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四曲”,让语文味轻舞飞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qz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一、读出“味”
  
  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朗读同样在科普类文章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着文本与学生的内在交流。
  在教学《自然之道》时,我遵循以读为主,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意。在指导学生体会“我”和同伴们“震惊”一词时,我这样设计:
  师:“我们”为何从开始的“焦急”变化为后来的“震惊”?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找出句子说说。
  生1:“我们”震惊是因为“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生2:“我们”震惊是因为“这时,数十只幼龟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生3:“我们”震惊是因为“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的欢乐叫声响彻云霄”。
  当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引发的情境中时,这时的朗读有了情感的积淀,是简单有效的。
  《自然之道》一文,就是通过海龟人海遭遇灭顶之灾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人若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必然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让学生明白这一自然规律,我是以朗读句段为手段的,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习得科普知识,在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读中有效学习科普类文章。
  
  二、说出“趣”
  
  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课上得有趣味,让科普类说明文焕发其独有的魅力,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乐趣。如学习《蝙蝠与雷达》一课,我采用了“自我介绍”的学习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利用蝙蝠的这一秘密制造出雷达的呢?如果你就是这只蝙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对科学的贡献吗?
  生:大家好!我是一只蝙蝠,我能在夜里飞行,是因为我的嘴巴能发出一种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我的耳朵里,我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发现了我的这个探路特点,就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驾驶员就能够看清楚前面有没有障碍物,飞机在夜里飞行就十分安全。
  师:真得谢谢你啊,蝙蝠——人类的朋友。
  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学生将文本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课文中所包含的科普知识,在说的过程中更加明朗,让学生有种“豁然洞开水底天”的乐趣。
  
  三、写出“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就是作者的“代言人”。科普类文章的情感教育点往往隐含在文本词句之中。
  为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在教学本单元四篇科普类文章时都或多或少地设计了写话训练。
  如《自然之道》:“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心想:____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我”和同伴们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曾经的“摇篮”变成了今日的“忧患”,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蝙蝠和雷达》:你从其他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写一篇小文章,并评选“小小发明家”。
  《人类的老师》:仿照第一节的写法,改写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这样的写话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表象,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的语言,课文中的情感成了学生的情感。将情感表达承载于词句运用中,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四、问出“效”
  
  就教学方法而言,教师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也尝试着运用“问题教学”这一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读读这个题目,你认为题目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语呢?
  生(齐):“变化”。
  师:读着“变化”这个词,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生2: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3:黄河后来变成什么样呢?
  生4:黄河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继板书:变化之前、怎样变化、变成什么。
  师:今天,我们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
  学生欢呼雀跃。之后,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自己去阅读课文,自己去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
  师:黄河成为“忧患”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读读课文,把各个方案用五六个字加以概括。
  生5(归纳出):坚持牧林为主、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修筑水利工程。
  师:为了保护这条“母亲河”,你知道我们全国上下都有什么行动吗?21世纪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主人,你有什么行动呢?带着这个问题,去查找有关资料,做一份调查报告。或拟订一份“保护母亲河”计划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求知欲,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他文献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
设计缘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中有不少篇目都与“春天”这一主题有关。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复习课,以避免复习内容的散乱、琐碎,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积累“春”词  导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类型的成语,其中《练习2》中的成语具体反映了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  1 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2》中哪两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师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点拨:六月的西湖边,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习惯决定命运”也许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的确,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亲身经历的课程,而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然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
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答案当然是策略多多而又路程漫漫。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凸显学段教学的特征,却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特别关注的。我曾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低段课文《落叶》,并反复研读课堂实录,试图以此为例,提取出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一、情境:一碗美味的营养汤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
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做事、上课总希望严丝合缝,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每次上课我都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结构,深究词句内涵,总是想着不能让文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身边溜走。或许是我的严谨,学生每每都能给我带来惊喜(考试成绩),这样的惊喜又反过来刺激我继续这样前行。然而,在一次参加了全省优秀小语教师赛课后,让我的这种已成定式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两天16节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一位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