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程具有竞技性、健身性、游戏性等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劳逸结合”的调节功能,深受广大小学生喜爱。但体育课主要在户外环境展开,教学组织结构较为松散,课堂管理难度较大,加上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弱、安全意识不足等,极容易出现各类突发事件,对小学生生理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文章归纳体育课上常见的突发事件类型、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突发事件;事件类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112-0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体育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在体育课上,避免突发事故、保护学生安全是基本原则。但同时《体育标准》在“课程性质”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结合现实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形式不难发现,它是小学课程系统中唯一一门以“户外运动”形式为主的课程,体育课组织过程包括了大量人员、器材,与“语数外”等静态文化课程组织形式相比,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明显更高。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系统地梳理各类突发事件的特征,提前构建规避及化解机制,为学生提供高效、安全的运动空间,以确保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内涵、原因及类型
客观上,小学生正处于爱闹爱玩的“儿童期”,由于身心发育的限制,对体育课堂管理存在天然的抵触性,加之我国小学阶段“室内课”“室外课”分配不科学,造成他们一到体育课时便容易“放飞自我”,忽视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从而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伤害,体育教师在构建应对策略时,还要将心理健康、德育建设、精神塑造等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全面育人”的价值。
第一,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内涵。本文所探讨的“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是指在偶然情况下已经发生的事件,因而对“預防措施”及相关内容不做赘述。“突发事件”考验小学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身为教育主体,必须对其“内涵”有清晰的了解,以此更好地界定应对范围。从狭义上说,小学体育突发事件的范围可限定于“体育课堂”,包括课前组织、课中教授、课后解散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突发”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毫无征兆”“具有偶然性”“超出教学计划”。简单地说,一切与体育课堂(当堂)教学任务、目标、内容不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归为“突发事件”,这就决定了其内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在应对机制上不存在标准模式。
第二,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结合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内涵解读,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也决定了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从问题解决角度出发去判断原因毫无意义,但从问题主体角度分析,能够探寻出一些规律。基于小学体育课的干预及参与形式,主要包括“思想因素”“语言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等。例如,“思想因素”,小学生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在体育运动中不按照要求做动作、带护具,可能导致突发安全事故发生。又如“语言因素”,教师、学生用语不当造成矛盾,影响当事人的情绪,进而出现课堂失序现象等。对小学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本身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加上课堂纪律的作用,应主要考虑“人为”和“环境”两类因素。
第三,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类型。结合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教师引发的突发事件”“环境引发的突发事件”三种类型。
二、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一旦小学体育课进行中出现突发事件,需要及时、妥善处理,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沉着冷静,顺势引导。对小学生而言,体育教师不仅是管理者,也是体育课堂上的“组织领袖”。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后,体育教师必须保持沉着冷静,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同时,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顺势引导,将不良后果化解到最低程度。当然,“引导”的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遵守纪律、打闹捣乱的情况,教师不要一时情绪激动而大声斥责、体罚,自身先要保持冷静,迅速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如本节课体育训练内容为“短跑”,教师可以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这位同学跑得很快,大家欢迎他代替老师,做一个起跑示范动作好不好?”这种处理方式既不会对学生情绪、人格造成伤害,也为课程继续进行提供了新方法。
第二,张弛有度,严进宽出。在体育课堂上制定严格的制度、纪律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严进宽出,不能因为学生无意中触犯了“红线”,就立即做出批评、惩罚,这样会降低体育课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心态下,更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本质上,“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立足制度、纪律的价值,讲明白“突发事件”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自觉地遵守、不再违反。
第三,随机应变,灵活调整。一般来说,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阶段式”或“主题式”的设计,这与文化课“系统性”的特征不同,在不同教学内容的衔接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足球“射门”教学中,屡次发生学生被足球“击中”的现象,教师应该立即叫停,让受伤的学生休息,严重的送到校医处就诊,后续课程全部调整(采用无人防守的练习方式),避免再发生类似现象。
三、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以下将按照“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教师引发的突发事件”“环境引发的突发事件”三种类型逐一分析应对策略。
(一)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学生”这一教学对象引发的“突发事件”,大致包括“违反课堂纪律”“生理意外伤害”“心理意外伤害”三类。
第一,违反课堂纪律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此类现象较多,整体上表现为不按照教师要求学习体育知识、做体育运动。例如,在篮球“运球”课上,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该项运动,将篮球当作足球踢,或者用自己的篮球去砸其他学生的篮球,容易造成意外伤害,也影响了热爱篮球的学生心情。对此,教师应沉着冷静、保持理性,不要一开始就严厉批评,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去开导,如“你脚法这么好,国足有希望了!不过你不好好练篮球,姚明可能要伤心了!”。小学生喜欢被鼓励,以此类激励性语言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体育课堂,远比打击性的语言更有效果。 第二,生理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体育课上生理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包括学生身体不适应性和“器械伤害”两种,前者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素质较弱、动作不规范等造成的,后者主要是器械运用不当、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情况,如果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教师可让其先行休息、观察其他同学运动;如果出现流血、淤青、肿胀等现象,要立即送医,与此同时,安慰其他学生或让其他学生停止体育训练。
