达,激起学生的兴趣、欲望,使之欲罢不能。于老师的示范是广泛的,如绘声绘色的朗读,娓娓动听的创造性复述,写得具体生动的“下水文”,端庄秀丽的板书等。比如,于老师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他在朗读、批注和写作方面均做了很好的示范。其一,看教师范读,读出味道和门道。“下面,老师把课文念一遍,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再听一遍,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于老师的范读极具感染力,文本中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一听就理解了,学生再读也就到位了。其二,看教师批注,注出深度和广度。于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先尝试批注,“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把花比作红扑扑的脸庞,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在交流反馈后,于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批注。这是他在用行动告诉学生读文章如何做到深入思考。其三,看教师写,写出态度和方法。于老师先让学生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然后加以点评,最后展示自己的范文,让学生发现范文的优点:字迹清秀,行款规范,标点正确,用词准确。示范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的品格,学生再修改自己的文稿就有了标杆。于老师的良好示范源自他的精心准备,无论上熟悉的课文还是不熟悉的课文,每次至少朗读课文八遍以上,直至自己满意为止,这也是课堂上他读的、说的、写的、讲的高于学生的秘诀。
3.秩序推进。何谓秩序?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先后顺序展开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于老师教学《白杨》一课中的“高大挺秀”就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第一,在语境中唤醒文字。“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认真读书。”于老师顺势把“高、大、直”三个字写在黑板上。第二,在语境中点亮文字。接着说:“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呢?‘秀’是什么意思?”(因为这儿是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难得看见绿色植物,当然显得特别的美)第三,在语境中丰厚文字。“白杨树不仅‘外秀’,而且‘内秀’,从哪儿看出来?”(学生读14小节爸爸说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第四,用文字去烛照心灵。“同学们,这就是白杨树的高贵品格!让我们认真地朗读这一节,把它记在心里。”以上教学循序渐进,让文字在语境中生长。 “至易”是创造性的体现,而创造性是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的因子”。[5]没有创造性哪来艺术性?学术影响的鲜活、技能示范的生动和秩序推进的丰富是创造性的品格,是“至易”的基石。
三、至趣
听完于老师的课总会觉得回味无穷。味在哪里?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里吗?在对教材的把握里吗?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里吗?在教学设计的技巧里吗?在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激励里吗?在师生融洽、和谐的关系里吗?在扎实、轻松而有效的学习里吗?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那么,何为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教学功力而启迪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教学吸引力。
1.语言生趣。于老师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正如麦氏所说的,是属于‘会心的微笑’一类的。”(林语堂语)笔者多次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综观全书,大约有400多笑例。比如,于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巧用幽默的语言给学生指谬。当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名学生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道:“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这个学生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2.活动添趣。于老师认为:“所谓‘趣’就是课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6]比如,于老师教学《梅兰芳学艺》,通过体态动作来解释“眼睛会说话”,就是鲜活的例子。“‘眼睛会说话’这句话你读懂了吗?”(懂了)“好,那我来考考你。请你用眼睛来告诉我,你很喜歡于老师。”(该生抿着小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看于老师,频送“秋波”)“请你用眼睛告诉我,你很生我的气。”(该生朝老师怒目而视)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性不是单纯的感官娱乐,而是一种心灵愉悦,一种精神满足。词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客观事物)系统联系起来的时候,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特别注意两种信号系统之间的联系。
3.评价激趣。适时真诚的鼓励,能为儿童树立信心,加快思维。于老师在《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中说:“我是在老师的激励下成长的,我的学生也是在我不断地激励中成长。当年老师讲课内容印象早已淡漠,但老师所有激励、表扬的话永远记在心中。”正因为他对激励是感同身受的,所以他在教学中将激励用到了极致。
至趣是魅力性的体现,而魅力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7]从心理学角度说,语言生趣、活动添趣和评价激趣是一种悦人心目、审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
爱与智慧改变人生。于永正老师从事语文教育五十多年,他的心始终被“语文与儿童”占据着,努力追求至简、至易和至趣的“儿童的语文”教育境界。借用他的话来说:“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敬义.好课的诠释:单纯、秩序和鲜活[J].小学语文教学,2017(02):8.
[2][5][7]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6]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目前,语文界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一线教师受不断翻新的理念的冲击,教学思想变得复杂起来,教学实践左右摇摆,课堂教学出现一些乱象。“不畏浮云遮望眼”,于老师带着思考教书,把语文教学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基于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将复杂变成简单,用智慧创造简单。
1.理念单纯。何谓“单纯”?单纯是一种对语文课简约化的追求,它不是简单,也不是单一,而是摆脱冗繁,洗尽铅华之后的一种教学境界。[1]于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精讲、多读、多写。为什么需要精讲?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二八定律”:即一篇文章80%的内容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仅有20%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为什么需要多读、多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出真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精讲、多读、多写,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学语文、教语文的规律,告别玄学,还以简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更简易,教学思想更通达。精讲、多读、多写,尽管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但它是母语教育的精髓。
2.目标简明。只有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若不然,你的教学之箭极有可能射到别的学科的靶心上。以阅读教学为例,于老师心中始终装着自己的教学目标:感悟、积累、运用。比如:他教學《给予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不富裕”“如愿以偿”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金吉娅和妈妈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课文特点,运用文中相关词语进行读写练习。于老师设计的目标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是悟其语,是悟其义;“重点读好金吉娅和妈妈的对话”是悟其情;“结合课文特点,运用文中相关词语进行读写练习”是悟其法,是积累,是运用。三条教学目标清晰、简明、科学,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感悟、积累和运用。
3.内容简约。语文教学艺术的实质,是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实现。(王荣生语)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取其精华。于老师精彩的课例很多,魏本亚教授总结他的阅读教学主要有三种范式:基本式、读演式、读写式。不管是哪一种范式,细心研究就会发现,于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力求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
“至简”是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体现,而“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2]。语文教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凸显理念本真、目标本体、内容本色,以最简单、干净的面貌呈现教学的诸因素及其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至易
易是建立在简的基础之上的。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只有简单的才容易,只有容易的才简单。“儿童具有‘吸收精神’,儿童可以利用感性吸收文化,使自己成为高贵的人。”[3]那么,于老师的“易教”表现在哪里呢?
