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设计是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开好头。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着眼点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主动发展,它以激活学生思维为核心,通过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实物、操作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兴趣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接受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被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想问、会问。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想方设法地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
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知识一方面来自于外部,即不断地探究发现,另一方面源于内部,即生物学自身的发展。虽说“课程因生活而生动,生活因课程而精彩”,但生活化真实情境的创设,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有些几乎是不可再现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描述、观察事物、实验演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等等。同时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新颖是引发好奇心的火苗,好奇心是兴趣之先导,兴趣是求知之动力,是智慧和灵感引发和形成的催化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一节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兴趣细胞激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的状态。
1.通过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境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活动中。而生物学是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可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因此生物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只有精妙的设计,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是具有趣味性,这样就能拉近生物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来源于生产实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的原理”时,可联系日常生活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思考:盐拌黄瓜、糖腌西红柿时盘子里水会变多,变多的水从哪里来?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细胞既能失水又能吸水。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等等。又如: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内容时,可设问:在窗台上的花会怎样生长?为什么朵朵葵花向阳开?什么物质使它们产生了这样的动力?再如:在“细胞呼吸”教学中,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理论教学中,可以将谷堆“发热”“出汗”等现象引入课堂加以分析,也可将民间酿酒时“先来水、后来酒”的现象结合理论加以教学。在这些生活实例的“引领”下,使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置于亲切、自然的“主角”地位,从而学得轻松、愉快。
2.运用故事、成语、俗语、谜语创设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巧妙设计,变换形式,适当地运用一些和生物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长其生物学知识。
例如:通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的导入来介绍软体动物中河蚌的知识。在讲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可收到良好效果。在讲解植物营养生殖时,可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来讲述植物利用地下茎和根进行营养生殖的知识。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些民俗谚语来创设“遗传变异”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情境。在探究种子和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引入,先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指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3.利用探究活动创设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对事物的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现,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设计出可行的探究课题,使学生不断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可分给每个学生一块馒头片,要求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咀嚼,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很快答出:“有甜味。”“为什么会有甜味?”这样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会提出许多探究性问题,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等,问题一旦提出,学生就着急想去弄个明白。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设计探究方案,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应鼓励每个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假设。
4.通过实验观察创设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观察和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能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探究“酶的特性”时,如果教师直接就问:“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对学生而言毫无事实依据的问题,势必造成问题情境的一片空白,使学生毫无依据地胡思乱想,或是根本就不进行思考。因此我们不妨通过实验观察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照实验,即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和2滴肝脏研磨液,2号试管中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和2滴三氯化铁溶液,分别堵住两支试管口,轻轻地振荡两支试管,然后让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会很惊奇地看到1号试管中的气泡冒出试管,于是情不自禁就问:“怎么会有这么多气泡?”学生立即开始质疑。此时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问题和观点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议疑、解疑,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下去。
5.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妙,呈现问题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多个器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引发问题意识。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
例如:在讲授初中“蒸腾作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炎热的夏季(知了在鸣叫),在花草树木葱郁的公园内,游客在绿荫下避暑乘凉”的画面,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等等,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谜团,从而诱发他们产生学好生物学的强烈欲望。再比如高中的“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这一节,教材相关内容枯燥无味,采用传统教学的讲授法,结果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插放以下视频广告:“补铁、补血,效果好!朴血口服液!”“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万丈高楼草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聪明伶俐,坚持补锌;有锌万事成;用心的妈妈会用‘锌’!”从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广告中,创设这样的问题:“这些广告提到了哪些化学元素?能否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这些广告包含的科学道理呢?”从而引导学生自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6.通过社会热点创设情境
社会热点内容也是用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很好的素材。学生往往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性很高。教师可有意识地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使生物课堂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夯实课内的基础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诱变育种”的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神六”飞天时所进行的一些生物实验作为情境的创设。在“物质循环”的教学中,可联系“温室效应”、“酸雨”这些环境问题。在“免疫”的教学中,可以引入“非典”“禽流感”这些热门话题。在学习生物生殖时,可让学生从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当今热门话题“试管婴儿”、“克隆”等开始引入新课。在学习病毒知识时,可把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艾滋病的相关内容创设成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懂得预防的基本知识,加强保护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
