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地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就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擾;要求我们逐渐改变以往地理教学中灌输、强迫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开发创造力作为教学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希望能与大家来共同探讨。
一、改革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起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比如我们采取“问题解决法”学习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过程中,告诉学生基塘农业是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的自然条件而创立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我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如何根据我们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创立出一个适合我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呢?问题提出来了,我们鼓励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不少方案。有相当部分是符合一定的科学性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集中思维,是把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形成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着手。课堂教学要多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如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开放而灵活地思考,如围绕“找出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假如黄赤夹角为0度会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现象的变化?之类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找出答案来。
教师设计的地理习题,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练习、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习题。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自己编题。在习题训练中。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思维的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三、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
丰富的表象储备,是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所谓表象,就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形象,被人们感觉后在大脑中保存下来的痕迹。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时空非常广大,地理现象也十分复杂。对于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不可能都亲身去感知获得表象,而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进步为学生提供了这一手段。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了普遍现象,如计算机、录像、幻灯、投影仪甚至包括最简单的直观媒体——地图。这些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学生对各种媒体展开的音、影、像,能在认知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储备,使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象,这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分的“原料”,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迁移成为直觉思维的原型启发,促进迅速产生感觉。
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充分的体现,是一生中学习的最主要方式。为使学生内在潜能更好地开发,要注重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师按部就班讲课的做法,对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变讲授知识为传授方法,出自学提纲,小组讨论,为重点、难点提出要点,勾画思路,布置任务,检查验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初中有些章节自学讨论效果比讲授好,例如“长江”这一节内容,用8分钟明确和长江水的来源,这一关键点,联系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学;规定20分钟自学,自由讨论,最后12分钟对主要内容进行检查性练习,把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多种感官同时活动,重点、难点内容经自学、讨论、集体强化三步掌握,但不是放任自流。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具体任务、有一定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增强当知识主人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中学 432000)
一、改革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起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比如我们采取“问题解决法”学习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过程中,告诉学生基塘农业是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的自然条件而创立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我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如何根据我们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创立出一个适合我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呢?问题提出来了,我们鼓励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不少方案。有相当部分是符合一定的科学性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集中思维,是把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形成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着手。课堂教学要多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如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开放而灵活地思考,如围绕“找出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假如黄赤夹角为0度会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现象的变化?之类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找出答案来。
教师设计的地理习题,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练习、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习题。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自己编题。在习题训练中。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思维的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三、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
丰富的表象储备,是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所谓表象,就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形象,被人们感觉后在大脑中保存下来的痕迹。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时空非常广大,地理现象也十分复杂。对于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不可能都亲身去感知获得表象,而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进步为学生提供了这一手段。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了普遍现象,如计算机、录像、幻灯、投影仪甚至包括最简单的直观媒体——地图。这些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学生对各种媒体展开的音、影、像,能在认知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储备,使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象,这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分的“原料”,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迁移成为直觉思维的原型启发,促进迅速产生感觉。
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充分的体现,是一生中学习的最主要方式。为使学生内在潜能更好地开发,要注重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师按部就班讲课的做法,对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变讲授知识为传授方法,出自学提纲,小组讨论,为重点、难点提出要点,勾画思路,布置任务,检查验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初中有些章节自学讨论效果比讲授好,例如“长江”这一节内容,用8分钟明确和长江水的来源,这一关键点,联系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学;规定20分钟自学,自由讨论,最后12分钟对主要内容进行检查性练习,把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多种感官同时活动,重点、难点内容经自学、讨论、集体强化三步掌握,但不是放任自流。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具体任务、有一定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增强当知识主人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中学 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