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深度分析有效纠正“前概念”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教学中一些的定量计算,物理教师很多都通过计算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什么?错在何处?但是对定性分析的问题,尤其是教师认为简单的定性的物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什么,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只讲那个是对的,不分析为何错,错在哪里.忽略分析学生认知错误错在何处,会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问题本质理解不透彻,遇到类似问题不能融汇贯通.尤其是学生有错误前概念时,只有深入分析学生的错误,才能彻底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才能让学生纠正错误前概念,从而正确构建物理知识.
  三步法深入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先创设情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第二步:用物理知识分析学生的疑问;第三步:建立正确的认识.下面结合两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 惯性概念的理解
  到了高中学生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其它因素无关.学生能对“同一汽车在同一路面上行驶初速度越大停下来的时间越长,滑行的距离越远,所以初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当遇到“跑跳运动员助跑是为了增大自己的惯性,以便自己跳的更远”和“坐在小汽车前排的乘客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增加惯性,减少汽车发生碰撞时对乘客的伤害”时,学生错误率非常高.
  学生之所以出错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前面所叙述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吻合,看到这样的选项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判断,而没有用物理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二是,教师虽然给学生多次强调“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其它因素无关”,也给学生纠正过类似错误,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错误,导致学生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甚至知道正确选项,但是不明白错误选项错在哪里;三是,学生理解“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但是对“惯性越大,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越困难”理解不深刻.
  要纠正学生错误认识仅仅是强调“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所以助跑和系上安全带都不能改变人的质量,也不能改变人的惯性,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何错误.尤其是助跑可以让运动员跳的更远,系上安全带可以保护乘客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生错在哪里,分析为何助跑可以跳的更远,跳的远与惯性有无关系,系上安全带为何能保护乘客,保护乘客与惯性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一步,问题引导反思.(1)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2)运动员助跑如果是为了增大自己的惯性,那么运动员质量是否发生变化?(3)实际生活中助跑时运动员的质量会增加吗?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观点存在矛盾,是错误的.助跑不会改变运动员的质量,因而不可能改变运动员惯性的大小.同理,系上安全带也不能改变乘客的质量,故不能改变乘客的惯性.
  第二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学生的疑问.运动员助跑为何可以跳的更远?为了计算简单,可把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的运动看成是斜抛运动的模型.设起跳速度v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水平射程为x=v20sin2θg助跑可以让运动员获得更大的初速度v0,在θ一定的情况下,v0越大水平射程越大,跳的越远.由x=v20sin2θg可知运动员跳的远近跟物体的质量无关,故而与惯性大小无关.而乘客系上安全带后,在发生碰撞的瞬间收紧安全带松弛部分,减少乘客向前的位移,减少乘客碰撞的速度,增大作用时间.由动量定理可知,-Ft=0-mv0由于安全带的作用减少人乘客二次碰撞的速度v0,增大碰撞接触的时间t,所以碰撞的作用力F减小,从而起到了保护乘客的作用.
  第三步,深入理解惯性.学生对“惯性越大的物体要改变其运动状态改变越困难”理解不是很到位,有必要深入分析.运动状态的改变,其实就是运动物体速度改变.在时间相同,速度的改变量一样时,由加速度定义式知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加速度一样,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要产生相同的加速度,质量越大的物体需要更大的力.
  案例2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定律的应用比较简单,学生不应该存在问题.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学生的表现往往低于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学生当遇到如下问题时还是有不少疑惑.
  例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若加速前进时,马向前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拉马的力
  B.马拉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只有匀速前进时马向前拉车和车向后拉马的力大小才相等
  C.马拉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马拉车无论加速还是匀速前进,马向前拉车的力都等于车向后拉马的力
  D.人走在沼泽地上容易下陷,下陷过程看成先加速后匀速,则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先大于后等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
  有不少同学认为: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只有匀速前进时这两个力才会力相等;人走在沼泽地上加速下陷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匀速下陷时二者相等.造成这样的错误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没有分辨清楚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是,学生受力分析存在问题,受力分析思路混乱,把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都看成是车或者人受到的,殊不知画受力分析图时只要分析物体作为受力物体的力;三是,学生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困扰,想当然认为车加速向前所以马向前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拉马的力,人加速下陷所以向下的压力大于人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
  对学生错误的纠正按照三步骤进行:
  第一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产生认知冲突.以马拉车为例,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马拉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2)车拉马的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谁?(3)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作用在几个物体上?(4)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是什么关系?满足什么规律?(5)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什么关系?(5)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分别是?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逐渐明白:无论车做什么运动二者受到力总是相等.
  第二步,分析学生的疑问.有同学想不明白车拉马的力与马拉车的力相等为何车能加速前进.在这里选车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水平方向车受到的力有马对车的拉力和地面给车摩擦力.若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若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于摩擦力.
  第三步,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同上述第一、第二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深入分析解释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有必要以上述例子为例对研究对象涉及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进行比较鉴别,深化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也培养学生“选取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判断运动状态”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对一些定性的物理问题,教师也要深入分析学生的错因,才能帮助学生正确构建物理知识,否则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彻,不会灵活应用,容易忘记.有了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先引导思考产生认知冲突,接着分析疑问,最后建立正确的认识的三步法来纠正学生错误,加深学生影响.
其他文献
现阶段,随着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将生活情景有效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就是使教学走下神坛回归现实生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生活情景融入物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进而对生活情景有效融入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理(教科版)选修3-1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电势与电势差》的教学应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最难理解和学习的章节.尤其是电势这个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更是学生学习电学的一只拦路
当代社会是开放的,深圳更是以“开放”而引人瞩目.开放有助于尊重差异,使人变得宽容;开放可以使人消除偏见,学会鉴别.在面对时代变革与教育转型的今天,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
期刊
如何有效提升高三物理复习的实效性?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就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复习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理顺知识脉络,促进物理概念、规律更好地被用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模块化、结构化,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为例,就如何借助于概念图从宏观到微观提升高中物理复习的效果进行分析.  1 借助于概念图“宏观”呈现知识结构  复习的第一步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更要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启发不是来自于教条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来自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来自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个细节,那些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智慧都蕴藏在课堂的每个细节.这些细节需要我们教师用智慧与实践不断的挖掘、渗透、变通.而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建构知识与技能、领悟方法与思想,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变通让学生在失败的实验细节中深化
如今,中学物理课堂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物理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另外,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要“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或参与物理学习,形成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本文针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1 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旨在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即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再通过科学探究,分析总结规律,逐步获得理性思维的能力.  2 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研究  “圆周
在当今各学科教学不断改革进步,对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综合性学习成为趋势,实现多学科交互性学习,对物理教师的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对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谈谈认识.  1初中物理解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开始注重将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在物理解题过程中融入数学方法.当前我国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还是重点在于解题,所以重要的还是如何
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指出,应该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物理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独有特性,是对于物理现象或客观事物的抽象与总结,是形成物理公式、原理、定律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核心概念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本文在分析核心概念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力求提
我国实施课改以来,新课程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感情因素,不能像以前一样,在那种单调、枯燥无味的氛围中学习,需要去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因此,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应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和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运用感情的策略来增强课堂上的韵味.鼓励老师开拓创新,让初中的物理教学更加精彩和灵动.通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