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激趣领引学生自主构建物理知识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也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切实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环顾当前的教学实际,“导学”、“激趣”成为了时髦的教学词汇,充分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作用,那么如何与初中物理构成有效的联结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有助于初中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
  1概述
  导学、激趣的初中物理学习过程应该是物理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两者不可或缺,整个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就其阶段性而言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
  1.1自主学习阶段
  通常情况下,这个阶段设置在课堂实施之前,也就是课前,该阶段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由教师编写导学案,借助于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着阅读教材文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认知体验,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构成有效联系,其目的在于“导学”.
  1.2发展学习阶段
  该阶段是课堂上完成的,是学生独立探究或和他人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阶段的绝大多数任务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质疑,而这恰恰就是课堂的闪光点所在,有质疑就有亮点生成,催生师生互动和知识方法的迁移,最终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学生自主的参与,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对知识的记忆尤为深刻,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处于一个观众的位置,应该实时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地予以点拨,如果学生的探究方向出现了偏离,应及时地予以斧正,该阶段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学习正情绪也得到了有效激发,有效达成了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导学激趣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升,课前和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依赖于学生自觉性和教师实时监控的共同作用.那么,实践中应该如何进行课堂组织和流程设置呢?
  2教学环节与流程设置
  2.1借助“导学案”课前导学
  “导学案”是同备课组的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与同年级的学生共用,融合教案的流程和学案的问题于一体,师生统稿,在物理课前一天就提前分发“导学案”,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的设计,预习教材中的待学内容,要区别于传统的、流于表面的看书,要在看书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将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圈点.当然,“导学案”的制作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按照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设置的导学案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体性
  学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主体,因此导学案的内容和问题都应该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教案中应该体现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认知基础,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借助于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上来,思考对于新知识了解多少?透过导学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萌生出要主动实现目标的欲望.
  (2)导学性
  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起点要低,台阶要密,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让课本上的例题、文字说明、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容易接受的信息.应当把教学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体现到,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给学生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导学,即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层次化问题设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稳步推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均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3)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们在导学案内容的设计上绝不能将教材、教辅的内容平铺直叙地简单化处理,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充分地挖掘教学资源,通过问题的设置放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沿着导学案的内容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2.2创设情境课上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知识探究与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激趣环节,应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具体而言应有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
  学习是学生与教材文本、实验器材、物理问题及研究对象等多个客体有效相遇的过程,情境的设置能够拉近学生与课题的具体,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化发展,是教学趋于有效的重要保证.
  (2)师生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反思的过程,对于研究的结果如何?有哪些疑问?借助于与他人交流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切入到主题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3)自主探究
  结合讨论的结果或是生成性问题,为了实现物理概念的清晰化和结论化,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体验,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
  (4)解释结果
  不同的学生(或是学习小组)其探究成果不尽相同,获得结果的方法也有可能不一样,这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解释了概念,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5)自主训练
  通过该环节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同时也是内化知识的过程.
  2.3课后反思
  学不思则罔!课后反思是促进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所学,可以要求学生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小结,记录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惑和体会,反思现实生活与课堂所学知识有哪些相关性,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在反思的过程中达到能力提升的目标.   3案例分析——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
  苏科版《电阻》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里以该节内容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3.1课前导学
  笔者在课前对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知识点如果直接灌输,学生难以构成有效联系,即使有些同学记住了答案,但是由于缺乏过程体验,记忆也处于浅层,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学生对电阻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电流表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电路图,正确地连接实物图.
  为此,笔者课前设计了导学案,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去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对待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并自主摸索控制变量法.
  3.2课堂激趣探究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学生课前的自主猜想.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保证学生交流互动的有序性,当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释放后,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们的猜测”.
  影响因素可能有:导体的材料、导体的长度、导体的粗细、温度.
  随着学生猜想的汇总,实验验证的需要很自然地呼之欲出了,在小组内部就教学设计进一步探讨,探究的课题、实验方案得以确立.
  接着,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工协作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过程中笔者巡回指导,重点关注进度较慢的小组,确保探究顺利完成.
  最后,借助于媒体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展示,请学生代表就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虽然最后学生得到的结论很简短,不过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是灌输式教学无法附加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给予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物理规律,还提升了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规律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物理学习正情绪,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树立了进一步学好物理的信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进程往往由教师控制.采用导学激趣的教学模式,从字面上就能看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导”、“激”道破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师的职责在于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应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并分析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课前能够自主学习获知的,哪些内容应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是否有讨论、探究的价值,选好探究的内容,课前导学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大胆的猜想,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活动规划,课堂上就学生课前有疑问的话题进行讨论,或是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条件让其能够亲自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提升物理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平抛运动是一种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根据这两种分运动形式,我们一般可以解决常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平抛运动的特点,巧画辅助线进行研究,往往可以快速直观解决那些看似比较难的平抛运动问题.  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如何把握平抛运动特点,巧画辅助线解决平抛运动问题.  1 巧画辅助线构建长度与角度联系,直观确定角度间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大气压强》“想想做做”,要求利用吸盘粗略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原理:p=F/S.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本实验所用器材和实验操作并不复杂.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后,发现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完成,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对本实验尝试着做了一些方案上的改进.  1教材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笔者
高中物理电学练习中,有时所要求的物理量难以直接利用欧姆定律直接计算出来,也难以看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将物理量进行转换计算,或将物理问题进行转换处理,往往可以峰回路转,突破电学难点.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如何巧妙转换,突破电学难点问题.  1 将某一电阻两端电压计算转换为另外两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差来计算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R1=3 kΩ,R2=2 kΩ,R3=1 kΩ,I=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R.Tyler)所创立的“泰勒模式”提出,课堂应当包含这几个要素:(1)通过这节课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即确定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或生活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即选择经验;(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即组织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即教学评价.  泰勒认为评价应特别强调学生的不断成长及学习过程.笔者以《摩擦力》教学为例(考虑到本
纵观各省市高考题,我们不难看出天体相关问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问题.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解决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问题时,学生经常因不清楚各个公式中半径的确切含义,而无法得出最终的结论.因此明确掌握常见公式中半径的内涵,成为解决天体相关问题的关键.  下面举例说明常见公式中半径的内涵.  1 在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中  2 在向心力公式中2r,r为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的半径;黄金代换式GM=gR2
《物理课程标准》指明,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无需每节课均探究,一节探究课也无需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高效地提高探究能力
万有引力与航天部分是每年高考全国卷以及各省自主命题中必考的考点,该部分知识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偶尔也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由于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公式、变式多,要求学生计算、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比较吃力.但是如果基础知识过硬,再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此考点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我在教学以及做题[TP11GW164.TIF,Y#]过程中发现“动态三角形”法在解决圆
1引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探究性课题的内容特点,可以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建立某种概念和规律的探究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的探究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探究活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探究活动(包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史中的问题)等.  笔者结合苏科版《
在经典动力学中,力与运动在牛顿的三大定律下,统一而又完美的联系在了一起.在高中阶段,常见的几种理想运动模型有:直线当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曲线运动当中的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对这些基础运动的受力特点,运动特点以及它们的关系分析透彻,我们才能对自然界当中复杂运动作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建立力与运动关系的过程中,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犹如人们行走时的两条腿
1学生物理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理是靠两条腿走路的,一条腿是理论,一条腿是实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没有实验的一堂课是不可想象的.”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随着师生对实验的重视,实验室的改造以及实验技能测试的开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从近年来初四学生的学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