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几种方法。
一、阅读感悟式
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如教读《羚羊木雕》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感悟探究以下问题:(1)文章是如何描述妈妈、爸爸逼“我”去取回羚羊木雕的?(2)“我”爸爸送给“我”的木雕,“我”又把它转送给好朋友万芳,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行为的?(3)假如你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你将如何处理?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他们在探究后都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且大多都能自圆其说。最精彩的是,学生在交流时,有的认为木雕代表了父亲对“我”的爱,是伟大的父爱,怎么能把“父爱”随便送人?有的则反驳,万芳既然是“我”合而为一的好朋友,为什么不能和“我”一起分享“我”父亲的爱?还有的学生甚至回家后去请教自己的父母:“我”到底有没有权利把羚羊木雕转送给别人——涉及财产权的问题了。学生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感悟友情、感悟亲情的过程,探究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二、比较阅读式
比较是一种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阅读探究,就是通过阅读分析共同性和特殊性,找准比较点进行探究,求同辨异。例如,学习《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我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探究:范进和孔乙己,同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但人物命运为什么截然相反?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孔乙己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固守自己陈旧的知识,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认为孔乙己没有精神寄托,他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没有人让他这么做,就连小伙计也在虐杀他,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嘲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的压力,因此他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而范进从二十岁开始便“矢志不渝”,虽屡试屡败,却能屡败屡试,这也体现了他执著、不甘人后的追求。还有学生认为,范进在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中能坚持自我,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抗压能力,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这样的探究结果,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大胆想象式
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由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1)重新设计人物命运。如上《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续写: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人,他的命运会发生什么变化?(2)为文章续写故事。如上《心声》,可让学生续写李京京后来给他爷爷写信了没有?信是怎么写的?(3)穿越时空的对话。例如,范进、孔乙己、闰土等各色人物站在你面前,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通过大胆的想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探究想象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作文的乐趣,而且极大地刺激和强化了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练习,给学生作文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机会。
四、发现问题式
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我在上《曹刿论战》时,就有学生提出“肉食者鄙”的质疑,既然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又怎能降低身份接见曹刿呢?又怎能“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鲁庄公作为国君,有他的“远谋”和决心为民办好事的向上的一面,由此可评判他不是一个昏君。这样,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五、思维拓展式
拓展探究即把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文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中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空间概念,延续、拓展教学空间。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我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给陶渊明进一言”。结果,学生们的建议精彩纷呈:针对其“好读书”,指出应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因屡屡“欣然忘食”而饿坏了身体;对于“性噬酒”,则提出应做到“少喝酒多吃菜”,“噬酒”既伤身体又会误事;至于“著文章自娱”,认为陶先生文章写得那么好,应给人们欣赏,还可以得到一些稿费,“自娱”太消极了;更有学生说,陶先生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开发旅游资源,开设“五柳休闲娱乐中心”,办起酒吧、文吧、网吧等,这岂不是一件乐事?生活有多广阔,阅读的空间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应该向社会延伸,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学会读文本的同时,也学会读人、读社会、读生活。
六、情境表演式
现如今的学生个性张扬,表现欲强烈,也善于各种模仿表演,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语文课文的故事情节,创造一种宽松、愉悦、自主的表演环境,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刘宇帆)
一、阅读感悟式
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如教读《羚羊木雕》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感悟探究以下问题:(1)文章是如何描述妈妈、爸爸逼“我”去取回羚羊木雕的?(2)“我”爸爸送给“我”的木雕,“我”又把它转送给好朋友万芳,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行为的?(3)假如你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你将如何处理?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他们在探究后都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且大多都能自圆其说。最精彩的是,学生在交流时,有的认为木雕代表了父亲对“我”的爱,是伟大的父爱,怎么能把“父爱”随便送人?有的则反驳,万芳既然是“我”合而为一的好朋友,为什么不能和“我”一起分享“我”父亲的爱?还有的学生甚至回家后去请教自己的父母:“我”到底有没有权利把羚羊木雕转送给别人——涉及财产权的问题了。学生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感悟友情、感悟亲情的过程,探究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二、比较阅读式
比较是一种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阅读探究,就是通过阅读分析共同性和特殊性,找准比较点进行探究,求同辨异。例如,学习《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我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探究:范进和孔乙己,同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但人物命运为什么截然相反?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孔乙己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固守自己陈旧的知识,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认为孔乙己没有精神寄托,他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没有人让他这么做,就连小伙计也在虐杀他,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嘲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的压力,因此他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而范进从二十岁开始便“矢志不渝”,虽屡试屡败,却能屡败屡试,这也体现了他执著、不甘人后的追求。还有学生认为,范进在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中能坚持自我,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抗压能力,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这样的探究结果,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大胆想象式
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由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1)重新设计人物命运。如上《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续写: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人,他的命运会发生什么变化?(2)为文章续写故事。如上《心声》,可让学生续写李京京后来给他爷爷写信了没有?信是怎么写的?(3)穿越时空的对话。例如,范进、孔乙己、闰土等各色人物站在你面前,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通过大胆的想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探究想象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作文的乐趣,而且极大地刺激和强化了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练习,给学生作文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机会。
四、发现问题式
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我在上《曹刿论战》时,就有学生提出“肉食者鄙”的质疑,既然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又怎能降低身份接见曹刿呢?又怎能“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鲁庄公作为国君,有他的“远谋”和决心为民办好事的向上的一面,由此可评判他不是一个昏君。这样,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五、思维拓展式
拓展探究即把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文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中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空间概念,延续、拓展教学空间。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我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给陶渊明进一言”。结果,学生们的建议精彩纷呈:针对其“好读书”,指出应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因屡屡“欣然忘食”而饿坏了身体;对于“性噬酒”,则提出应做到“少喝酒多吃菜”,“噬酒”既伤身体又会误事;至于“著文章自娱”,认为陶先生文章写得那么好,应给人们欣赏,还可以得到一些稿费,“自娱”太消极了;更有学生说,陶先生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开发旅游资源,开设“五柳休闲娱乐中心”,办起酒吧、文吧、网吧等,这岂不是一件乐事?生活有多广阔,阅读的空间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应该向社会延伸,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学会读文本的同时,也学会读人、读社会、读生活。
六、情境表演式
现如今的学生个性张扬,表现欲强烈,也善于各种模仿表演,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语文课文的故事情节,创造一种宽松、愉悦、自主的表演环境,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