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教学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有很大差异性的。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则是课堂教学向纵横两个方向的延伸的重要途径。在练习设计的环节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到这些差异,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注重课外练习设计中的坡度性原则。
【关键词】:有效练习设计 坡度性原则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异并有效利用这些差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忽略这些差异性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不仅违背了教学目标,而且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课堂教学向纵横两个方向的延伸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在课外练习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课外练习适合每个学生呢?我认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注重课外练习设计中的坡度性原则。
所谓坡度性原则就是根据接受对象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分配给他能力范围内的任务。有效练习设计的坡度性原则就是根据班级中每个学生不同的学科基础、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应用、思维能力、特长爱好等各方面的能力的差异性在课外练习的设计中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做课外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当然这里说的坡度性是相对千篇一律的练习而言的,因为为每个同学“量体裁衣”是不大现实的,所以在执行此原则之前先要对班级的学生分层。
在探讨坡度性原则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测试:
给全班同学一张同样的练习卷,规定在40分钟完成,试卷的内容是前一天的新授课,试卷的题型多样,知识点全面,难度从基础题到理解分析不等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题目,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探讨和拓展延伸的主观性题目。完成后从数量上差异性呈现出来:约1/3的同学在25——30分钟内完成,2/3的同学是在35——40分钟内完成的,剩余1/3只完成了试卷的2/3(这里排除态度因素)。质量方面的差异性也很大,分别约为95%、80%、60%。这些数字说明:全班级约有1/3的人对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思维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3的学生处于中间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加强才能有所提升;还有1/3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知识,理解分析能力欠缺,急需解决的是夯实基础。发现了这个现象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以来深恶痛绝的低质量的课外练习(总是有大片的空白,或者抄袭),一直以来总是在感叹学生的成绩提升太慢,都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我们没有提供给有潜力的学生更大提升的平台,我们给基础严重薄弱的学生做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的高度的题目,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难消化”。懂得了这个教学规律,对我们在课堂教学有效练习的设计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上面的小测试,我认为有效练习设计的坡度性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题量的坡度性。
每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布置课外练习时一定要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基础扎实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交好的适当增加题量,中间层次的学生按照正常的题量来布置,而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适当减少题量,这样即保证了不浪费时间,有不透支其他学科的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难易度的坡度性。
这是有效练习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因为题目的难易程度适合每个人的能力因而有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或者学生的情况可把题目分为基础级、提高级,拓展级等。一般情况下,基础好的学生多做提高和拓展题,中间层次的做基础和提高题,基础破薄弱的学生做基础题。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特长爱好、知识面、思维的敏捷程度灵活多变。比如某学生虽然基础薄弱,但是却是个“三国迷”,正好练习中有一个题目选自《三国志》,而且是拓展题,那么你就可以把练习卷中的这个题目给他做。在如某学生虽然基础很扎实,但是思维不够活跃,练习中有一道需要敏锐活跃的思维才能作答的题目就可以不让他做。
第三、 题型设计的坡度性
不同的题型难易程度有别。所以有时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还可以采用变换题型的方法。比如文言文中的实词解释踢基础好的学生直接解释,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变换成选择题;基础好的学生的主观表达题可以变换成填空题让基础薄弱的同学来做。
以上所讲的坡度性是横向的。无论是那一个层次的学生的练习,在纵向上也应该呈现出坡度性,。
坡度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思维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人类认识所有事物的思维规律。他是个体差异的需求。通过个体的差异来探究有效的教学手段,让每个有差异的个体都能得到好的发展。热情和兴趣来自于成功的体验,薄弱的基础让学生不堪重负,密密麻麻的错号让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涩,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滋长了厌学的情绪。充满个性化的、以坡度性为原则的练习设计不仅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不再为课外作业不能完成而焦头烂额,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让基础薄弱的所谓“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有很大差异性的。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则是课堂教学向纵横两个方向的延伸的重要途径。在练习设计的环节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到这些差异,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注重课外练习设计中的坡度性原则。
【关键词】:有效练习设计 坡度性原则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异并有效利用这些差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忽略这些差异性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不仅违背了教学目标,而且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课堂教学向纵横两个方向的延伸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在课外练习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课外练习适合每个学生呢?我认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注重课外练习设计中的坡度性原则。
所谓坡度性原则就是根据接受对象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分配给他能力范围内的任务。有效练习设计的坡度性原则就是根据班级中每个学生不同的学科基础、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应用、思维能力、特长爱好等各方面的能力的差异性在课外练习的设计中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做课外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当然这里说的坡度性是相对千篇一律的练习而言的,因为为每个同学“量体裁衣”是不大现实的,所以在执行此原则之前先要对班级的学生分层。
在探讨坡度性原则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测试:
给全班同学一张同样的练习卷,规定在40分钟完成,试卷的内容是前一天的新授课,试卷的题型多样,知识点全面,难度从基础题到理解分析不等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题目,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探讨和拓展延伸的主观性题目。完成后从数量上差异性呈现出来:约1/3的同学在25——30分钟内完成,2/3的同学是在35——40分钟内完成的,剩余1/3只完成了试卷的2/3(这里排除态度因素)。质量方面的差异性也很大,分别约为95%、80%、60%。这些数字说明:全班级约有1/3的人对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思维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3的学生处于中间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加强才能有所提升;还有1/3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知识,理解分析能力欠缺,急需解决的是夯实基础。发现了这个现象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以来深恶痛绝的低质量的课外练习(总是有大片的空白,或者抄袭),一直以来总是在感叹学生的成绩提升太慢,都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我们没有提供给有潜力的学生更大提升的平台,我们给基础严重薄弱的学生做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的高度的题目,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难消化”。懂得了这个教学规律,对我们在课堂教学有效练习的设计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上面的小测试,我认为有效练习设计的坡度性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题量的坡度性。
每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布置课外练习时一定要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基础扎实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交好的适当增加题量,中间层次的学生按照正常的题量来布置,而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适当减少题量,这样即保证了不浪费时间,有不透支其他学科的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难易度的坡度性。
这是有效练习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因为题目的难易程度适合每个人的能力因而有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或者学生的情况可把题目分为基础级、提高级,拓展级等。一般情况下,基础好的学生多做提高和拓展题,中间层次的做基础和提高题,基础破薄弱的学生做基础题。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特长爱好、知识面、思维的敏捷程度灵活多变。比如某学生虽然基础薄弱,但是却是个“三国迷”,正好练习中有一个题目选自《三国志》,而且是拓展题,那么你就可以把练习卷中的这个题目给他做。在如某学生虽然基础很扎实,但是思维不够活跃,练习中有一道需要敏锐活跃的思维才能作答的题目就可以不让他做。
第三、 题型设计的坡度性
不同的题型难易程度有别。所以有时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还可以采用变换题型的方法。比如文言文中的实词解释踢基础好的学生直接解释,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变换成选择题;基础好的学生的主观表达题可以变换成填空题让基础薄弱的同学来做。
以上所讲的坡度性是横向的。无论是那一个层次的学生的练习,在纵向上也应该呈现出坡度性,。
坡度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思维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人类认识所有事物的思维规律。他是个体差异的需求。通过个体的差异来探究有效的教学手段,让每个有差异的个体都能得到好的发展。热情和兴趣来自于成功的体验,薄弱的基础让学生不堪重负,密密麻麻的错号让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涩,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滋长了厌学的情绪。充满个性化的、以坡度性为原则的练习设计不仅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不再为课外作业不能完成而焦头烂额,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让基础薄弱的所谓“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