1.学养影响。汉代的班固说:“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老师的“上为之”就是在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一个学养丰厚的老师其实就是一个光源,只要你接近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都能温暖你,照亮你。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般娴熟的绘画技巧,爱读书、爱写作、爱京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晏妮对她父亲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我遇到的老师之中,最好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于老师。是他为我奠定了人生的基础。”的确如此,“老师的确是一本书,一本天天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天天在读的书。这本书的内容是丰富的、健康的。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人文性’。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4]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柔顺的、热诚的、渐长的,努力地使他的学生远离粗俗,成为一个个优雅的人。
2.技能示范。于老师的治学经验是:“教学生写字,老师要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不难。”打铁还需自身硬,好的示范就是为学生立起一个标杆,让学生看得见、努一把力就可以到达,激起学生的兴趣、欲望,使之欲罢不能。于老师的示范是广泛的,如绘声绘色的朗读,娓娓动听的创造性复述,写得具体生动的“下水文”,端庄秀丽的板书等。比如,于老师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他在朗读、批注和写作方面均做了很好的示范。其一,看教师范读,读出味道和门道。“下面,老师把课文念一遍,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再听一遍,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于老师的范读极具感染力,文本中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一听就理解了,学生再读也就到位了。其二,看教师批注,注出深度和广度。于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先尝试批注,“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把花比作红扑扑的脸庞,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在交流反馈后,于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批注。这是他在用行动告诉学生读文章如何做到深入思考。其三,看教师写,写出态度和方法。于老师先让学生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然后加以点评,最后展示自己的范文,让学生发现范文的优点:字迹清秀,行款规范,标点正确,用词准确。示范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的品格,学生再修改自己的文稿就有了标杆。于老师的良好示范源自他的精心准备,无论上熟悉的课文还是不熟悉的课文,每次至少朗读课文八遍以上,直至自己满意为止,这也是课堂上他读的、说的、写的、讲的高于学生的秘诀。
3.秩序推进。何谓秩序?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先后顺序展开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于老师教学《白杨》一课中的“高大挺秀”就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第一,在语境中唤醒文字。“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认真读书。”于老师顺势把“高、大、直”三个字写在黑板上。第二,在语境中点亮文字。接着说:“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呢?‘秀’是什么意思?”(因为这儿是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难得看见绿色植物,当然显得特别的美)第三,在语境中丰厚文字。“白杨树不仅‘外秀’,而且‘内秀’,从哪儿看出来?”(学生读14小节爸爸说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第四,用文字去烛照心灵。“同学们,这就是白杨树的高贵品格!让我们认真地朗读这一节,把它记在心里。”以上教学循序渐进,让文字在语境中生长。 “至易”是创造性的体现,而创造性是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的因子”。[5]没有创造性哪来艺术性?学术影响的鲜活、技能示范的生动和秩序推进的丰富是创造性的品格,是“至易”的基石。
三、至趣
听完于老师的课总会觉得回味无穷。味在哪里?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里吗?在对教材的把握里吗?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里吗?在教学设计的技巧里吗?在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激励里吗?在师生融洽、和谐的关系里吗?在扎实、轻松而有效的学习里吗?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那么,何为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教学功力而启迪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教学吸引力。
1.语言生趣。于老师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正如麦氏所说的,是属于‘会心的微笑’一类的。”(林语堂语)笔者多次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综观全书,大约有400多笑例。比如,于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巧用幽默的语言给学生指谬。当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名学生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道:“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这个学生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2.活动添趣。于老师认为:“所谓‘趣’就是课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6]比如,于老师教学《梅兰芳学艺》,通过体态动作来解释“眼睛会说话”,就是鲜活的例子。“‘眼睛会说话’这句话你读懂了吗?”(懂了)“好,那我来考考你。请你用眼睛来告诉我,你很喜歡于老师。”(该生抿着小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看于老师,频送“秋波”)“请你用眼睛告诉我,你很生我的气。”(该生朝老师怒目而视)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性不是单纯的感官娱乐,而是一种心灵愉悦,一种精神满足。词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客观事物)系统联系起来的时候,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特别注意两种信号系统之间的联系。
3.评价激趣。适时真诚的鼓励,能为儿童树立信心,加快思维。于老师在《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中说:“我是在老师的激励下成长的,我的学生也是在我不断地激励中成长。当年老师讲课内容印象早已淡漠,但老师所有激励、表扬的话永远记在心中。”正因为他对激励是感同身受的,所以他在教学中将激励用到了极致。
至趣是魅力性的体现,而魅力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7]从心理学角度说,语言生趣、活动添趣和评价激趣是一种悦人心目、审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
爱与智慧改变人生。于永正老师从事语文教育五十多年,他的心始终被“语文与儿童”占据着,努力追求至简、至易和至趣的“儿童的语文”教育境界。借用他的话来说:“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敬义.好课的诠释:单纯、秩序和鲜活[J].小学语文教学,2017(02):8.
[2][5][7]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6]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