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内容中的重头戏,因为它对开发孩子的智商,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数学又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其中的几何图形,更是难中之难,因为几何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太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设计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學方法
小学时期是开启智力的时期,也是为以后的人生打基础的时期,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几何图形这一块,其抽象性更强,小学生更是难以形成由图形到概念的跨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实现这种过渡,使学生由直观、感性构建出抽象性、逻辑性。这一思维过程的建立不是容易的,需要教师的奇思妙想,更需要相应的教学用具,多种方法齐上阵,来帮助学生树立并形成这样的体系。那么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更合适,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我觉得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这些方面着手。
一、 巧用生活实例
数学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特别是几何图形,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但却常常接触,教师可巧妙利用,可起到这样一些作用:
(一) 加强直观性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物,比如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角的形状、大小等,学生在看到老师特意指给学生的这些生活实物时,就会在头脑中留下相应的表象,这是最基本的初步的几何概念,也是学生由感知到形成几何概念的一个桥梁。比如引导学生认识“圆”,我们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是不是都骑过旋转木马啊?那么旋转木马转的一圈是什么形状啊?谁能给老师画出来呢?这时就会有很多学生会画出来并知道是“圆形”,此时引出“圆”的概念就顺理成章,而且通俗易懂,趁热打铁,再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自己见到的圆,学生也会马上列举出许多的例子,其中必定会有学生列举出像钟表的指针转一圈是圆、围着旗杆绕一圈是圆等例子,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又可以让学生明白“圆”是无数个点的集合。还有像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概念,我们都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这会使他们觉得简单易行,不再畏惧,而且感觉数学其实也是很有趣味的,从而萌生出学习的乐趣。
(二) 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运用生活实物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与自己贴得很近。而且通过观察、辨析、指认、制作,有了这些亲身实践经历,可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圆”,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圆”,像自行车轮、有的同学的眼镜镜片、铅笔的笔头,等等;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我们都让学生从身边或是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实例,像剪刀、时钟的两个指针之间、粉笔盒、文具盒等都会成为我们学习的道具。在通过实物认识了这些图形之后,我们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在纸上画出这些图形,实现由实物到数学的过渡。
(三) 搭建从直观到抽象的平台
有了以上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借力,变直观为抽象,引导学生实现由形象到概念的飞跃。如果上面几个环节是为了把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而此时我们为的却是由直观到抽象的跨越。还如“圆”的概念,这时我们还可以上升一个层次,问:现在我们同学举出来的都是看得见的圆,谁能想象出来什么东西的运动轨迹是圆?此时学生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的,也会是丰富多彩的,甚至会是匪夷所思的——这时老师再次把前面同学列举的时钟的指针运动轨迹的例子拿出来,给学生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圆”的概念,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在头脑中就会迅速的建立起这一概念。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又能使学生觉得几何就是这么回事而跃跃欲试。
二、 巧用多媒体提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一) 变静为动,使教学过程更生动
我们利用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确实能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但还不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小学的孩子,注意力的保持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除非你能一直吸引住他。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静的课堂活动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精神亢奋起来,这样才能紧紧地吸住学生的目光,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课堂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学习《圆柱侧面积》的知识时,可以将一个与圆柱体底面等大圆放在侧面长方形长的左端点上,用红色突出显示重合的一点,让圆沿着长方形的长滚动,圆上的红点正好与长方形长的右端点重合,直观巧妙地说明圆的周长恰好与侧面长方形的长相等。这样不但直观,而且生动有趣,学生好像在观看动画一样趣味盎然,同时学会了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二) 帮助突破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为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填鸭式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兴趣索然,而且有些内容只是通过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明白,以为毕竟是小学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多的还是依赖感性、直观,如果看不见、摸不着,他们就会难以理解或者无所适从。而多媒体教学式的教学程序动态化、直观化,那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图形都可以生动、直观的演示出来,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了,学生就会觉得简单多了,容易理解多了,难度系数大大降低,学生能够学会。
总之,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特点,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要贴近他们,让他们愿意接受,让他们喜欢,有兴趣,同时又不能千篇一律,始终如一,要有变动,要有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愿意学,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颖.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2]杨冷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作者简介:
