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攀登》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析
  [教材分析]《我要攀登》一课是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成长不烦恼”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怎样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烦恼为主题。本课旨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学习中与社会交往中存在着困难和挫折,认识到面对困难不能退缩,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用科学的方法去提高,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耐挫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那么,教师怎样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在实效的活动中战胜困难呢?带着这一想法,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
  1.游戏激情,亲身感受困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名字叫“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这个游戏规则是:单脚站立,两手平举,坚持1分钟。
  师:好,全体起立。预备——开始!
  师: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什么困难?
  师小结:是啊,刚才只是仅仅一分钟,你们就感受到了这么多困难,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下面请大家邻桌相互说说自己遇到的困难,然后再交流。(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点评)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就好比一座座高山(师板书简笔画),战胜一次困难就是攀登一座高山(板书:登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我要攀登”(板书课题)。
  [点评: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也是用好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秘诀之一,更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命所在。通过做游戏,学生初步感受了困难;通过身边的例子,学生进一步加深克服了困难的决心。]
  2.初步了解,寻找解决对策
  师:对于这一座座高山,我们又该怎样去攀登呢?我们如何去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呢?(四人小组讨论)
  (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相机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事例,那你身边的人,他又是如何去攀登一座座高山,去战胜一个个困难的呢?你知道吗?(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
  3.榜样示范,体验成功乐趣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其实面对困难敢于攀登的事例比比皆是。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敢于克服、战胜困难的真人真事。她就是我们溧水区云合中学初三(2)班的姜星萍同学。请同学们看短片。(播放短片)
  师:看了短片,你知道姜星萍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师:那么短片中的姜星萍又是如何战胜困难的?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什么?
  师:假如是你,你又会怎样?
  师小结:姜星萍就是这样靠着一种顽强的意志与能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过一道又一道坎,承受着一次又一次挫折,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山,勇敢而顽强地走了过来。(老师在说这句话时要指着板书)
  [点评:教材中的“登山”故事(张朋的一天),可把它整合成学生身边的例子(生命之花),让学生畅谈对生命之花的主人翁姜星萍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克服困难,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不怕困难的认识。通过身边的真人真事的例子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深入交流,再次寻找对策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许多成功登山的故事,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吗?
  师:听了这么多,老师很感动。在我们班上、周围中有这么多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榜样,你们一定有许多的诀窍吧。(四人小组交流)
  师:现在能把你的诀窍告诉大家吗?
  [点评:在这堂课中,教师始终关注的是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和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对话,了解到学生当中比较集中的困难并加以引导,充分利用身边感人的例子,进行说服教育。这些鲜活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为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互赠卡片,学会相互激励
  师:请同学们在你们事先准备的卡片上写上格言、名人警句和自己的话赠给同学。(活动:互赠卡片)
  师:说说你的登山秘诀是什么?准备送给谁?请××同学也站起来。为什么送给他?××同学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这位好朋友说吗?(根据时间指明2-3人说一说)
  师:请大家把这些名人名言永远铭记在心,随时激励自己去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老师相信你们,只要下定决心,勇敢直前,你就能攀登上一座座高山,就能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大声而又自信地对自己说。(生齐读课题)
  [点评:最后通过互赠卡片、名人名言等活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接过同学的礼物,大声朗读,产生了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快乐的教学的奇效,成为全课教学中的又一亮点。]
  (特约编辑 潘 若)
其他文献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传统教学的小学数学作业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业以统一布置为主,没有体现层次性和自主选择性,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影响。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探索弹性作业的有效策略,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  一、有层次地布置作业,体现因材施教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
新课标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这是我国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确定的四大目标。情感目标作为四大目标之一,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它反映出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只注重单一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更注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最高境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恰当的途径与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
语篇意识是指教师要有语言的滚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即结合教材将新知与旧知巧妙融合,寓语言学习于语言操练中、寓语言操练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学习、积累、运用英语,培养语感。简单地说,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词串句,由句串篇”,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滚雪球的过程。笔者以《Our School 》一课为教学案例来阐述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基于语篇的有效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语用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更是大势所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自觉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努力做到在学生需要时给予点拨,不断构建真正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生本课堂 理性回归 适时点拨 提升人格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30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
张志公先生曾说:“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文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而大多数教师只走了第一个过程,忽略了第二个过程。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注重“授之以渔”。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授之以渔”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品悟文章内容的同时相机渗透写法指导。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也需要得法。  一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学生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了教师头疼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这一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是相矛盾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
[摘 要]生本教学就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生本教学的关键。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把学习的空间和权力交给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正向思维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抓住主干问题,统领全篇,学习的目标也就自然达成。  [关键词]教学设计 生本教学 关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24  什么叫生本教学?
说理性文章,就是分析问题、讲明道理、进行论证的文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说理性课文。这些说理性文章,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也就成了被语文教师“遗忘的角落”,教师们只把这些文章放在单元中教学,仅关注文章在单元中的主题,而忽视了这些文章的文体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重人文轻工具、重文体轻趣味、重结果轻过程。  针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也决定了学生最终素养的形成。在各个学校里,语文教研是争议性最多,也是最大的,每个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开展的形式各不相同,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让语文能力成为教学的“双翼”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为此,我校提出了让语文能力成为教学的“双翼”理念
理想是风,吹起饱满的帆;理想是帆,带起前进的船;理想是船,驶向憧憬的海;理想是海,载你驶向遥远的彼岸。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不能展翅高飞,没有目标,没有奋起直追的持久动力。但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所以,我认为要使学生走向成功,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在这次辅导学生创写“中国梦·我的梦”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