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案例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考】
  新《课标》中对初中阶段的散文教学有明确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程教学阅读建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结合这些理论,我想借《绿》这篇文章落实我的散文教学的两大目标:一、挖掘、启发、开发学生情感、陶冶情操。二、培养阅读的敏锐度,提高鉴赏水平与能力。
  【教材分析】
  《绿》这篇散文出现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比较探究”的第一课。同样是写景、写水的文章。在这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了《小石潭记》《黄果树瀑布》,而《绿》这篇文章不仅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历来散文作品中被推崇的一篇。我想借助本文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写景传情的,有何特色,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对我们有何启发。从而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独特魅力。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第一,抓文章最主要的特色,重点赏析。第二,重视学生的第一感觉,将课文内容与他们的感受、实践联系起来。第三,抓整体感知,不繁琐分析;抓中心问题,不生枝蔓。
  【教学设想】
  由“绿”字的联想引出对绿色的喜爱和描写,建立学生与文章的关联,引起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兴趣。接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并激发他们主动感知文章的兴趣。围绕中心问题:梅雨潭美吗?你最喜欢梅雨潭的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吗,有无缺陷?来探究、研读文章的独特之处。这样,整篇文章就由点到面;由中心问题延伸到了写景、状物、抒情各个环节;由初步感知,到细品,再到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过程与方法:对精彩语段进行赏析和对整篇文章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
  抓住最能体现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文章特色和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和分析散文。依据: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的需要。
  【教学难点】
  对文章有自己的认识、见解。依据:学生个体感情心理的需要。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讨论交流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联想法:将课文内容与自己联系起来。
  【学法指导】
  从三个方面有机渗透学法指导:
  1.课堂组织过程中的引导和点拨。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
  3.在练习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看到“绿”这简单的一个字,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
  2.试着给“绿”这个字组词,看看能有多少。
  3.口语表达练习:用自己的话(三四句)描绘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绿色,尽量形象可感。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看看梅雨潭的“绿”又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标出长句停顿,看看文章写了什么。
  (1)由梅雨瀑、梅雨亭引出梅雨潭。
  (2)细写梅雨潭的绿。
  2.全班齐读第一段,定基调(语速、语调、感情),教师指导。
  3.繼续齐读,重点语段停下来,教师指导读出情味。学生在朗读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4.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语段,展示表情朗读。(提出问题,主要赞扬读得到位的地方)
  5.听教师范读重点段落,学生模仿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亲身体验
  如果你是作者,请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到达梅雨潭的?梅雨潭的位置在哪里?四周环境如何?如果你身在其中,你感觉如何?
  学生在联想想象中体会梅雨潭的美。
  2.点拨归纳写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分析判断。
  正衬:作者以梅雨瀑及四周环境的美妙幽静,衬托梅雨潭的美。
  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诗化的语言,情景交融。
  四、作业
  1.就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三百字。可选一点,也可从多方面入手。
  2.课外再读两篇名家写景的散文,感受所读文章与本文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积累欣赏
  划出古诗中写颜色写得好的古诗句,一起念一念,背一背,并积累下来。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些诗句用到了对比、衬托、比喻、拟人等手法,有利于学生领会语言的妙处。
  二、比较探究
  1.提出中心问题
  许多写景的文章都会用到相同的手法,这篇名作也不例外。这篇文章为何能成为众多散文中的佼佼者而被推崇备至?它有何独特魅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何创造呢?
  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美。
  2.精彩语段赏析
  选择第三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挑选勾画,简单旁批。
  当堂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品评给予简要点拨。学生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赏析水平。
  3.仿写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我若能……我将……她必能……
  学生练习仿句并交流。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4.归纳总结
  (1)学生总结作者写绿如此传神的原因。
  (2)教师总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来看。
  写景的特色:新颖贴切的博喻、多方的对比、奇妙的想象。抒情的特色:对梅雨潭的绿有自己独特而强烈的感受;感情极为浓烈,层层加深。
  作者要表达对梅雨潭的爱是描绘不足即歌咏之,歌咏不足即抱之吻之,抱之吻之不足即占有之,占有不足即分赠之。喜爱到此种程度仍觉不足,还要给她起个昵称。暗自以己为这绿的“知音”。你是否也体会到梅雨潭那醉人的绿了呢?是否早已神游于那诱人之地了呢?
  三、小辩论
  刚才我们说的都是文章的高妙之处,那这篇文章有无缺憾呢?认为有缺憾的和无缺憾的同学各自阐发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文章最大的缺憾也许是,它没有像传承千载的文章那样在记游的同时表达对天地人、对自然更深层的观照和感悟。对这一点,许多人还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保留。
  四、作业
  背默文章的第三段及当堂积累的古诗句。
  【案例特色】
  第一课时创设情景和亲身体验环节。
  第二课时提出中心问题,一步步解决中心问题。
  【板书设计】
  走到山边【梅雨瀑】【梅雨亭】
  (远眺) (坐观)
  站在水边【梅雨潭】(详写)
  (眼前)
  中心问题:文章写景有何独特魅力?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缘于“困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踐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主情感,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
古诗词作为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是非常高的,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在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诗词的数量达到10首以上,数量多,且种类不一。但是,由于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鉴赏能力不足,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了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低下,难以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因此,教师
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是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前奏,是作文练习的基础。现在的学生一谈到作文都是唉声叹气,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在我看来,一、二年级利用写话给孩子们打下写作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还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019年,我省中考就要求学生完成61篇古诗文的背诵。近两年,我省中考的语文试卷,不仅增加了古诗词的鉴赏题,古文阅读也有了新的考试形式。因此, 教学唯有落
王荣生老师认为,很多教师习惯从教法考虑教学,但较少考虑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合宜,因此最后的教学效果往往受困于教学内容。随着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笔者渐渐意识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高中戏剧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抓住戏剧文体特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从而彰显戏剧教学存在的价值。笔者以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戏剧单元三篇教材为实践依据,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为方向,尝试确定戏剧教
摘 要:在作文课上建构语境,设置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有效地落实写作目标的达成和思维的提升。语境的建构要普适化,让全体同学都愿意积极参与;语境的建构要生活化,让表达基于生活的真实需要;语境的建构要有情怀,了解学生心理,给学生温暖和关怀。围绕语境设置活动时也应该体现思维的梯度,逐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注意训练点的多角度,让学生在更丰富的体验中参与写作。  关键词:写作 建构语境
摘 要:新《课标》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对于“真语文学习情境”仍处在摸索阶段。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真学习情境”的特质,并对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点评法在当下语文学习中的运用展开探索,以此来创新语文评点活动。  关键词:“真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 评点阅读活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50  一、什么是“真学习情境”下的评点阅读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改的先进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给处于僵局中的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转机。然而在这场教改的洪流中,很多学生在众多先进方法的指引下被搞得晕头转向、一脸茫然,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很多老师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是肤浅的、盲从的,是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的,有人反而因此丢掉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老师的盲从必将导致学生的忙乱、迷糊。身为苏北农村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探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笔者比较了两作对八股科举看法的异同,审视八股科举的毒氛及文人的逐步觉醒。大而言之,蒲松龄是以“个中人”的心态,控诉着科举的不公,热腔骂世,冀
摘 要: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一个班级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学风甚至校貌。  关键词:班级 班集体 班主任 生命活力 宽严并济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84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一个班级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学风甚至校貌。通过五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现和大家分享交流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