李兴新,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安二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學方法
小学时期是开启智力的时期,也是为以后的人生打基础的时期,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几何图形这一块,其抽象性更强,小学生更是难以形成由图形到概念的跨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实现这种过渡,使学生由直观、感性构建出抽象性、逻辑性。这一思维过程的建立不是容易的,需要教师的奇思妙想,更需要相应的教学用具,多种方法齐上阵,来帮助学生树立并形成这样的体系。那么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更合适,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我觉得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这些方面着手。
一、 巧用生活实例
数学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特别是几何图形,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但却常常接触,教师可巧妙利用,可起到这样一些作用:
(一) 加强直观性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物,比如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角的形状、大小等,学生在看到老师特意指给学生的这些生活实物时,就会在头脑中留下相应的表象,这是最基本的初步的几何概念,也是学生由感知到形成几何概念的一个桥梁。比如引导学生认识“圆”,我们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是不是都骑过旋转木马啊?那么旋转木马转的一圈是什么形状啊?谁能给老师画出来呢?这时就会有很多学生会画出来并知道是“圆形”,此时引出“圆”的概念就顺理成章,而且通俗易懂,趁热打铁,再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自己见到的圆,学生也会马上列举出许多的例子,其中必定会有学生列举出像钟表的指针转一圈是圆、围着旗杆绕一圈是圆等例子,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又可以让学生明白“圆”是无数个点的集合。还有像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概念,我们都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这会使他们觉得简单易行,不再畏惧,而且感觉数学其实也是很有趣味的,从而萌生出学习的乐趣。
(二) 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运用生活实物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与自己贴得很近。而且通过观察、辨析、指认、制作,有了这些亲身实践经历,可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圆”,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圆”,像自行车轮、有的同学的眼镜镜片、铅笔的笔头,等等;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我们都让学生从身边或是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实例,像剪刀、时钟的两个指针之间、粉笔盒、文具盒等都会成为我们学习的道具。在通过实物认识了这些图形之后,我们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在纸上画出这些图形,实现由实物到数学的过渡。
(三) 搭建从直观到抽象的平台
有了以上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借力,变直观为抽象,引导学生实现由形象到概念的飞跃。如果上面几个环节是为了把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而此时我们为的却是由直观到抽象的跨越。还如“圆”的概念,这时我们还可以上升一个层次,问:现在我们同学举出来的都是看得见的圆,谁能想象出来什么东西的运动轨迹是圆?此时学生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的,也会是丰富多彩的,甚至会是匪夷所思的——这时老师再次把前面同学列举的时钟的指针运动轨迹的例子拿出来,给学生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圆”的概念,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在头脑中就会迅速的建立起这一概念。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又能使学生觉得几何就是这么回事而跃跃欲试。
二、 巧用多媒体提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一) 变静为动,使教学过程更生动
我们利用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确实能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但还不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小学的孩子,注意力的保持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除非你能一直吸引住他。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静的课堂活动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精神亢奋起来,这样才能紧紧地吸住学生的目光,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课堂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学习《圆柱侧面积》的知识时,可以将一个与圆柱体底面等大圆放在侧面长方形长的左端点上,用红色突出显示重合的一点,让圆沿着长方形的长滚动,圆上的红点正好与长方形长的右端点重合,直观巧妙地说明圆的周长恰好与侧面长方形的长相等。这样不但直观,而且生动有趣,学生好像在观看动画一样趣味盎然,同时学会了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二) 帮助突破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为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填鸭式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兴趣索然,而且有些内容只是通过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明白,以为毕竟是小学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多的还是依赖感性、直观,如果看不见、摸不着,他们就会难以理解或者无所适从。而多媒体教学式的教学程序动态化、直观化,那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图形都可以生动、直观的演示出来,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了,学生就会觉得简单多了,容易理解多了,难度系数大大降低,学生能够学会。
总之,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特点,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要贴近他们,让他们愿意接受,让他们喜欢,有兴趣,同时又不能千篇一律,始终如一,要有变动,要有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愿意学,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颖.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2]杨冷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作者简介:
李兴新,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安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