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底,《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我锻炼”微课程研究》获批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从准备申报本课题到获批,其间已经历了一年多的前期介入研究。本课题依托笔者所在学校所勾画的“生命化”校园建设蓝图,结合争做“阳光少年”、组建“少年宫体育社团”、践行“阳光体育公约”等一系列活动,将“体育生活化”的重要追求落到实处。在行动研究中,对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我锻炼”微课程的内涵与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锻炼”微课程的本质内涵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与建议”部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其中水平一至三不编写教科书,只编写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参考书。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师生没有现成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一学年,体育老师在学校课务安排结果公布之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考虑“米”的问题。老教师、已经有过循环教学经历的教师,也许不会觉得有多难;一所具有完整体育教学历史研究的学校也没问题。但对于新教师,尤其是当下体育师资严重缺乏,兼职教师普遍存在且经常更换的情况,“米”从何来就是个很现实的难题。我们体育组三个同事接受了学校“至少完成水平一连续教学”并着手完善“水平一体育教学档案”的任务。“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从此开启规范化历程,其实质就是挖掘“好米”的过程。
“微课程”的基本界定 在流行“微”的时代,很容易联系到“微博”“微课”“微信”等,其外显的体质就是“不庞大”。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区别在于,“我锻炼”微课程依附于体育课程体系,但明显具有“校本”“班本”“生本”特征。过去的整整两年,体育组水平一的三位老师一起完成了学校12个同轨班的体育教学。我们所进行的“我锻炼”微课程研究,它的载体,除了教参涉及到的一般教学内容,还包括校本层面体育锻炼范畴的微型课程(微单元),一般每个单元时间为2学时至4学时,这是任何参考资料上都找不到的。犹如《小学体育教学教师用书》中,那30%留给各地自主安排的教材内容。现在,两年过去了,我们需要确立和完善水平一阶段的“微课程”内容,形成学校独具一格的体育教学资源。
“我锻炼”微课程的本质内涵 一是促成“儿童终身幸福”为旨趣。如同当初在课题规划书中设想的,“努力让儿童的一生都能连续地享受到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就是一种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课程追求,为着儿童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二是以长线化推动“我锻炼”为抓手。表现为儿童在教师或同伴的影响下,主动、积极地投入体育生活中的“我锻炼”,积极营造“体育生活化”的体育文化生活氛围,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我能锻炼”“我会锻炼”。充分调动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强壮身体,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我锻炼”,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参与、长线锻炼的意识,一种乐于锻炼的积极习惯和善于锻炼的熟练技能,一种讲究适时、适度、适我的锻炼方式;“我锻炼”,体现的是儿童在全方面的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自由度、稳定度、嬉乐度;“我锻炼”,指向的是儿童的终身幸福和当下愉悦。三是渐进实现微课程的“校本”化为手段。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起成就了一所学校完整的素质教育载体,它需要具有明显的校本特色。它是校本层面的体育锻炼范畴的微型课程,是一种长线关照与全面统筹的课程,追求当下与未来的统一、地域与全域的统一、传统与时尚的统一、强身与悦心的统一。
“我锻炼”微课程的建构原则
遵循“四性并重”的基本原则 《学校体育教学》一书提出了体育教材编写的原则:教育性、健康性、趣味性、发展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材编写必须以此为依据。我们设计“我锻炼”微课程正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遵循教材编写的这些原则,为儿童的“我锻炼”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学校年级组就是一个在学校教科室指导下的校本教材开发团队,从分类、加工、编排到再加工和调整,“微课程”教材化工作一般从明晰目的性(健康的、有运动价值的、为“我锻炼”服务)、盘点趣味性(顺乎童心、能够体验到运动乐趣)、预测可行性(安全、方便实施)等方面着手进行。例如:水平一“完成多种灵敏性练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例举的“完成8字跑、绕杆跑”两种练习,显然满足不了两年的体育学习;而《有趣的踩线跳》是针对灵敏性相对差的学生开出的运动处方型微课程,分别学习单脚踩线跳、双脚交换踩线跳、各种形式的踩线跳等内容,通过连续“踩线跳”(可模仿一些小动物的跳)这一组有趣、快乐的跳跃运动,达到练习身体灵敏性素质、培养运动兴趣的目的。
