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应当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做事、上课总希望严丝合缝,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每次上课我都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结构,深究词句内涵,总是想着不能让文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身边溜走。或许是我的严谨,学生每每都能给我带来惊喜(考试成绩),这样的惊喜又反过来刺激我继续这样前行。然而,在一次参加了全省优秀小语教师赛课后,让我的这种已成定式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两天16节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一位位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诠释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不同的方法引领着学生在思想的麦田中行走……让我再一次找到共鸣。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我,脑海不断重复着这16节课感人的情景,希望这些课能给我带来一些教学的启迪。经过我反复思量,发现这16节课和我的教学有着一个共通的模式:教师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接着分析课文的结构,探究重点词句,最后进行拓展并点明中心。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含糊一些罢了。诚然,这种模式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熟的模式,然而它是不是最好的模式呢?这种类型的课,学生真的是最大的受益者吗?当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后,他们能自觉地进行探究吗……一个个问题不时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入眠。
  成熟的模式往往不是最好的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还说:“教是为了不教。”无论是叶圣陶的实践,还是思想,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学生才会一代胜于一代。然而现在无论是江南,还是苏北;无论是公开教学,还是家常小菜;无论理论探索,还是课堂实践……都始终围绕着“由言及意”的思维来组织教学。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由言及意”是近现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对文本中语言进行的层层解剖、分析,去真实地还原作者所表现的意图。”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由言及意”的教学思路成为我们教学的主流。于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把作者或编者在创作文本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作为解读文本的原始动力,把握作者、编者在文本编创时所要表达的意愿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诚然,“由言及意”的教学思路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了解文本的梗概,也可以让学生在人生感悟、思想淬炼方面少走弯路;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言及意”过多地关注学生掌握文本的程度,而很少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过多地关注文本说了什么,很少关注文本怎么说。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渐渐地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也渐渐地失去语言的习得。
  理论的习得与思想的蜕变
  于是我带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着漫漫求索,以期获得新的突破。
  偶有一天,得到一本《建构主义理论》的书籍,让我的眼界豁然开朗,书中有一段文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将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这里的“同化”,是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让我找到前行的方向;而后我又读到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书中记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句话更加坚定了我的前行的方向……
  无论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意识,都向我们呈现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逻辑:那就是学生永远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应成为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一个认知体系的主动建构者。
  模式创新应当时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探究者,一个认知体系的建构者。尽管我们不能否定“由言及意”传统教学思路,但至少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量,并以他们的情况作为教学逻辑起点,进行量身裁衣。于是我带着这样的思路尝试着教学实验:首先我把文本教学分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为“自学探究”阶段,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文本的研读,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获得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伴读者,与学生共同前行的学习者。第二环节为“展示与研讨”阶段,根据文本的特点,可以将这一环节划分三个有机部分:①读书展示;②整体把握;③局部研读,由教师学生共同研讨文本结构、共同探讨学习情况等内容。第三环节为“交流反馈”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研讨情况进行交流,并根据交流情况调整教学进程。也许这种模式还不够成熟,也许这种模式也会有许多的漏洞,但它为学生主动的探究、自主的建构创造了条件,那就是向前迈了一步。
  总之,我们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变革,唯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学生才会欲加精神。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代理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
设计缘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中有不少篇目都与“春天”这一主题有关。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复习课,以避免复习内容的散乱、琐碎,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积累“春”词  导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类型的成语,其中《练习2》中的成语具体反映了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  1 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2》中哪两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师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点拨:六月的西湖边,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习惯决定命运”也许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的确,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亲身经历的课程,而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然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
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答案当然是策略多多而又路程漫漫。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凸显学段教学的特征,却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特别关注的。我曾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低段课文《落叶》,并反复研读课堂实录,试图以此为例,提取出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一、情境:一碗美味的营养汤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