总之,教师应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诱发问题意识,使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全班交流、成果共享、取长补短的效果,促使他们以不同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兴趣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接受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被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想问、会问。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想方设法地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
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知识一方面来自于外部,即不断地探究发现,另一方面源于内部,即生物学自身的发展。虽说“课程因生活而生动,生活因课程而精彩”,但生活化真实情境的创设,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有些几乎是不可再现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描述、观察事物、实验演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等等。同时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新颖是引发好奇心的火苗,好奇心是兴趣之先导,兴趣是求知之动力,是智慧和灵感引发和形成的催化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一节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兴趣细胞激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的状态。
1.通过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境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活动中。而生物学是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可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因此生物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只有精妙的设计,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是具有趣味性,这样就能拉近生物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来源于生产实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的原理”时,可联系日常生活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思考:盐拌黄瓜、糖腌西红柿时盘子里水会变多,变多的水从哪里来?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细胞既能失水又能吸水。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等等。又如: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内容时,可设问:在窗台上的花会怎样生长?为什么朵朵葵花向阳开?什么物质使它们产生了这样的动力?再如:在“细胞呼吸”教学中,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理论教学中,可以将谷堆“发热”“出汗”等现象引入课堂加以分析,也可将民间酿酒时“先来水、后来酒”的现象结合理论加以教学。在这些生活实例的“引领”下,使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置于亲切、自然的“主角”地位,从而学得轻松、愉快。
2.运用故事、成语、俗语、谜语创设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巧妙设计,变换形式,适当地运用一些和生物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长其生物学知识。
例如:通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的导入来介绍软体动物中河蚌的知识。在讲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可收到良好效果。在讲解植物营养生殖时,可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来讲述植物利用地下茎和根进行营养生殖的知识。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些民俗谚语来创设“遗传变异”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情境。在探究种子和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引入,先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指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3.利用探究活动创设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对事物的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现,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设计出可行的探究课题,使学生不断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可分给每个学生一块馒头片,要求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咀嚼,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很快答出:“有甜味。”“为什么会有甜味?”这样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会提出许多探究性问题,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等,问题一旦提出,学生就着急想去弄个明白。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设计探究方案,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应鼓励每个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假设。
4.通过实验观察创设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观察和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能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探究“酶的特性”时,如果教师直接就问:“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对学生而言毫无事实依据的问题,势必造成问题情境的一片空白,使学生毫无依据地胡思乱想,或是根本就不进行思考。因此我们不妨通过实验观察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照实验,即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和2滴肝脏研磨液,2号试管中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和2滴三氯化铁溶液,分别堵住两支试管口,轻轻地振荡两支试管,然后让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会很惊奇地看到1号试管中的气泡冒出试管,于是情不自禁就问:“怎么会有这么多气泡?”学生立即开始质疑。此时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问题和观点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议疑、解疑,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下去。
5.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妙,呈现问题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多个器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引发问题意识。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
例如:在讲授初中“蒸腾作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炎热的夏季(知了在鸣叫),在花草树木葱郁的公园内,游客在绿荫下避暑乘凉”的画面,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等等,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谜团,从而诱发他们产生学好生物学的强烈欲望。再比如高中的“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这一节,教材相关内容枯燥无味,采用传统教学的讲授法,结果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插放以下视频广告:“补铁、补血,效果好!朴血口服液!”“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万丈高楼草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聪明伶俐,坚持补锌;有锌万事成;用心的妈妈会用‘锌’!”从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广告中,创设这样的问题:“这些广告提到了哪些化学元素?能否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这些广告包含的科学道理呢?”从而引导学生自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6.通过社会热点创设情境
社会热点内容也是用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很好的素材。学生往往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性很高。教师可有意识地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使生物课堂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夯实课内的基础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诱变育种”的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神六”飞天时所进行的一些生物实验作为情境的创设。在“物质循环”的教学中,可联系“温室效应”、“酸雨”这些环境问题。在“免疫”的教学中,可以引入“非典”“禽流感”这些热门话题。在学习生物生殖时,可让学生从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当今热门话题“试管婴儿”、“克隆”等开始引入新课。在学习病毒知识时,可把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艾滋病的相关内容创设成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懂得预防的基本知识,加强保护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
总之,教师应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诱发问题意识,使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全班交流、成果共享、取长补短的效果,促使他们以不同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