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指在课文教学中偏重于文章局部的理解、突破,而忽视文章整体的感悟和把握。其结果,学生只能获得一些微观上的零碎知识,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领略文章整体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文学性。久而久之,学生既未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学忽视课文整体性的教法,是导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具体分析误区,以及走出误区的措施。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淡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加强语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意、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及其写作技法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却认为读书耽误时间,或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如讲解来得快,于是一上讲台便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于“重点”、“精彩”之处,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却云里雾里,没有整体感知又何来局部之佳妙?
(二)题海战术
对付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题目化,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把答案要点规范化,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
(三)化整为零
文章是有机的整体,部分因整体而存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却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去分析,或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其结果只是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杂碎”,说不上提高素养,更谈不上阅读欣赏。因为文章的美丽之躯已被乱刀致残。
上述几种教法,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真实写照。学生纵然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目,却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不甚了解,这何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们要充分地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用“篇”的形式,听说读写的对象则常常是“篇”,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句、段甚或题目啊!
二、走出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措施
鉴于上述三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要使学生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体现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阅读
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通过配乐范读使学生为文中深挚的父子情所感染,然后要求学生在深沉的基调上有感情地反复自由朗读。读时根据内容、感情的变化处理好语速、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以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意和体味父子深情。学生读后了解到文章四次写“背影”,明白了文章的内容、线索、构思、描写重点和思想感情,从而从宏观上把握了课文。在引导学生突破局部重点时,又指名学生个别朗读第六自然段“望父买橘”部分,要求重读表现父亲步态、动作的词语,以真切体会父爱之深挚。如此,加上教师的点拨,文章的构思、主旨以及新颖的表现角度和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等内容特点,学生便了然于心,从而深入领略了课文整体的艺术美。最后要求学生齐读,并背诵第六自然段,以加深感受。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以情的激荡,学生毫无厌读情绪。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教材所选的美文,大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若能充分运用阅读手段,便可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深入体味。
(二)重视破题的引导性
我在课前很重视破题。如《背影》,我就标题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正文的阅读理解:①谁的“背影”?②谁看到的“背影”?③何种情形下出现的“背影”?④什么样的“背影”?⑤文中几次写“背影”,哪些实写,哪些虚写,重点描写哪次“背影”?⑥为什么偏写“背影”?⑦“背影”蕴藏着什么?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明白了上述问题,从而从整体上领悟了作品的主旨之深、构思之妙、剪裁之巧、角度之新和艺术之美;然后又回扣到题目上,引导学生尝试着换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原题最为精当、洽切。课前破题,学生高屋建瓴;课后扣题,学生回归整体:确为突出文章整体性的有效途经。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可窥视其中的秘密。许多教师撇开题目,一上来就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正文,这样学生不得要领,难把全局。
(三)理清思路的条理性
拿《背影》来说吧,题为“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背影”是文章的线索;但文章首段点题领起后,二、三自然段却宕开笔墨,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父子奔丧,家境窘迫,这似乎离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后,方知它实为下文“背影”之铺垫,突显在潦倒的家境和沮丧的心境下父爱的难能可贵,它与全文表现的亲子之爱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由此便知作者构思之巧妙,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利于深入探究局部。
最后,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文学性。欣赏作品的文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当然,初中阶段的“欣赏”和高中、大学的欣赏要求是不同的。《大纲》明确规定“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来教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力避学生“只见树森,不见森林”,阅读教学庆从文章整体着眼,进而鸟瞰局部,然后再回归整体,从而突出课文教学的整体性,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淡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加强语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意、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及其写作技法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却认为读书耽误时间,或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如讲解来得快,于是一上讲台便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于“重点”、“精彩”之处,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却云里雾里,没有整体感知又何来局部之佳妙?
(二)题海战术
对付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题目化,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把答案要点规范化,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
(三)化整为零
文章是有机的整体,部分因整体而存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却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去分析,或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其结果只是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杂碎”,说不上提高素养,更谈不上阅读欣赏。因为文章的美丽之躯已被乱刀致残。
上述几种教法,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真实写照。学生纵然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目,却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不甚了解,这何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们要充分地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用“篇”的形式,听说读写的对象则常常是“篇”,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句、段甚或题目啊!
二、走出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措施
鉴于上述三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要使学生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体现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阅读
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通过配乐范读使学生为文中深挚的父子情所感染,然后要求学生在深沉的基调上有感情地反复自由朗读。读时根据内容、感情的变化处理好语速、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以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意和体味父子深情。学生读后了解到文章四次写“背影”,明白了文章的内容、线索、构思、描写重点和思想感情,从而从宏观上把握了课文。在引导学生突破局部重点时,又指名学生个别朗读第六自然段“望父买橘”部分,要求重读表现父亲步态、动作的词语,以真切体会父爱之深挚。如此,加上教师的点拨,文章的构思、主旨以及新颖的表现角度和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等内容特点,学生便了然于心,从而深入领略了课文整体的艺术美。最后要求学生齐读,并背诵第六自然段,以加深感受。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以情的激荡,学生毫无厌读情绪。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教材所选的美文,大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若能充分运用阅读手段,便可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深入体味。
(二)重视破题的引导性
我在课前很重视破题。如《背影》,我就标题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正文的阅读理解:①谁的“背影”?②谁看到的“背影”?③何种情形下出现的“背影”?④什么样的“背影”?⑤文中几次写“背影”,哪些实写,哪些虚写,重点描写哪次“背影”?⑥为什么偏写“背影”?⑦“背影”蕴藏着什么?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明白了上述问题,从而从整体上领悟了作品的主旨之深、构思之妙、剪裁之巧、角度之新和艺术之美;然后又回扣到题目上,引导学生尝试着换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原题最为精当、洽切。课前破题,学生高屋建瓴;课后扣题,学生回归整体:确为突出文章整体性的有效途经。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可窥视其中的秘密。许多教师撇开题目,一上来就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正文,这样学生不得要领,难把全局。
(三)理清思路的条理性
拿《背影》来说吧,题为“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背影”是文章的线索;但文章首段点题领起后,二、三自然段却宕开笔墨,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父子奔丧,家境窘迫,这似乎离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后,方知它实为下文“背影”之铺垫,突显在潦倒的家境和沮丧的心境下父爱的难能可贵,它与全文表现的亲子之爱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由此便知作者构思之巧妙,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利于深入探究局部。
最后,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文学性。欣赏作品的文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当然,初中阶段的“欣赏”和高中、大学的欣赏要求是不同的。《大纲》明确规定“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来教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力避学生“只见树森,不见森林”,阅读教学庆从文章整体着眼,进而鸟瞰局部,然后再回归整体,从而突出课文教学的整体性,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