第三,心理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小学生情感比较敏感,但大多“童言无忌”,在体育比赛、训练中容易出现“起哄”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发生错误、比赛落后、动作滑稽等,其他学生往往会争先恐后地“嘲讽”,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很高且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为了避免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如出现打架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制止,并结合德育的相关要素进行引导,如提倡“团结互助”“集体精神”等。
(二)教师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从小学生视角来看,其具有最高的“话语权”,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反应强烈的“突发事件”。反之,一旦出现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对此,教师要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迅速化解影响课程继续的不良因素。例如,在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做错动作、下错指令,学生发现之后往往会“一片哗然”。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急于否认,为自己“找台阶”、挽回面子,而要虚心地接受,同时迅速找出补救措施。例如,对学生说“刚才老师做的是错误示范,大家不要学”或者“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看来同学们比老师强!”。
(三)环境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因“环境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考验着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控制能力,由于此类因素大多不可能通过人的力量去改变,因此整体上要运用“因势利导”的思维,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甚至转变成良性影响。
第一,多班体育课共同开展时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客观上,小学体育资源十分有限,操场多为共用,如果两个及以上班级同时上体育课,在开放性环境下就容易造成彼此干扰。结合实例说明,笔者在进行一节“广播体操”的教学课时,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邻班学生在篮球场区域练习投篮,本班很多学生都被篮球吸引,往往一个体操动作教了好几遍还学不会。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组织学生整体“迁移”,其间并没有对“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指责,只是简单地说“看来篮球比老师还有吸引力呀,学会广播体操之后,老师再教你们打篮球!”—如前文所述,小学生情感敏锐,开小差的学生自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当中。
第二,场地及器材造成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体育教学离不开场地、器材,但作为“教具”,很难确保学生的安全性及使用的正确性。例如,“羽毛球”看似较为安全,但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由于腕部力量不足,很容易将拍子“丢出去”,造成人员误傷。又如,跑步、跳远、跳马等活动,对场地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事先排查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要迅速抚慰学生的情绪。
第三,天气变化造成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鉴于体育课多在户外进行的事实,对天气是否适应也要考虑在内,但仍存在体育课正在进行中天气突然变化的情况,如刮风、下雨、高温等。这种情况下要做科学评估,结合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决定是否进行下去;如果终止,体育教师要寻求弥补措施,如临时更换新的训练项目或全班休息。
参考文献:
[1]景仁圩.小学体育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处理[J].基础教育研究,2018(8):61-62.
[2]肖 伟.浅析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处理艺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1):150-151.
关键词:小学体育;突发事件;事件类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112-0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体育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在体育课上,避免突发事故、保护学生安全是基本原则。但同时《体育标准》在“课程性质”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结合现实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形式不难发现,它是小学课程系统中唯一一门以“户外运动”形式为主的课程,体育课组织过程包括了大量人员、器材,与“语数外”等静态文化课程组织形式相比,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明显更高。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系统地梳理各类突发事件的特征,提前构建规避及化解机制,为学生提供高效、安全的运动空间,以确保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内涵、原因及类型
客观上,小学生正处于爱闹爱玩的“儿童期”,由于身心发育的限制,对体育课堂管理存在天然的抵触性,加之我国小学阶段“室内课”“室外课”分配不科学,造成他们一到体育课时便容易“放飞自我”,忽视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从而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伤害,体育教师在构建应对策略时,还要将心理健康、德育建设、精神塑造等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全面育人”的价值。
第一,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内涵。本文所探讨的“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是指在偶然情况下已经发生的事件,因而对“預防措施”及相关内容不做赘述。“突发事件”考验小学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身为教育主体,必须对其“内涵”有清晰的了解,以此更好地界定应对范围。从狭义上说,小学体育突发事件的范围可限定于“体育课堂”,包括课前组织、课中教授、课后解散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突发”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毫无征兆”“具有偶然性”“超出教学计划”。简单地说,一切与体育课堂(当堂)教学任务、目标、内容不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归为“突发事件”,这就决定了其内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在应对机制上不存在标准模式。
第二,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结合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内涵解读,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也决定了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从问题解决角度出发去判断原因毫无意义,但从问题主体角度分析,能够探寻出一些规律。基于小学体育课的干预及参与形式,主要包括“思想因素”“语言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等。例如,“思想因素”,小学生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在体育运动中不按照要求做动作、带护具,可能导致突发安全事故发生。又如“语言因素”,教师、学生用语不当造成矛盾,影响当事人的情绪,进而出现课堂失序现象等。对小学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本身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加上课堂纪律的作用,应主要考虑“人为”和“环境”两类因素。
第三,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类型。结合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教师引发的突发事件”“环境引发的突发事件”三种类型。
