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对于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让他们陡然之间学习、熟悉如此抽象的数学学科颇有些强人所难。在授课过程中让数学回归具体、回归生活,自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功能,强化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用数学搭建一条从象牙塔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学生热爱热爱数学才会学习数学。
【關键词】数学 抽象 趣味性 学习兴趣
现代数学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发展到现代已经去掉感性具体,只利用概念、图形、符号、关系表述问题的符号阶段,数学是抽象的。数学的抽象主要是指思维运动的抽象,从三个苹果的感觉摆脱苹果而变为整数 3的过程就是抽象的一个最为简单的实例。这种抽象不仅可以在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之间搭建思维的桥梁,也可以在此理性具体和彼理性具体之间搭建思维的桥梁,前者必须依赖于感性具体,而后者则不必依赖于感性具体。
对于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让他们陡然之间学习、熟悉如此抽象的数学学科颇有些强人所难,而且中国古代的实用数学思想本就和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不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让数学回归具体、回归生活,自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搭建一条从象牙塔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学生热爱热爱数学才会学习数学。
当然数学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功能,强化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强化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数学
传统数学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老师大容量地、成系统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虽有好的初衷,但却没有好的效果,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都倍感倦怠,丝毫没有创新和乐趣,严重阻碍了学生向生动活泼、乐观自由的发展。
要克服这些弊端,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设计数学教学过程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趣味性练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和长足进步。
兴趣是参与的源泉,参与是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例如,在必修II第二章统计的第一课时里,介绍学习简单随机抽样时,就可以通过简单宜行的抽签法实践,具体真实地演示其过程、步骤。选择一个不是很敏感的问题,例如抽取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调查本班学生中喜欢看动画片的情况:首先,编号。可以直接利用班级学生的学号。其次,制签。利用手边的方便筷子将全班同学的学号一一写上。最后,抽签。将制好的“签”放入签筒,充分摇匀,随机抽取10个,记录下编号。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动手操作、亲自体会。当然最好把整个调查进行到底,询问被抽到的10名同学,统计他们对动画片的喜爱程度,进而估计整个班级喜欢动画片的人数。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人员的工作过程。这样做完试验,学生也就把抽签法的步骤弄清楚了;再提出问题,若要在全校学生范围内进行抽签,可行么?从而引出抽签法的优缺点,而且更多情况下,学生自己会提出这一问题,并得到抽签法的缺点。这节课就把学生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抽签法。
二、兴趣是学习数学的第一动力
(l)兴趣引发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后的人教B版教材正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甚至学生自学也能看懂,教学中很多有趣的地方或值得研究的地方都以“探索与研究”或“思考与讨论”等形式提出。书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这也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兴趣引起好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推动探索、促使进步。高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信息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探索,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知识、发展思维。
(3)兴趣引发耐力
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学习模式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渐渐形成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形成逻辑思维方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过程,而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之初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在讨厌的情绪中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兴趣就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习惯又是持久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必修II第三章概率部分时,最先接触的是概率的统计定义――通过大量试验用事件A发生的频率来逼近概率,学生马上就会有疑问:每个事件的概率都这么求救太麻烦了。所以接下来学习概率的古典定义,利用古典概型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就省时省力、简单科学多了。研究了古典概型的类型后学生很可能又有了新的疑问:古典概型中的两个条件――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局限性太大了,尤其是有限性,生活中很多事件是无限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几何概型的学习。整个概率部分的学习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紧凑而又条理分明,学习起来水到渠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热爱数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大力倡导和全力推广的。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作为老师应当勇于探索改革,积极探求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新路。
【關键词】数学 抽象 趣味性 学习兴趣
现代数学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发展到现代已经去掉感性具体,只利用概念、图形、符号、关系表述问题的符号阶段,数学是抽象的。数学的抽象主要是指思维运动的抽象,从三个苹果的感觉摆脱苹果而变为整数 3的过程就是抽象的一个最为简单的实例。这种抽象不仅可以在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之间搭建思维的桥梁,也可以在此理性具体和彼理性具体之间搭建思维的桥梁,前者必须依赖于感性具体,而后者则不必依赖于感性具体。
对于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让他们陡然之间学习、熟悉如此抽象的数学学科颇有些强人所难,而且中国古代的实用数学思想本就和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不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让数学回归具体、回归生活,自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搭建一条从象牙塔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学生热爱热爱数学才会学习数学。
当然数学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功能,强化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强化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数学
传统数学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老师大容量地、成系统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虽有好的初衷,但却没有好的效果,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都倍感倦怠,丝毫没有创新和乐趣,严重阻碍了学生向生动活泼、乐观自由的发展。
要克服这些弊端,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设计数学教学过程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趣味性练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和长足进步。
兴趣是参与的源泉,参与是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例如,在必修II第二章统计的第一课时里,介绍学习简单随机抽样时,就可以通过简单宜行的抽签法实践,具体真实地演示其过程、步骤。选择一个不是很敏感的问题,例如抽取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调查本班学生中喜欢看动画片的情况:首先,编号。可以直接利用班级学生的学号。其次,制签。利用手边的方便筷子将全班同学的学号一一写上。最后,抽签。将制好的“签”放入签筒,充分摇匀,随机抽取10个,记录下编号。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动手操作、亲自体会。当然最好把整个调查进行到底,询问被抽到的10名同学,统计他们对动画片的喜爱程度,进而估计整个班级喜欢动画片的人数。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人员的工作过程。这样做完试验,学生也就把抽签法的步骤弄清楚了;再提出问题,若要在全校学生范围内进行抽签,可行么?从而引出抽签法的优缺点,而且更多情况下,学生自己会提出这一问题,并得到抽签法的缺点。这节课就把学生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抽签法。
二、兴趣是学习数学的第一动力
(l)兴趣引发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后的人教B版教材正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甚至学生自学也能看懂,教学中很多有趣的地方或值得研究的地方都以“探索与研究”或“思考与讨论”等形式提出。书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这也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兴趣引起好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推动探索、促使进步。高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信息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探索,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知识、发展思维。
(3)兴趣引发耐力
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学习模式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渐渐形成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形成逻辑思维方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过程,而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之初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在讨厌的情绪中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兴趣就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习惯又是持久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必修II第三章概率部分时,最先接触的是概率的统计定义――通过大量试验用事件A发生的频率来逼近概率,学生马上就会有疑问:每个事件的概率都这么求救太麻烦了。所以接下来学习概率的古典定义,利用古典概型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就省时省力、简单科学多了。研究了古典概型的类型后学生很可能又有了新的疑问:古典概型中的两个条件――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局限性太大了,尤其是有限性,生活中很多事件是无限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几何概型的学习。整个概率部分的学习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紧凑而又条理分明,学习起来水到渠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热爱数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大力倡导和全力推广的。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作为老师应当勇于探索改革,积极探求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