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考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目标之一。学会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思考当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主旋律,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帮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主要从创设情境,提供载体,巧妙设疑,操作探究,学以致用五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考发展
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维活动是最重要、最有潜力、成本最低的活动,是数学课堂活动之魂。《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灵动地”思维,学生的“数学之思”在课堂上流淌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趣蕴思
学数学的关键就是解数学问题。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中,要多发现,对学生多鼓励,多启发,多赞赏。同时,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思考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的事物中展开思考。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青青草原上,美羊羊做了一个大月饼,邀请了它的三位好朋友来家喜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来品尝,懒羊羊一看,口水都流出来了,喜羊羊见状就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 吧。”懒羊羊听后马上说:“我早饭都没吃呢,我要吃 还会饱。”聪明的喜羊羊听后,立即切了 给懒羊羊。正当大家高兴地吃月饼时,贪吃的懒羊羊却在一旁直拍脑袋,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是 大还是 大?对此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交流、讨论、争辩学生试着说出自已的答案。在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经历了从疑惑到释疑的“数学化”过程。
二、提供载体,引源导思
好的思考材料是培养思考力的良好载体,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唤起对思考的渴望,有助于启发解题思路,引领解题方向,有助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统计图”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学会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体验收集、描述和分析的问题,体验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推断,体会统计对策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人日常生活、报刊和网络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数据信息。如调查近视情况,可以让学生收集近视人群的年龄情况、职业特点、习惯等,制作成统计图,并深入思考:从近视眼发病率情况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近视情况与年龄、职业、习惯有怎样的关系?变化的趋势怎样?可以做出什么推断?可以怎样防范?在提供思考材料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维背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特殊到一般,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展开有效的、有意义的思考。
三、巧妙设疑,由疑诱思
朱熹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适时激疑,以使学生由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中,为了抓住“确定位置先确定一个标准”这个重点,教师这样设计: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参加运动会了,瞧,他们可精神了,排起队伍多整齐呀,并向学生设疑:小羊排在第几排第几个?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生1:小羊排在第2排第3个。生2:小羊排在第2排第2个。生3:小羊排在第4排第2个……学生争先恐发地发言,教师趁热打铁了,又抛出一问:你们说的都是小羊,为什么说法却不一样呢?顿时像开了锅似的,学生讨论论开了,他们竞相发言,生1:他们有的横的看,有的竖着看。生2:有的从左往右看,有的从右往左看。生3迸了一句: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教师顺势总结:观察物体之前,要先确定一个标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巧妙的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思考,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四、操作探究,以动促思
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化静为动,以动促思”。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增强数学本身的吸引力,使学生对需要想办法解决有挑战、有趣味的问题时,他们的学习便变得积极、主动、有效起来。如: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出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9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教师抓住了“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认为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认为长方形面积大;也有的认为它们的面积一样大。这样的问题设计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师追问:如何能准确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请动手试试吧!教师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比如小纸条、临摹纸、透明方格纸等,诱导学生用剪拼法,数格子,摆小正方形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体会到了数格子的方法最为简便,快捷。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正确的“面积”的表象,这样让学生准确而清晰地建立面积的空间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之思”的魅力,改变学生的学生“思”之方式、方法、视角,开启学生的数学运“思”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新教师》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考发展
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维活动是最重要、最有潜力、成本最低的活动,是数学课堂活动之魂。《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灵动地”思维,学生的“数学之思”在课堂上流淌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趣蕴思
学数学的关键就是解数学问题。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中,要多发现,对学生多鼓励,多启发,多赞赏。同时,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思考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的事物中展开思考。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青青草原上,美羊羊做了一个大月饼,邀请了它的三位好朋友来家喜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来品尝,懒羊羊一看,口水都流出来了,喜羊羊见状就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 吧。”懒羊羊听后马上说:“我早饭都没吃呢,我要吃 还会饱。”聪明的喜羊羊听后,立即切了 给懒羊羊。正当大家高兴地吃月饼时,贪吃的懒羊羊却在一旁直拍脑袋,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是 大还是 大?对此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交流、讨论、争辩学生试着说出自已的答案。在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经历了从疑惑到释疑的“数学化”过程。
二、提供载体,引源导思
好的思考材料是培养思考力的良好载体,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唤起对思考的渴望,有助于启发解题思路,引领解题方向,有助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统计图”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学会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体验收集、描述和分析的问题,体验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推断,体会统计对策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人日常生活、报刊和网络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数据信息。如调查近视情况,可以让学生收集近视人群的年龄情况、职业特点、习惯等,制作成统计图,并深入思考:从近视眼发病率情况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近视情况与年龄、职业、习惯有怎样的关系?变化的趋势怎样?可以做出什么推断?可以怎样防范?在提供思考材料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维背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特殊到一般,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展开有效的、有意义的思考。
三、巧妙设疑,由疑诱思
朱熹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适时激疑,以使学生由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中,为了抓住“确定位置先确定一个标准”这个重点,教师这样设计: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参加运动会了,瞧,他们可精神了,排起队伍多整齐呀,并向学生设疑:小羊排在第几排第几个?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生1:小羊排在第2排第3个。生2:小羊排在第2排第2个。生3:小羊排在第4排第2个……学生争先恐发地发言,教师趁热打铁了,又抛出一问:你们说的都是小羊,为什么说法却不一样呢?顿时像开了锅似的,学生讨论论开了,他们竞相发言,生1:他们有的横的看,有的竖着看。生2:有的从左往右看,有的从右往左看。生3迸了一句: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教师顺势总结:观察物体之前,要先确定一个标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巧妙的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思考,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四、操作探究,以动促思
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化静为动,以动促思”。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增强数学本身的吸引力,使学生对需要想办法解决有挑战、有趣味的问题时,他们的学习便变得积极、主动、有效起来。如: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出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9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教师抓住了“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认为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认为长方形面积大;也有的认为它们的面积一样大。这样的问题设计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师追问:如何能准确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请动手试试吧!教师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比如小纸条、临摹纸、透明方格纸等,诱导学生用剪拼法,数格子,摆小正方形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体会到了数格子的方法最为简便,快捷。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正确的“面积”的表象,这样让学生准确而清晰地建立面积的空间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之思”的魅力,改变学生的学生“思”之方式、方法、视角,开启学生的数学运“思”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新教师》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