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也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切实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环顾当前的教学实际,“导学”、“激趣”成为了时髦的教学词汇,充分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作用,那么如何与初中物理构成有效的联结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有助于初中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
1概述
导学、激趣的初中物理学习过程应该是物理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两者不可或缺,整个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就其阶段性而言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
1.1自主学习阶段
通常情况下,这个阶段设置在课堂实施之前,也就是课前,该阶段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由教师编写导学案,借助于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着阅读教材文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认知体验,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构成有效联系,其目的在于“导学”.
1.2发展学习阶段
该阶段是课堂上完成的,是学生独立探究或和他人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阶段的绝大多数任务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质疑,而这恰恰就是课堂的闪光点所在,有质疑就有亮点生成,催生师生互动和知识方法的迁移,最终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学生自主的参与,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对知识的记忆尤为深刻,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处于一个观众的位置,应该实时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地予以点拨,如果学生的探究方向出现了偏离,应及时地予以斧正,该阶段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学习正情绪也得到了有效激发,有效达成了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导学激趣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升,课前和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依赖于学生自觉性和教师实时监控的共同作用.那么,实践中应该如何进行课堂组织和流程设置呢?
2教学环节与流程设置
2.1借助“导学案”课前导学
“导学案”是同备课组的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与同年级的学生共用,融合教案的流程和学案的问题于一体,师生统稿,在物理课前一天就提前分发“导学案”,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的设计,预习教材中的待学内容,要区别于传统的、流于表面的看书,要在看书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将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圈点.当然,“导学案”的制作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按照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设置的导学案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体性
学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主体,因此导学案的内容和问题都应该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教案中应该体现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认知基础,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借助于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上来,思考对于新知识了解多少?透过导学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萌生出要主动实现目标的欲望.
(2)导学性
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起点要低,台阶要密,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让课本上的例题、文字说明、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容易接受的信息.应当把教学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体现到,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给学生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导学,即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层次化问题设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稳步推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均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3)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们在导学案内容的设计上绝不能将教材、教辅的内容平铺直叙地简单化处理,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充分地挖掘教学资源,通过问题的设置放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沿着导学案的内容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2.2创设情境课上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知识探究与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激趣环节,应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具体而言应有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
学习是学生与教材文本、实验器材、物理问题及研究对象等多个客体有效相遇的过程,情境的设置能够拉近学生与课题的具体,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化发展,是教学趋于有效的重要保证.
(2)师生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反思的过程,对于研究的结果如何?有哪些疑问?借助于与他人交流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切入到主题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3)自主探究
结合讨论的结果或是生成性问题,为了实现物理概念的清晰化和结论化,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体验,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
(4)解释结果
不同的学生(或是学习小组)其探究成果不尽相同,获得结果的方法也有可能不一样,这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解释了概念,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5)自主训练
通过该环节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同时也是内化知识的过程.
2.3课后反思
学不思则罔!课后反思是促进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所学,可以要求学生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小结,记录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惑和体会,反思现实生活与课堂所学知识有哪些相关性,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在反思的过程中达到能力提升的目标. 3案例分析——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
苏科版《电阻》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里以该节内容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3.1课前导学
笔者在课前对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知识点如果直接灌输,学生难以构成有效联系,即使有些同学记住了答案,但是由于缺乏过程体验,记忆也处于浅层,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学生对电阻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电流表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电路图,正确地连接实物图.
为此,笔者课前设计了导学案,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去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对待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并自主摸索控制变量法.
3.2课堂激趣探究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学生课前的自主猜想.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保证学生交流互动的有序性,当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释放后,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们的猜测”.
影响因素可能有:导体的材料、导体的长度、导体的粗细、温度.
随着学生猜想的汇总,实验验证的需要很自然地呼之欲出了,在小组内部就教学设计进一步探讨,探究的课题、实验方案得以确立.
接着,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工协作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过程中笔者巡回指导,重点关注进度较慢的小组,确保探究顺利完成.
最后,借助于媒体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展示,请学生代表就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虽然最后学生得到的结论很简短,不过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是灌输式教学无法附加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给予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物理规律,还提升了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规律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物理学习正情绪,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树立了进一步学好物理的信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进程往往由教师控制.采用导学激趣的教学模式,从字面上就能看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导”、“激”道破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师的职责在于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应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并分析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课前能够自主学习获知的,哪些内容应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是否有讨论、探究的价值,选好探究的内容,课前导学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大胆的猜想,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活动规划,课堂上就学生课前有疑问的话题进行讨论,或是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条件让其能够亲自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提升物理科学素养.
