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与理性的融通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语文写作的核心素养可划归为灵性与理性两大类,其中灵性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潜力,理性是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写作技能,只有将两者结合,方能形成写作的核心素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培养“理性”、激发“灵性”为主旨,围绕四个培养路径的构建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核心素养;阅读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严格来说,写作核心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体现。目前,初中语文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与此对应的,写作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四个相类似的路径,即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品质与主动的积累意识、丰厚的语言功底与科学的筛选能力、清晰的写作思维与奇妙的构思技巧以及独特的审美触角与创新的文化传承。四个培养路径指向了一个共同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让学生将理性的写作笔触与灵性的个人天赋相结合,借此形成写作核心素养,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培养“理性”、激发“灵性”为主旨,围绕四个培养路径的构建展开探究。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品质与主动的积累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主动积累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为形成写作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如《背影》一课,在课堂开篇,笔者首先让学生们阅读一遍课文,继而提出问题: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叙事结构?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讨论并解答:课文采用了正叙式结构,主要讲述了父亲送“我”上火车北去,为“我”送行的故事。笔者板书:阅读步骤1——读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再次阅读课文,并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哪一部分反映了文章标题?学生讨论并解答: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1—3段为第一部分,第4—6段为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反映了课文标题。笔者板书:阅读步骤2——读与文章标题对应的重点内容。再读一遍课文,并提问:课文中“我”与父亲有哪些交集?学生讨论并解答:(1)讲价钱;(2)选座位;(3)买橘子。笔者板书:阅读步骤3——读文章脉络中的细节。最后再次阅读课文,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学生讨论并解答:“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一脉相承。笔者板书:读细节文本和行文立意。如此,通过这种阅读引导,使學生们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形成了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写作素养。
  二、培养学生丰厚的语言功底与科学的筛选能力
  语言功底的培养需要教师加大课文细节的教学力度。如《背影》一课,在细节处理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分析“我”与父亲行为的差异来学习课文的叙事技巧。例如课文中提到“我再三劝他不要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教师可抓住文本细节提出问题:“我”不让父亲去送行,是因为……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是因为……通过分析这些细节,归纳出“我”与父亲的心理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叙事来反映心理活动的写作技巧。此外,所谓筛选能力,是指学生分析文章和文本主次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时将文章中与标题相对应的内容做标记,继而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则使学生形成了阅读筛选能力,提高了阅读品质。
  三、培养学生清晰的写作思维与奇妙的构思技巧
  写作思维的形成一半来自天赋,一半源于后天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立意和写作手法,从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借此培养学生的构思技巧。如《背影》,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立意是写人,而内容却着墨于写事,作者为何会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再如《小石潭记》,作者的立意在于写感,但内容却是写景,为何作者会采用这种反差极大的写作思路?如此,每教学一课,都嵌入一个这种分析文章立意和写作手法的环节,让学生逐渐养成在阅读时剖析作者真实意图的习惯,长此以往,则使学生的阅读不再着眼于文章表面,继而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加上个人的写作天赋和不同的生活经验,最终提高写作素养。
  四、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触角与创新的文化传承
  写作的起点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通过学习、模仿优秀课文的审美立意和写作技巧,首先积累大量的写作经验,其次逐渐在作文中加入自己的语言和见解,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基于这样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特点,通过让学生“临摹”课文的方式,让他们积累写作经验,继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完《录音新闻》后,可让学生写一篇类似的新闻短评;教完《苏州园林》后,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地特色建筑的短文;教完《奇妙的克隆》后,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用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文章,等等。当学生们已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再摆脱课文限制,为他们布置一些创新性的写作任务,如写一段值得记录的个人经历、童年故事或微小说等等,久而久之,则使他们的作文形成了个人风格,提高了写作的核心素养。
  五、结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兼顾学生灵性与写作理性的发 掘与融合,一方面通过培养写作技巧巩固基本功,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课文教学力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从而双管齐下,培养他们的写作核心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浙江省实行新高考政策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作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语文作业设置需要做出新的创设。本文从“经度”和“纬度”两个方面提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创设新探索。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作业;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业设计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非常重要的一座桥梁。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因为语文学科的特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值得认真研究。本文主要以班级共读课外书——《木偶奇遇记》为例,探讨了朗读在课外阅读中的意义。  【关键词】课外阅读;朗读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个特殊的阶段里,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写作方法。虽然说现在的习作教学大多重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但并不意味着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完全摒弃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的指导。二、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三、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以期通
【摘要】语文课堂上,只有摒弃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形式主义的虚假繁荣,正确认识并践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日新月异的提升。只有适时、适合、适量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存在于我们的课堂,生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运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本理念愈见深
【摘要】苏轼是北宋诗文大家,他虽屡遭贬谪,但他诗文中无不显示着他的乐观旷达,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课外延伸,以课程整合的形式,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进而感悟他的豪放情怀。  【关键词】苏轼;贬谪;乐观;豪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是金人征服
【摘要】语文素养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学生低素养,高学历,尤其语文素养低下的现象,往往被社会诟病。国家提出文化自信战略,语文素养自然要再增传统文化。高考是指挥棒,专家现在正在说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让15%的同学读不完试卷”“作文教学要有颠覆,要考文学作品的仿写”。看来,学生语文素养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因为语文素养提升是
【摘要】经过一学期的引导,我们班孩子的阅读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早读、午读、课间都能见到孩子们阅读的身影,阅读量急剧上升,表达能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陈芷彤小朋友,通过系统地听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指导训练,她从一开始听别人讲故事,到后来一步一步地自主阅读,阅读兴趣的不断提升,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效果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阅读;低年级;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图书借阅公约》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求。  【关键词】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材简介:  这是本册第三次口语交际,话题
【摘要】小学作文需要从生活的源头开始,促进学生乐于表达,以生活的真实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本文从“体验多彩生活,积累真实材料;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指导习作练习,抒写生活本真”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寻找生活的写作素材,归纳积累素材的方法以及运用于写作的技巧,以此抒写自我、畅享写作本真。  【关键词】生活;本真;体验;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美感,同时它在高考中的占比又一直比较稳定,因此受到了众多教师的青睐。在新阶段的语文教学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渐渐意识到了古诗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这一情况。因此,本文就对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现状做出分析,并以《将进酒》为例为教师深入探讨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对策;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从近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