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吉林认为:“教育之‘情境’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吉林提出的情境使学生的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把它变成了一个富有教育内涵的、充满乐趣的生活空间。所以,教师要用尽一切办法让情境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生趣。
关键词:生活情境;活动情境;交流情境;问题情境
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教师要用尽一切办法让情境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生趣。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问、好交流的心理特点,我对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可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相应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成败。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调动求知欲,设疑引思。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当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乘法”。一开始,很多孩子无所适从。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语文老师要求你们天天早上背古诗(指着黑板上的《草》),这古诗中就有乘法啊!”学生听了觉得奇怪,经过思考想到了:一行诗有5个字,有4行,有几个字,就是5乘4,也可以4乘5。我表扬鼓励之后,又适时地添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如果加上题目了,有几个字,会是怎样的算式,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在部分同学的启发下,大家争着发言:“教室里的日光灯管,是3乘2,2只2只数有3个2,用3乘2算,比加法方便了。如果用加的话,算式要长一些。”“我的手指是5乘2。”学生还从有几块窗户玻璃、一组有几张桌子等方面举例,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乘法例子,使得孩子建构乘法的意义变成自己的了,不再是一句数学文本。
二、活动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摆摆、数数、画画、猜猜等实际活动,使学生全部动起来,让他们在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动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新知,迷上数学。
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圆柱体、球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按4人一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利用学具加以想象,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形?用了什么材料?这样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学生表现主动、兴奋,拼成的结果也丰富多彩。有的举手说:“我自己最喜欢机器人了,我是用一个球体、一个正方体、两个圆柱拼成的。”有的说:“我当了回建筑师。我把圆柱当柱子,长方体当门,正方体当窗户拼成了一间房子。”“我们拼了一辆小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都觉得数学好玩,不再害怕数学了。
三、交流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争论时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活跃思维,领略深层思维的乐趣。在教学中,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积极开动脑筋,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小猴子过生日,猴妈妈去森林超市买桃子,每个桃子7角。不巧,袋子破了个洞,猴妈妈坐了一会儿掉了个桃子,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个桃子,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一个……请小朋友想一想,猴妈妈到家之后可能会损失多少钱?”生1说:“猴妈妈可能损失7角,一七得七。因为它掉了一个后,马上发觉袋子破了。”生2说:“我觉得猴妈妈会掉3个桃子,三七二十一,可能损失二元一角。”生3说:“我觉得它可能损失惨重,全掉光了,大概有十个桃子吧,损失7元钱!”生4说:“不可能损失惨重,因为桃子掉了,那袋子马上就会轻。我觉得猴妈妈没有损失,掉了以后马上就会去捡起来。“我觉得可能掉了2个,二七十四,损失一元四角。”生5说:“可能是6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讨论,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活跃了思维,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继而想问个为什么,想看看怎么回事。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如教《初认乘法》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是小兔的生日,来了10位客人,小兔要给每一位客人准备3个苹果。小兔要准备几个苹果呢?问题一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把学生引向探求知识的道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究,去发现。从课堂情况看,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一上课学生就处于兴奋状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交流中学习数学,在问题中学习数学,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领略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生活情境;活动情境;交流情境;问题情境
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教师要用尽一切办法让情境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生趣。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问、好交流的心理特点,我对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可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相应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成败。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调动求知欲,设疑引思。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当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乘法”。一开始,很多孩子无所适从。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语文老师要求你们天天早上背古诗(指着黑板上的《草》),这古诗中就有乘法啊!”学生听了觉得奇怪,经过思考想到了:一行诗有5个字,有4行,有几个字,就是5乘4,也可以4乘5。我表扬鼓励之后,又适时地添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如果加上题目了,有几个字,会是怎样的算式,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在部分同学的启发下,大家争着发言:“教室里的日光灯管,是3乘2,2只2只数有3个2,用3乘2算,比加法方便了。如果用加的话,算式要长一些。”“我的手指是5乘2。”学生还从有几块窗户玻璃、一组有几张桌子等方面举例,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乘法例子,使得孩子建构乘法的意义变成自己的了,不再是一句数学文本。
二、活动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摆摆、数数、画画、猜猜等实际活动,使学生全部动起来,让他们在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动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新知,迷上数学。
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圆柱体、球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按4人一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利用学具加以想象,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形?用了什么材料?这样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学生表现主动、兴奋,拼成的结果也丰富多彩。有的举手说:“我自己最喜欢机器人了,我是用一个球体、一个正方体、两个圆柱拼成的。”有的说:“我当了回建筑师。我把圆柱当柱子,长方体当门,正方体当窗户拼成了一间房子。”“我们拼了一辆小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都觉得数学好玩,不再害怕数学了。
三、交流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争论时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活跃思维,领略深层思维的乐趣。在教学中,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积极开动脑筋,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小猴子过生日,猴妈妈去森林超市买桃子,每个桃子7角。不巧,袋子破了个洞,猴妈妈坐了一会儿掉了个桃子,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个桃子,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一个……请小朋友想一想,猴妈妈到家之后可能会损失多少钱?”生1说:“猴妈妈可能损失7角,一七得七。因为它掉了一个后,马上发觉袋子破了。”生2说:“我觉得猴妈妈会掉3个桃子,三七二十一,可能损失二元一角。”生3说:“我觉得它可能损失惨重,全掉光了,大概有十个桃子吧,损失7元钱!”生4说:“不可能损失惨重,因为桃子掉了,那袋子马上就会轻。我觉得猴妈妈没有损失,掉了以后马上就会去捡起来。“我觉得可能掉了2个,二七十四,损失一元四角。”生5说:“可能是6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讨论,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活跃了思维,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继而想问个为什么,想看看怎么回事。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如教《初认乘法》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是小兔的生日,来了10位客人,小兔要给每一位客人准备3个苹果。小兔要准备几个苹果呢?问题一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把学生引向探求知识的道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究,去发现。从课堂情况看,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一上课学生就处于兴奋状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交流中学习数学,在问题中学习数学,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领略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