遵循“大小循环”的布排原则 毛振明、万茹在《小学体育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大小循环”教材排列理论,认为体育教材可分为“精学教材”“简学教材”“介绍性教材”“锻炼类教材”四类,它们分别对应“充实螺旋式”“充实直线式”“单薄直线式”“单薄螺旋式”四种体育教材排列方式。根据“大小循环”理论,我们的“微课程”在水平一阶段大多采用“活动单元”,单元时间为2学时至4学时,其他水平段采用大单元教学,安排8学时至12学时,甚至更多。例如,由地域嬉乐活动“推(滚)铁环”提炼出来的微课程《推趣》,学习这项民间活动项目的基本动作不难,但我们在各学期都安排了3学时,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变化、由简单到复杂,“单薄螺旋式”地呈现,主要就是充分借助喜闻乐见的运动,享受当下的愉悦,不仅实现了“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更有效地引发了孩子们对类似体育运动的喜爱,真正将享受当下的愉悦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遵循“一班一品”的推进原则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2004年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和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我们的“我锻炼”微课程基于儿童终身幸福,为的也正是更好地实现“幸福生活一辈子”。研究表明,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有所好转,但校园缺乏体育文化氛围,大学校园凸显的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加强学生健康意识、引导体育锻炼习惯和必要的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两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区域“一校一品”的战略方针,尝试开发“一班一品”的“我锻炼”微课程。笔者执教的4个同轨班级分别选定了“跳绳”“踢毽”“跳皮筋”“健美操”,把这些班级特色运动项目的学习,作为班级体育文化建设和“我锻炼”引导的“助推器”,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锻炼”微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锻炼”微课程着力对现在的儿童体育生活进行有效的改革,为儿童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秉持以下核心理念:
真教育:儿童的终身幸福高于一切 为了儿童的终身幸福是“我锻炼”引导的根本出发点。儿童的终身幸福高于一切,这是“我锻炼”微课程的首要核心理念。我们的所有工作都植根于此。从课程设计、呈现方式、教学手段、考评形式,到跟踪调查、课外活动、个案研究等,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质,增强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为终身锻炼奠基。
大课程:“我锻炼”的意识和技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课程 “我锻炼”是终身享用的生活方式,技能学习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我锻炼”微课程作为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补充和调整,关注的是儿童的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和自觉锻炼能力的提高。把“我锻炼”生活化、常态化是“我锻炼”微课程的目标追求。
敏感期:对儿童的“我锻炼”加以引导的最佳期在小学阶段 儿童的可塑性强,最容易受教师或同伴的影响。所以说,对儿童的“我锻炼”加以引导的最佳期在小学阶段。“我锻炼”微课程内容的设置,更是最大程度地关注了儿童的身心特点。
“我锻炼”微课程的发展价值
“我锻炼”是一种新鲜的教育理念和生存方式。这项研究,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锻炼者的自我意识和固定的生活方式——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全力培养儿童自主、自觉、自发的主体力量;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一种主体自然意识和合乎自然规律性。从而让某些锻炼方式陪伴一个人的一生,并为其带来可能的长久健康与幸福。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较为清晰的研究参照。
强固长线锻炼的好习惯,发展终身幸福感 当下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短视的现象——并不关注儿童离开校园之后的健康锻炼品质与习惯;还存在着孤立的倾向——只关心校内与课内,而不太重视校外与课外。“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有助于扭转当下的体育教学中的短视和孤立倾向。
完善儿童体育锻炼项目,增强课程适切性 目前的体育课程比较单一,过多地考虑普适性,地域性、校本化指数较低。“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体育课程的校本化、个别化质素。