二、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一旦小学体育课进行中出现突发事件,需要及时、妥善处理,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沉着冷静,顺势引导。对小学生而言,体育教师不仅是管理者,也是体育课堂上的“组织领袖”。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后,体育教师必须保持沉着冷静,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同时,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顺势引导,将不良后果化解到最低程度。当然,“引导”的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遵守纪律、打闹捣乱的情况,教师不要一时情绪激动而大声斥责、体罚,自身先要保持冷静,迅速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如本节课体育训练内容为“短跑”,教师可以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这位同学跑得很快,大家欢迎他代替老师,做一个起跑示范动作好不好?”这种处理方式既不会对学生情绪、人格造成伤害,也为课程继续进行提供了新方法。
第二,张弛有度,严进宽出。在体育课堂上制定严格的制度、纪律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严进宽出,不能因为学生无意中触犯了“红线”,就立即做出批评、惩罚,这样会降低体育课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心态下,更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本质上,“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立足制度、纪律的价值,讲明白“突发事件”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自觉地遵守、不再违反。
第三,随机应变,灵活调整。一般来说,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阶段式”或“主题式”的设计,这与文化课“系统性”的特征不同,在不同教学内容的衔接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足球“射门”教学中,屡次发生学生被足球“击中”的现象,教师应该立即叫停,让受伤的学生休息,严重的送到校医处就诊,后续课程全部调整(采用无人防守的练习方式),避免再发生类似现象。
三、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以下将按照“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教师引发的突发事件”“环境引发的突发事件”三种类型逐一分析应对策略。
(一)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学生”这一教学对象引发的“突发事件”,大致包括“违反课堂纪律”“生理意外伤害”“心理意外伤害”三类。
第一,违反课堂纪律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此类现象较多,整体上表现为不按照教师要求学习体育知识、做体育运动。例如,在篮球“运球”课上,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该项运动,将篮球当作足球踢,或者用自己的篮球去砸其他学生的篮球,容易造成意外伤害,也影响了热爱篮球的学生心情。对此,教师应沉着冷静、保持理性,不要一开始就严厉批评,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去开导,如“你脚法这么好,国足有希望了!不过你不好好练篮球,姚明可能要伤心了!”。小学生喜欢被鼓励,以此类激励性语言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体育课堂,远比打击性的语言更有效果。 第二,生理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体育课上生理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包括学生身体不适应性和“器械伤害”两种,前者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素质较弱、动作不规范等造成的,后者主要是器械运用不当、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情况,如果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教师可让其先行休息、观察其他同学运动;如果出现流血、淤青、肿胀等现象,要立即送医,与此同时,安慰其他学生或让其他学生停止体育训练。
第三,心理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小学生情感比较敏感,但大多“童言无忌”,在体育比赛、训练中容易出现“起哄”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发生错误、比赛落后、动作滑稽等,其他学生往往会争先恐后地“嘲讽”,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很高且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为了避免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如出现打架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制止,并结合德育的相关要素进行引导,如提倡“团结互助”“集体精神”等。
(二)教师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从小学生视角来看,其具有最高的“话语权”,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反应强烈的“突发事件”。反之,一旦出现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对此,教师要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迅速化解影响课程继续的不良因素。例如,在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做错动作、下错指令,学生发现之后往往会“一片哗然”。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急于否认,为自己“找台阶”、挽回面子,而要虚心地接受,同时迅速找出补救措施。例如,对学生说“刚才老师做的是错误示范,大家不要学”或者“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看来同学们比老师强!”。
(三)环境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因“环境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考验着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控制能力,由于此类因素大多不可能通过人的力量去改变,因此整体上要运用“因势利导”的思维,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甚至转变成良性影响。
第一,多班体育课共同开展时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客观上,小学体育资源十分有限,操场多为共用,如果两个及以上班级同时上体育课,在开放性环境下就容易造成彼此干扰。结合实例说明,笔者在进行一节“广播体操”的教学课时,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邻班学生在篮球场区域练习投篮,本班很多学生都被篮球吸引,往往一个体操动作教了好几遍还学不会。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组织学生整体“迁移”,其间并没有对“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指责,只是简单地说“看来篮球比老师还有吸引力呀,学会广播体操之后,老师再教你们打篮球!”—如前文所述,小学生情感敏锐,开小差的学生自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当中。
第二,场地及器材造成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体育教学离不开场地、器材,但作为“教具”,很难确保学生的安全性及使用的正确性。例如,“羽毛球”看似较为安全,但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由于腕部力量不足,很容易将拍子“丢出去”,造成人员误傷。又如,跑步、跳远、跳马等活动,对场地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事先排查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要迅速抚慰学生的情绪。
第三,天气变化造成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鉴于体育课多在户外进行的事实,对天气是否适应也要考虑在内,但仍存在体育课正在进行中天气突然变化的情况,如刮风、下雨、高温等。这种情况下要做科学评估,结合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决定是否进行下去;如果终止,体育教师要寻求弥补措施,如临时更换新的训练项目或全班休息。
参考文献:
[1]景仁圩.小学体育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处理[J].基础教育研究,2018(8):61-62.
[2]肖 伟.浅析小学体育课突发事件处理艺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