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问题意识”的理性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u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事关学生的自主发展,乃至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的主干问题。为此,为了有效地开展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实践研究,就必须理清“小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根本原因”、明晰“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本质内涵”、找到“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突破口”及构建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小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
  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就小学教师而言,普遍认为文化基础这一方面较好落实,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大方面较难落实。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相应的主体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从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的,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落不到实处,发展学生的的核心素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可见,重视和加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的应然选择。为此,我们要很好地开展“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实践研究,就必须理清“小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根本原因”、明晰“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本质内涵”、找到“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突破口”及构建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学习模式”等几个关键问题。下面我就上述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造成“小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造成 “小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有许多方面,较为普遍的认定主要有:一是教材教师权威的慑服(书上和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勿庸置疑);二是教师教学的遏制(满堂灌);三是现代课程的迷失(重科学,轻人文);四是应试教育的误区(重记忆、重题海、轻实践);五是传统文化的阻挠(中庸、服从)。事实上,人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是人一生中提问最多的一段时期,孩子从刚学会说话,就会问这问那,天空、泥土、花草、树木、飞鸟、虫鸣,乃至家里的一切生活用品,都会成为他们发问的对象。这段时期孩子活得特别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然而,当我们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就慢慢变得问题少了,乃至“没有问题”了,是不是因为没有了发问的激情和冲动呢?是不是因为有了课程和教材?显然不是,因为课程和教材不仅不可能束缚孩子发问,而且还为孩子的发问提供了新的领域和天地。那么是因为孩子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压制?也不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将“学”与“问”相结合的精典论述。从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至后人的“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則大进”;再到宋代朱熹的“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直到陶行知所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重视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孩子问题意识的缺失呢?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显然,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教育自身。比如我们的考试主要是检测孩子懂了多少知识,懂到什么程度,故我们的教师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拼命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强行记忆;提高难度,反复训练。“听讲”、“记忆”、“做题”便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在这样的学习状况下,孩子连自我的存在有时都难以觉察到,还从哪儿来问题意识?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突破口在哪里?
  有些教师认为,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从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入手,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必须从改变当前“只唯分”的考试评价制度入手。如果社会“以分论英雄”,我也就采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不让孩子问这问那“瞎折腾”。因此,“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突破口应在评价制度的调整和改变上。说实话,就当前中国的国情而言,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评价制度是不太可能的。因而,“评价制度不改,我怎么改”便成了一些死抱住“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放的人的最佳借口和托辞。实际上,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号角的吹响,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的进一步放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用人单位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不断重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那种所谓“高分低能”的学生估计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当代的教师,尤其是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因此,“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突破口还在教师本身,即我们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涛声依旧”,其它的外部环境哪怕再好,“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都将难以为继。反之,如果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能围绕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困难,“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会取得预期的进展和效果。
  三、怎样进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我们明确了以上三个问题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我们教师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此,我们认为至少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提——教师要增强人文素养,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对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视的,而目前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科 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两个方面。其实就目前我们南通地区的教师而言,欠缺的并不是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而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自觉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如《学记》、《大学》、《理想国》、《爱弥尔》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知道作为教师该怎样去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和真诚地爱每个学生,对每个孩子的进步都加以鼓励,对每个孩子的创造性行为给予支持,对每个孩子的个性表示宽容,那么课堂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就会被开发出来,成为学生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 成为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善于思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   (二)基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上。传统的“师权型”师生关系将学生置身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为此,建立以“讨论、协商”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参与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要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带微笑,不否定学生,不训斥学生,“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叶澜语)。这样,学生就没有了原先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就能在宽松、平等、和谐和环境下享受“心理安全”和“心灵自由”,从而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核心——构建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学习模式。
  由于“小學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构建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学习模式便成了本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 :“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就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这三大学习方式看上去好像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三大学习方式都于“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主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源泉”,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又都是围绕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准问题学习法”。因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实就是在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基”,离开了这一“奠基”工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而“举步维艰”。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还应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提供了较课内更为广阔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为此,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为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模式,便成了“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想选择,例如,我校教师创设的“课前自学(提出问题)、课内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后完善(在练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自我完善学习模式” 就是一个较好的范例。
  (四)保证——定期做好专题辅导和专题训练。
  由于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问题的发现和最终解决也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因此,在“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以下三个专题的辅导和训练。
  1.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和保证,离开了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纯粹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不可能存在。故,我们要安排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集中辅导,其内容包括课前自学(或预习)的方法、课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后应用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
  2.自我监控能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是学生在有效的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反思自己的学习得失的过程中进行的,它是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形成的重要标志。故对其加强辅导和训练也是必须的。主要包括学习活动前的自我监控(计划、准备);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方法、执行),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反馈、补救)。
  3.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其“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故结合我们所教学科的特点,舍得花气力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相关训练,并督促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加以应用,是不断提高学生“问题”能力保证。
  这样,通过给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训练,学生就掌握了“问题意识的培养”的主动权,这也正迎合了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的“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宝藏”。
  【参考资料】
  [1]马福元.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4).
