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教学设计是“备战”,那么课堂话语就是“实战”,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英国学者Steve Walsh在2011年出版的导论性著作《探索课堂话语——行动中的语言》,是他多年研究课堂实战的成果,值得一读。
该书专攻师生互动,尤重有效教师话语。响应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将实践理论化”的时代主张,融理论、方法、应用于一体,尤其适合课堂话语研究的初学者和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全书各章层层推进,条理贯通,不过,也可独自成篇。
课堂话语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坦承教师主导课堂话语这一不争的事实,具体体现为教师通过控制“课堂交际模式”赋予或限制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修正策略”矫正学生的语言问题;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学生产出语言;通过“调整策略”改变自己的表述方式,让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输入。在这一前提下,研究教师话语极为必要,重点在于教师如何调动话语资源,灵活做出互动性决策。
第二章论述了课堂话语和“教”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语境是多种微语境的集合,是师生话语互动共同创造的。例如,为了促进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思想,教师可以使用直接修正、内容反馈、确认核实、延长等待时间、搭建支架式等话语策略,创设自由交流的微语境。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提问策略,增强话语交际性,加强互动性决策,灵活应对沉默,来提高课堂教学。对于旨在提高教学实践的教师,本章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第三章论证了课堂话语和“学”之间关系,并从二语习得理论中找到了支撑,如来自认知学派的“输入假设”“互动假设”“输出假设”,来自社会文化学派的“思维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理论都证明了课堂话语的中介作用。对于旨在拓展理论根基的教师来说,本章值得一读,因其不仅让教师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课堂话语的研究方法
第四、五章介绍了课堂话语的研究方法,不仅包括互动分析、伯明翰学派的话语分析、会话分析,还提出了作者首创的会话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结合的方法,在科学性、系统性上做文章。同时,作者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趋势——课堂话语的“可变思路”(variable approach),即随着教学目标的转变,课堂话语模式也会随之变化。从以往的关注课堂话语的普遍规律转向关注情景化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第六章课堂话语模式的提出铺平了道路。这两章对有志于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的教师来说大有裨益,因其对各种学派进行了批判性评估,为开展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让读者短时间就可以形成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课堂话语模式及其应用
第六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创新之处。作者循着“可变思路”,借助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从一所英国大学教育机构中收集的课堂话语。提出了四种课堂话语模式(或教师话语自评框架,SETT),由教学目标和互动特征构成。而且,当教学目标和互动特征达成一致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这四种模式分别是:
(1)管理模式是教师为管理课堂所使用的课堂指令,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组织环境,介绍活动,示意过渡;互动特征是:教师独白,解释指导,使用过渡语,确认核实。
(2)材料模式指围绕课本或音像材料的师生互动,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针对材料回答问题,检查和展示答案,进行解释,形式反馈。互动特征是:反复运用提问——回答——反馈(IRF)模式,展示性问题,纠错,搭建语言支架等。
(3)技能和系统模式指围绕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和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所进行的师生互动。教学目的包括语言操练,让学生记忆和产生准确语言形式,纠错,学习策略训练等。互动特征是:纠错,搭建支架,教师话多,澄清要求,展示性问题。
(4)课堂情景模式指让学生清楚表达思想所进行的师生互动,教学目标包括创造互动情景,营造交流气氛,促进学生流利表达。互动特征是:学生话多,教师话少,不纠语言错误,内容反馈,参考性问题,确认核实,澄清要求。
第七章探讨如何将利用课堂话语开展教学反思。要有效反思,就应该借助SETT框架,掌握一套描述课堂话语特征的概念,并和同事开展对话交流,一起观看录像或倾听录音,理解并描述课堂话语模式、教学目标、互动特征,并提出可能改进的方案。这一章对有意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来说大有借鉴意义。
第八章提出了“课堂互动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和“交际能力”“互动能力”进行了对比。
第九章则对整本著作进行了总结。
该书专攻师生互动,尤重有效教师话语。响应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将实践理论化”的时代主张,融理论、方法、应用于一体,尤其适合课堂话语研究的初学者和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全书各章层层推进,条理贯通,不过,也可独自成篇。
课堂话语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坦承教师主导课堂话语这一不争的事实,具体体现为教师通过控制“课堂交际模式”赋予或限制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修正策略”矫正学生的语言问题;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学生产出语言;通过“调整策略”改变自己的表述方式,让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输入。在这一前提下,研究教师话语极为必要,重点在于教师如何调动话语资源,灵活做出互动性决策。
第二章论述了课堂话语和“教”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语境是多种微语境的集合,是师生话语互动共同创造的。例如,为了促进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思想,教师可以使用直接修正、内容反馈、确认核实、延长等待时间、搭建支架式等话语策略,创设自由交流的微语境。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提问策略,增强话语交际性,加强互动性决策,灵活应对沉默,来提高课堂教学。对于旨在提高教学实践的教师,本章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第三章论证了课堂话语和“学”之间关系,并从二语习得理论中找到了支撑,如来自认知学派的“输入假设”“互动假设”“输出假设”,来自社会文化学派的“思维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理论都证明了课堂话语的中介作用。对于旨在拓展理论根基的教师来说,本章值得一读,因其不仅让教师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课堂话语的研究方法
第四、五章介绍了课堂话语的研究方法,不仅包括互动分析、伯明翰学派的话语分析、会话分析,还提出了作者首创的会话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结合的方法,在科学性、系统性上做文章。同时,作者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趋势——课堂话语的“可变思路”(variable approach),即随着教学目标的转变,课堂话语模式也会随之变化。从以往的关注课堂话语的普遍规律转向关注情景化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第六章课堂话语模式的提出铺平了道路。这两章对有志于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的教师来说大有裨益,因其对各种学派进行了批判性评估,为开展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让读者短时间就可以形成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课堂话语模式及其应用
第六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创新之处。作者循着“可变思路”,借助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从一所英国大学教育机构中收集的课堂话语。提出了四种课堂话语模式(或教师话语自评框架,SETT),由教学目标和互动特征构成。而且,当教学目标和互动特征达成一致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这四种模式分别是:
(1)管理模式是教师为管理课堂所使用的课堂指令,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组织环境,介绍活动,示意过渡;互动特征是:教师独白,解释指导,使用过渡语,确认核实。
(2)材料模式指围绕课本或音像材料的师生互动,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针对材料回答问题,检查和展示答案,进行解释,形式反馈。互动特征是:反复运用提问——回答——反馈(IRF)模式,展示性问题,纠错,搭建语言支架等。
(3)技能和系统模式指围绕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和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所进行的师生互动。教学目的包括语言操练,让学生记忆和产生准确语言形式,纠错,学习策略训练等。互动特征是:纠错,搭建支架,教师话多,澄清要求,展示性问题。
(4)课堂情景模式指让学生清楚表达思想所进行的师生互动,教学目标包括创造互动情景,营造交流气氛,促进学生流利表达。互动特征是:学生话多,教师话少,不纠语言错误,内容反馈,参考性问题,确认核实,澄清要求。
第七章探讨如何将利用课堂话语开展教学反思。要有效反思,就应该借助SETT框架,掌握一套描述课堂话语特征的概念,并和同事开展对话交流,一起观看录像或倾听录音,理解并描述课堂话语模式、教学目标、互动特征,并提出可能改进的方案。这一章对有意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来说大有借鉴意义。
第八章提出了“课堂互动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和“交际能力”“互动能力”进行了对比。
第九章则对整本著作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