建构绿色体育生活理念,推介健康生活观 体育不仅是一种课程,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有助于广大师生转变传统观点,将单纯的体育课程拓展为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体育生活”。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我锻炼”微课程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我锻炼”微课程的本质内涵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与建议”部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其中水平一至三不编写教科书,只编写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参考书。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师生没有现成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一学年,体育老师在学校课务安排结果公布之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考虑“米”的问题。老教师、已经有过循环教学经历的教师,也许不会觉得有多难;一所具有完整体育教学历史研究的学校也没问题。但对于新教师,尤其是当下体育师资严重缺乏,兼职教师普遍存在且经常更换的情况,“米”从何来就是个很现实的难题。我们体育组三个同事接受了学校“至少完成水平一连续教学”并着手完善“水平一体育教学档案”的任务。“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从此开启规范化历程,其实质就是挖掘“好米”的过程。
“微课程”的基本界定 在流行“微”的时代,很容易联系到“微博”“微课”“微信”等,其外显的体质就是“不庞大”。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区别在于,“我锻炼”微课程依附于体育课程体系,但明显具有“校本”“班本”“生本”特征。过去的整整两年,体育组水平一的三位老师一起完成了学校12个同轨班的体育教学。我们所进行的“我锻炼”微课程研究,它的载体,除了教参涉及到的一般教学内容,还包括校本层面体育锻炼范畴的微型课程(微单元),一般每个单元时间为2学时至4学时,这是任何参考资料上都找不到的。犹如《小学体育教学教师用书》中,那30%留给各地自主安排的教材内容。现在,两年过去了,我们需要确立和完善水平一阶段的“微课程”内容,形成学校独具一格的体育教学资源。
“我锻炼”微课程的本质内涵 一是促成“儿童终身幸福”为旨趣。如同当初在课题规划书中设想的,“努力让儿童的一生都能连续地享受到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就是一种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课程追求,为着儿童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二是以长线化推动“我锻炼”为抓手。表现为儿童在教师或同伴的影响下,主动、积极地投入体育生活中的“我锻炼”,积极营造“体育生活化”的体育文化生活氛围,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我能锻炼”“我会锻炼”。充分调动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强壮身体,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我锻炼”,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参与、长线锻炼的意识,一种乐于锻炼的积极习惯和善于锻炼的熟练技能,一种讲究适时、适度、适我的锻炼方式;“我锻炼”,体现的是儿童在全方面的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自由度、稳定度、嬉乐度;“我锻炼”,指向的是儿童的终身幸福和当下愉悦。三是渐进实现微课程的“校本”化为手段。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起成就了一所学校完整的素质教育载体,它需要具有明显的校本特色。它是校本层面的体育锻炼范畴的微型课程,是一种长线关照与全面统筹的课程,追求当下与未来的统一、地域与全域的统一、传统与时尚的统一、强身与悦心的统一。
“我锻炼”微课程的建构原则
遵循“四性并重”的基本原则 《学校体育教学》一书提出了体育教材编写的原则:教育性、健康性、趣味性、发展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材编写必须以此为依据。我们设计“我锻炼”微课程正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遵循教材编写的这些原则,为儿童的“我锻炼”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学校年级组就是一个在学校教科室指导下的校本教材开发团队,从分类、加工、编排到再加工和调整,“微课程”教材化工作一般从明晰目的性(健康的、有运动价值的、为“我锻炼”服务)、盘点趣味性(顺乎童心、能够体验到运动乐趣)、预测可行性(安全、方便实施)等方面着手进行。例如:水平一“完成多种灵敏性练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例举的“完成8字跑、绕杆跑”两种练习,显然满足不了两年的体育学习;而《有趣的踩线跳》是针对灵敏性相对差的学生开出的运动处方型微课程,分别学习单脚踩线跳、双脚交换踩线跳、各种形式的踩线跳等内容,通过连续“踩线跳”(可模仿一些小动物的跳)这一组有趣、快乐的跳跃运动,达到练习身体灵敏性素质、培养运动兴趣的目的。