1概述
导学、激趣的初中物理学习过程应该是物理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两者不可或缺,整个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就其阶段性而言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
1.1自主学习阶段
通常情况下,这个阶段设置在课堂实施之前,也就是课前,该阶段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由教师编写导学案,借助于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着阅读教材文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认知体验,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构成有效联系,其目的在于“导学”.
1.2发展学习阶段
该阶段是课堂上完成的,是学生独立探究或和他人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阶段的绝大多数任务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质疑,而这恰恰就是课堂的闪光点所在,有质疑就有亮点生成,催生师生互动和知识方法的迁移,最终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学生自主的参与,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对知识的记忆尤为深刻,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处于一个观众的位置,应该实时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地予以点拨,如果学生的探究方向出现了偏离,应及时地予以斧正,该阶段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学习正情绪也得到了有效激发,有效达成了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导学激趣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升,课前和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依赖于学生自觉性和教师实时监控的共同作用.那么,实践中应该如何进行课堂组织和流程设置呢?
2教学环节与流程设置
2.1借助“导学案”课前导学
“导学案”是同备课组的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与同年级的学生共用,融合教案的流程和学案的问题于一体,师生统稿,在物理课前一天就提前分发“导学案”,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的设计,预习教材中的待学内容,要区别于传统的、流于表面的看书,要在看书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将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圈点.当然,“导学案”的制作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按照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设置的导学案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体性
学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主体,因此导学案的内容和问题都应该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教案中应该体现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认知基础,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借助于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上来,思考对于新知识了解多少?透过导学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萌生出要主动实现目标的欲望.
(2)导学性
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起点要低,台阶要密,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让课本上的例题、文字说明、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容易接受的信息.应当把教学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体现到,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给学生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导学,即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层次化问题设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稳步推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均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3)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们在导学案内容的设计上绝不能将教材、教辅的内容平铺直叙地简单化处理,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充分地挖掘教学资源,通过问题的设置放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沿着导学案的内容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2.2创设情境课上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知识探究与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激趣环节,应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具体而言应有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
学习是学生与教材文本、实验器材、物理问题及研究对象等多个客体有效相遇的过程,情境的设置能够拉近学生与课题的具体,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化发展,是教学趋于有效的重要保证.
(2)师生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反思的过程,对于研究的结果如何?有哪些疑问?借助于与他人交流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切入到主题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3)自主探究
结合讨论的结果或是生成性问题,为了实现物理概念的清晰化和结论化,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体验,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
(4)解释结果
不同的学生(或是学习小组)其探究成果不尽相同,获得结果的方法也有可能不一样,这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解释了概念,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5)自主训练
通过该环节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同时也是内化知识的过程.
2.3课后反思
学不思则罔!课后反思是促进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所学,可以要求学生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小结,记录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惑和体会,反思现实生活与课堂所学知识有哪些相关性,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在反思的过程中达到能力提升的目标. 3案例分析——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
苏科版《电阻》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里以该节内容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3.1课前导学
笔者在课前对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知识点如果直接灌输,学生难以构成有效联系,即使有些同学记住了答案,但是由于缺乏过程体验,记忆也处于浅层,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学生对电阻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电流表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电路图,正确地连接实物图.
为此,笔者课前设计了导学案,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去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对待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并自主摸索控制变量法.
3.2课堂激趣探究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学生课前的自主猜想.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保证学生交流互动的有序性,当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释放后,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们的猜测”.
影响因素可能有:导体的材料、导体的长度、导体的粗细、温度.
随着学生猜想的汇总,实验验证的需要很自然地呼之欲出了,在小组内部就教学设计进一步探讨,探究的课题、实验方案得以确立.
接着,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工协作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过程中笔者巡回指导,重点关注进度较慢的小组,确保探究顺利完成.
最后,借助于媒体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展示,请学生代表就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虽然最后学生得到的结论很简短,不过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是灌输式教学无法附加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给予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物理规律,还提升了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规律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物理学习正情绪,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树立了进一步学好物理的信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进程往往由教师控制.采用导学激趣的教学模式,从字面上就能看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导”、“激”道破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师的职责在于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应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并分析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课前能够自主学习获知的,哪些内容应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是否有讨论、探究的价值,选好探究的内容,课前导学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大胆的猜想,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活动规划,课堂上就学生课前有疑问的话题进行讨论,或是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条件让其能够亲自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提升物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