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盼有余,学生实践不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年,学校安排我到农村小学支教四年级语文。记得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在上《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之前去收集竺可桢的相关资料,第二天,我检查全班30个学生收集的情况,结果只有6个学生收集。还有一次,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我安排学生自编该课文的课本剧,让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同学进行表演。第二天检查表演情况,结果是寥寥无几。
  上述两例不是个案,不少农村小学布置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学生不能如愿完成,或者敷衍了事。学生仍笼罩在“应试”的阴影之下,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本,形式单一,无非就是抄词语、抄背诵部分、做练习册等,学生做作业筋疲力尽,感到枯燥无味。这样的作业,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归纳如下。
  原因之一,条件所限,学生难找相关资料。由于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家庭并不富裕,课后独自分散在家中,家里没有电脑可查阅相关资料,即使找到相关资料的学生也只是从相关教辅书上获得片面的资料。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原因之二,农村家长对子女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的思想认识不够。例如在教学完《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后,正好赶上植树节,我就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田野植树。在我了解学生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时,就有学生诉苦:爸爸妈妈不让去植树,理由是“植树把衣服弄脏了”,“植树对学习没什么作用”。据学生反映,家长只要求孩子把学习成绩搞好,说弄这些玩意没用,足以见得家长的思想认识不够。
  原因之三,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袁贵仁部长前段时间也提到: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正因为如此,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作业,很多教师便少安排或不安排,即便安排,也只是在备课本上写着,或简单向学生提一下,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要求。教师都担心学生在完成课外实践作业中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进行了探讨并制定了有效对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关注和对语文课外实践作业投入的热情,让学生动起来,走向社会、大自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在教学实践中,我安排了以下课外实践活动作业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1.辨一辨。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一课时,很多学生认为爱因斯坦连自己的房间都不整理不是最伟大的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不整理房间,是因为他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这就是他伟大的一种体现。对学生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我让他们进行了辩论。辩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说它反映了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
  2.说一说。 如教学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后,告诉学生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主动去关心他们,主动帮他们盛一次饭、倒一次洗脚水,这也是对他们的关心;学习了《春联》,要求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可以送给同学并说明对联所蕴涵的含义,接到对联的同学先说说感想,再回赠同学。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兴致盎然的对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走一走。如教学完《云雀的心愿》,可结合当地乱砍滥伐、垃圾乱扔、污染较严重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一组作业:(1)采访居民,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的状况;(2)给环保部门写信,提出整改的建议;(3)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这些作业既有内容的结合, 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同时,整个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4.查一查。如教学《虎门销烟》之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文字资料。这种查阅性的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5.画一画。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一些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如《天安门广场》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通过画图,让学生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
  6.想一想。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等课文后,可布置想象作业,引导学生写一写医院的全体员工与叶欣作最后的告别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7.演一演。如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让学生自编课本剧,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来进行表演。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积累了课文语言。
  除了上述措施外,我还利用家长会和班会让学生和家长对语文课外实践作业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引导他们走出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课外实践作业的意义和作用。我还结合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如在讲解《燕子》、《金蝉脱壳》、《大自然的文字》、《夜晚的实验》等课文时,燕子、金蝉脱壳的现象、大自然的文字、蝙蝠等这些资源在农村都是现成的,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师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点拨:六月的西湖边,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习惯决定命运”也许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的确,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亲身经历的课程,而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然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
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答案当然是策略多多而又路程漫漫。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凸显学段教学的特征,却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特别关注的。我曾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低段课文《落叶》,并反复研读课堂实录,试图以此为例,提取出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一、情境:一碗美味的营养汤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
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做事、上课总希望严丝合缝,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每次上课我都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结构,深究词句内涵,总是想着不能让文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身边溜走。或许是我的严谨,学生每每都能给我带来惊喜(考试成绩),这样的惊喜又反过来刺激我继续这样前行。然而,在一次参加了全省优秀小语教师赛课后,让我的这种已成定式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两天16节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一位位教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一、读出“味”   
编者按  革命传统类作品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当前教学实际发现,革命传统作品教学面临学生情感陌生化、教学内容浅显、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主要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上海市进才北校彭晓从目标设定、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精神成长四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找到学生与课文之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