遵循“大小循环”的布排原则 毛振明、万茹在《小学体育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大小循环”教材排列理论,认为体育教材可分为“精学教材”“简学教材”“介绍性教材”“锻炼类教材”四类,它们分别对应“充实螺旋式”“充实直线式”“单薄直线式”“单薄螺旋式”四种体育教材排列方式。根据“大小循环”理论,我们的“微课程”在水平一阶段大多采用“活动单元”,单元时间为2学时至4学时,其他水平段采用大单元教学,安排8学时至12学时,甚至更多。例如,由地域嬉乐活动“推(滚)铁环”提炼出来的微课程《推趣》,学习这项民间活动项目的基本动作不难,但我们在各学期都安排了3学时,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变化、由简单到复杂,“单薄螺旋式”地呈现,主要就是充分借助喜闻乐见的运动,享受当下的愉悦,不仅实现了“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更有效地引发了孩子们对类似体育运动的喜爱,真正将享受当下的愉悦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遵循“一班一品”的推进原则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2004年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和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我们的“我锻炼”微课程基于儿童终身幸福,为的也正是更好地实现“幸福生活一辈子”。研究表明,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有所好转,但校园缺乏体育文化氛围,大学校园凸显的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加强学生健康意识、引导体育锻炼习惯和必要的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两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区域“一校一品”的战略方针,尝试开发“一班一品”的“我锻炼”微课程。笔者执教的4个同轨班级分别选定了“跳绳”“踢毽”“跳皮筋”“健美操”,把这些班级特色运动项目的学习,作为班级体育文化建设和“我锻炼”引导的“助推器”,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锻炼”微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锻炼”微课程着力对现在的儿童体育生活进行有效的改革,为儿童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秉持以下核心理念:
真教育:儿童的终身幸福高于一切 为了儿童的终身幸福是“我锻炼”引导的根本出发点。儿童的终身幸福高于一切,这是“我锻炼”微课程的首要核心理念。我们的所有工作都植根于此。从课程设计、呈现方式、教学手段、考评形式,到跟踪调查、课外活动、个案研究等,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质,增强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为终身锻炼奠基。
大课程:“我锻炼”的意识和技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课程 “我锻炼”是终身享用的生活方式,技能学习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我锻炼”微课程作为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补充和调整,关注的是儿童的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和自觉锻炼能力的提高。把“我锻炼”生活化、常态化是“我锻炼”微课程的目标追求。
敏感期:对儿童的“我锻炼”加以引导的最佳期在小学阶段 儿童的可塑性强,最容易受教师或同伴的影响。所以说,对儿童的“我锻炼”加以引导的最佳期在小学阶段。“我锻炼”微课程内容的设置,更是最大程度地关注了儿童的身心特点。
“我锻炼”微课程的发展价值
“我锻炼”是一种新鲜的教育理念和生存方式。这项研究,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锻炼者的自我意识和固定的生活方式——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全力培养儿童自主、自觉、自发的主体力量;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一种主体自然意识和合乎自然规律性。从而让某些锻炼方式陪伴一个人的一生,并为其带来可能的长久健康与幸福。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较为清晰的研究参照。
强固长线锻炼的好习惯,发展终身幸福感 当下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短视的现象——并不关注儿童离开校园之后的健康锻炼品质与习惯;还存在着孤立的倾向——只关心校内与课内,而不太重视校外与课外。“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有助于扭转当下的体育教学中的短视和孤立倾向。
完善儿童体育锻炼项目,增强课程适切性 目前的体育课程比较单一,过多地考虑普适性,地域性、校本化指数较低。“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体育课程的校本化、个别化质素。
建构绿色体育生活理念,推介健康生活观 体育不仅是一种课程,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我锻炼”微课程的研究,有助于广大师生转变传统观点,将单纯的体育课程拓展为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体育生活”。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我锻炼”微课程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