  [2]戴建锋.教学创新: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1)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也必然导致有些生活经验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经验本身便是错误的,应当允许学生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逐步加深认识。  【关键词】儿童 生活经验 差错 数学学习  儿童的数学学习有两个基础:知识和经验。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已经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活动经验展开數学想象,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观察比较中初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平均分”的意义,在细节中精致“倍”的内涵,在分分圈圈中完善“平均分”的建构,在数学想象中内化“平均分”的内涵。  【关键词】观察 思辨 想象 操作 讨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摘要】把生活中制作美食的工艺运用到美术课堂中,“炒、爆、熘、炸、烹、煮、炖”等不同方法的运用,给予学生全新的美术课堂。在传承原有的手工制作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各种形式与技能,在动手动脑之间,多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多一些不拘于泥的创新,让手工制作课更加有滋有味。  【关键词】美食与美术 观察 兴趣 想象 创新  我是一名煮妇,我热爱厨房,热爱烹饪;我也是一名美术老师,我喜欢多种花样多种形式给学生
《宇宙小子》数学绘本讲述了一个叫吉姆的小男孩,想尽办法收集10000张能量棒包装纸参加太空夏令营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悬念:一是他去哪里找这么多的包装纸?二是怎么能把包装纸数清?课堂上以这两个大问题贯穿,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操作、发现,在动态生成中呈现从头到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最终达成价值观的引领——梦想、坚持、感恩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  我们围绕“梦想”这一
一位最博学的希腊人曾说过,疑惑(wonder)是科学和哲学的创造者。疑惑并不等于好奇,但好奇达到理智的程度,就同疑惑是一回事了。外部的单调呆板和内部的因循守旧是惊异的最坏的敌人。惊奇、意外、新奇等都对“惊异”起刺激作用。每个人都知道,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容易被眼睛看到,身体的可动部分比身体的固定部分有更大的感觉辨别能力,可动性愈大,感觉的辨别力愈强。可是,在纪律和良好秩序的名义下,人们经常使学
关键词:【日记起步、轻松有趣、有效、习惯】  摘要: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小学生益处很多,因此,在三年级阶段帮助孩子们爱上写日记,学会写日记,意义深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感受多彩生活乐于写作”、“融合语文课堂学习表达”、“丰富课外阅读促进写作”、“引领坚持日记养成习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记对于帮助小学生增强写作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且深
【摘要】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回到事物的本源,带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字成万象”主题课程群从一个个汉字出发(以“石”字为例),探究汉字的演变脉络,构筑立体动态的汉字文化,多学科协作,在项目学习中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关键词】“字成万象”全科课程综合性主题学习  我校小学部的全科教育已经探索了近六年时间,从一两个教师的探索发展到三十多人参与、涵盖全部学科的“大全科组”联动,走出了一条艰苦而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随着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推广实施,一种形式新颖多样的数学课型——数学与手工课,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本文结合一节“手拎袋(制作与)作品展示”课的四个关键点展开探究,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获得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 手工 制作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练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把数学学习看作整体“1”,那么练习无可非议应占其中的50%以上。练习可以达到消化、巩固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发展数学思维的作用,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思维 练习 举一反三  仔细审视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仅有及时巩固新知,帮助内化的部分,适时地还穿插了一部分有很大提升空间的练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而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不仅
打赢“蓝天保卫战”已成为牵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攻坚战之一。  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未来,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控制与分析将是中国环境控制的重点研究领域。  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次环保政策和标准制定变更的背后,都是一支支环保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坚。在过去20多年里,清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