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5396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是为学习数学而去研究问题,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有效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学得艰难而辛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这种弊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思考探索、合作交流中思考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了,重视创设生活情境了,舍得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了……。但是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活动为核心内容,着重揭示“数学本质”,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都应当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宗旨,绝不能把情境设置、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摆设,更不能成为追求时髦的一种时尚。所以数学教学应当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质性的操作、交流;少一些与数学学习无关的花架子,多一些对数学冷静地思考的探究、实验;少一些浮躁的表面上的热闹,多一些对数学的深刻思考和充分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课改所需要的教学活动,才是师生共同探究数学本质的教学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防避免“表面化”教学倾向的发生。事实上,现今数学课最缺少学生静静地思考,缺少学生自我内心的独立反省,缺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冷静与顿悟,我们没有静静让学生做作业,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的学习总让我们觉得学习多了很多浮躁的形式,少了扎实的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数学,怎样思考,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让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中体会数学美
  热闹的课堂中,过于活跃的气氛,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表面形式,一方面他们确实得到“个性”的张扬,可同时也会失去很多,比如产生过于浮躁自负,注重外在表现的心理,不能从内心体会数学美,数学美就是在思考中才被我们惊喜地发现的,惊喜没有了,更不可能对数学产生真正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数学能力,体验数学的美,在流程安排上要注意动静结合,张驰有度,既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也要给予学生冷静地学习,冷静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冷静地学习与思考中不断完善数学思维品质,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陶冶数学情操。
  比如在教学中,不妨安排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作业,边做作业边冷静的思考,自行解决数学问题,这时不必给予学生太多的关注,相信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务,只给一些确有困难的学生个性提示与帮助,使课堂真正拥有一方“静土”。当组织了激烈而紧张的辩论后,不妨安排几分钟让学生冷静地思考和梳理收获的成果。或以书面的方式概括结论,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合作讨论中,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参加小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地倾听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善于从相互的交流与倾听中开拓自己的视野,要知道,合作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同伴的互相学习与比较、模仿,而静静倾听是必不可少的。
  二、让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中顿悟数学问题
  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愤”、“悱”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欲知未知、欲言不能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加以引领,促使问题得到解决,那“启而得发,引而顿悟”。在学生处于当“悱而未悱,当愤而未愤”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静静地思考,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激烈撞击的阶段,原有的数学经验,新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解决策略正在杂乱无序中,唯有历经静静思考而豁然贯穿为一体,经历顿悟后学生才会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心智随之得到提升,过早的启发与引领,只会适得其反。比如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不要急地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一起进入分析情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而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即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课堂中的沉默,恰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有时是一幅思维清醒剂,在静静地思索中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
  三、让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中探索数学问题
  新课改提供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解放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也激励差学生极大地发展个人才能,去组织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时,既要注意强调个人与团体的合作,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要让学生在静静地自主学习中,去静静地思考,完善和发展个人的数学素养。
  比如《认识角》这一课,去安排让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我能剪出几个角”时,三个角甚至更多角,边思考边自己尝试。他才会从心里思考可能出现的很多种复杂的情况,在静静地独立学习与尝试中加深对角的认识。而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互相讨论,边讨论边实践,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因为有些性急的孩子早已说出了很多种情况,没想出来的孩子根本不用再想了!
  有时候,当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时,当学生沉湎于“小手直举,小口直开”的状态时,我们不妨试用这两招:一招硬的、一招软的、硬招,面对学生的“已知”设计重重障碍,甚至学生“山穷水尽”自愿妥协,给学生激动的情绪泼上一点冷水;软招,一盆冷水也不能一泼到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硬招过后还得来个软硬兼施,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已知”给予信心,给予表扬。另一方面指出学生的“未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长短处,总之要让学生过于浮躁心态能静下来思考,这才是数学教育成功的真谛。
其他文献
经过三年的多点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对水肥地的春棉摘除下部1—3个果枝上的早蕾,平均每亩可增产皮棉16.8公斤。较不去早蕾的对照棉田增产16.6%,每亩增加纯效益35元以
小学英语课时少,时间间隔长,这对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很不利。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条件来利用情景教学法,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使他们对语言有身临其境的之感。总之,只要我们英语教师不辞劳苦,做有心人,就一定能使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尽量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以此达到“为用而学,为学而用”的目的。而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设
爱英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是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社会环境,教师的教与学,运动项目及体能状况等方面。下面针对教师的教与学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看法。  一、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
从快乐无忧的幼儿园小朋友到真正意义上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许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的求学之路已经开始。坐到教室里眼睛不停的张望,打量着老师,抚摸着崭新的书包,我强烈的感受到孩子天生就是来学习的。在这片净土,摆在孩子面前的这幅巨画,我该怎样引导他们来填充才会变得五彩斑斓呢?我猛然一惊——小学老师的工作不要那么复杂,唯一可做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我悟出了一些头绪。  一、让趣味进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广大师生多有探讨也多有实践,方法可谓是千奇百怪,对我们语文教学也确实大有益处.本文从深化学生评价机制这一角度来探讨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  但是,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现状令人忧虑,许多教师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练“写”,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而淡化语言的训练。学生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若想实现两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历史时期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却显得
【摘要】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凡满足学生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会表现出满意的、愉快的、积极的、增效的体验。然而,教师面对是参差不齐的四五十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主动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就要提倡“异步教学”,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重视学生多样化地实践性学习,打破了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主张开放活动时空,密切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个人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应致力于“四个突出”,即目标设定突出开放性、活动方式突出自主性、过程设计突出实践性、评价方式突出多样性  一、目标设定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