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的转型。具体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追求现实功利转向关注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转向注重基于需求导向的培养;在教育管理方式上,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要实现教育转型发展,关键是要完善教师督导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教育境界和综合素养的专业提升。
致力于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推动政府依法履职的教师督导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在实施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期间,一直把推动区县政府依法履职的教师发展督导,作为“硬件要硬,软件更硬”的重要任务。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市政府与教育部签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作备忘录精神,2011年本市出台了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综合督政规定。在政府依法履职上,把经费保障、资源配置和师资建设作为区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和区县财政、人保等部门为责任主体。为体现“第一责任人和责任主体”的定位,在实施督政期间,正确把握“三个涉及和交涉”的到位。即涉及教育经费和投入,与财政局交涉;涉及教育条件保障,与发改委和规土局等部门交涉;涉及教师编制配备、教师待遇提高等,与人保局和财政局交涉。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区县政府教育优先发展“责任主体”的意识和能力。
从2011年到2013年4月底,本市完成了对17个区县政府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政。上海在强化教师发展的督政成效上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确保对郊区教师招聘、引进、培训和晋升优先的落实
为缓解本市郊区人口导入带来的压力,近3年来,郊区公建配套扩建学校近300多所,市和区县人事部门,从编制配备上满足了教师招聘和引进的需求;在规范见习教师培训上,近年来本市开发了25个学科的304门文本课程和229门网络课程,共培训了郊区5万多名教师,基本实现了郊区新师资培训的全覆盖;在全市申报中学高级职务教师,有一条规定,凡是郊区与市区教师同等条件的,优先向郊区教师倾斜。这项政策,大大激发和调动了郊区教师终身从教的积极性。
2.确保市区优质师资的柔性流动向农村学校倾斜
市教委规定,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鼓励特级教师、双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和优秀教师从中心城区学校向郊区学校、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并且规定了示范性、实验性学校的中学高级职务比例超过限额后,申报中学高级职务的青年骨干教师,有到农村学校任教经历者优先予以晋升。近年来,全市已有15%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参与了柔性流动,为带动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确保城乡学校教师“先一步、高一层”的学历达标
本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督政指标规定,市区和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50%和90%以上。目前,各区县政府每年保持50-100名不等的青年优秀教师在国外攻读学位或专业进修,这为上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后备优秀校长和教师奠定了基础。
4.确保纳入民办管理的农民工学校教师资格和学历达标
经过3年多的督导,全市清理并关闭了300多所农民工学校,保留了156所农民工学校全部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本市在督政指标中规定,农民工学校的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教师资格,学历符合市教委的达标要求。
着力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2007年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会同市教委教研室,开展对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督导评估,旨在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教研员教学指导力和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
1.制定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指标,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依据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评估指标,规定了校长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六方面重点:
一是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明确校长要重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学生创设参与社会实践的资源和条件。
二是三位一体的合力统整。校长要从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良好环境,敦促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争取家长支持教学改革,社区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实践的资源。
三是三级课程的建设开发。校长要正确处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借鉴吸收国家课程精华,严格执行市级课程标准,开发校本课程内容,为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减负增效的责任到位。校长是减负第一责任人,督查教师不准实行“阴阳”课表,不准挤占副课,不准组织对学生的集体补课;确保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三课两操两活动”的有效落实。
五是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校长要深入教研组和备课组,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重视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建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考评激励机制。
六是教育质量的有效监控。校长要有贯彻执行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措施。建立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加强对学生有效性学习的监控,规范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命题和考试。
2.开展常态下的教学视督导,建立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
2007年以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在教学视督导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常态”的原则,即实施常态的督导,提高校长常态的管理,促进教师常态的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是实行合作型,督导部门与教研部门联袂开展视督导。对一个区县督导,市教育督导室选定40位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为主的督学,市教研室选定60位教研员,100人同时到一个区县中小学视督导,对全面了解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权威性。 二是规定周期性,一个学期用一周时间对一个区县进行督导。每一个学期中,用一周时间对所在区县校长课程领导力视督导。这种方法,已在上海形成制度,并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接受。
三是强调全覆盖,以对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为主的督导。把督学和教研员分成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组,覆盖所有教育单位。
四是采取地毯式,同时听取区县推荐的优秀课与随堂课。规定教研员以听优秀课为主,市督学以听随堂课为主。
五是运用反证法,通过座谈访谈与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3.重视对加强校长领导力制度的督导,推动形成学生有效学习评估的运行机制
一是注重区县教育局制定校长课程管理和教学“五环节”质量意见,为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提供保障。闵行区教育局针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特点,要求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要求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促进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能力。该区推广莘庄中学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制度,倡导教师“五精教学法”,即精心备课,精品授课,精细辅导,精选作业,精确反馈,大大提高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是注重发挥教研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能力,以提高教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徐汇区教育局出台《规范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效益的指导意见》和《优质课评价标准》,强调教研员的教学指导能力。教研员通过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发掘优秀教师“自己多读书,学生少做题”,“轻负担,高质量”的典型教学案例,并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推广。并推广实施优秀教师的“优秀百课”、“优秀百题”范式工程,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是注重提高校长传承底蕴和统筹开发课程的领导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提供指导。黄浦区的百年老校占全区学校总数三分之一,该区的发展定位是:“经典黄浦,精品教育”。由此十分重视校长对百年校园文化的课程开发,如格致中学已有130多年的办学历史,该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近百门课程整合成八大课程群板块,并制定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性课程。又如中华路第三小学位于上海老城厢豫园,该校以“茎的生成、畦的发展和园的形成”三阶段为脉络,开发了“百草园课程”。学校倡导“教师=实践者 开发者 研究者”,学校有近百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该校的校本课程,已被上海市推荐申报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项目。
四是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促进提高农村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松江地处上海的远郊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学校生源相对较差和学生习惯差的现状,区教育局推广民乐学校重视“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教学问题,问题生成课堂”的校本教研经验,倡导教研和课堂教学的“双向有效”,形成了合作教学教研组。该校为学生开设击剑、书法、乡村美术等校本课程,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乐学、乐习和乐趣。这些做法,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是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嘉定区教育局针对幼儿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设计激发幼儿和小学生兴趣爱好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做中学”课程、陶艺课程和礼仪课程等,促进形成“一园一品”和“一校一品”的教学特色。与此同时,该区中小学重视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作用,把信息科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这对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智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足师资督导的正确导向,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在推动教育转型发展中,本市把引领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作为推进“强师兴教”督导评价的正确导向。近年来,上海市在探索教师教育发展模式上,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
1.建设教师教育“学分银行”,完善服务全市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
近年来,本市构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和管理平台(简称“学分银行”),建立开放的、多样的、丰富的、可选择的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学分互认管理平台。通过“学分银行”,使教师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分银行”将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融为一体,目前,“学分银行”已经有13万名教师报名注册,做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覆盖,教师培训的市级共享课程共有近500门。
2.建立市区校联动的教师教育模式,健全市、区(县)和学校培训体系及课程体系
本市创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原则上每位在职教师参加市级课程、区县课程和校本研修的比例分别为10%-20%、30%-40%和50%。培训内容设置上,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培训课程包括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体验三大类别。其中,师德与素养课程以市级课程为主,知识与技能课程以市区级课程为主,实践体验课程则以学校一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使之课程化,该课程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实施。
3.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完善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机制
2009年起,本市启动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凸显两个功能:一是“肩负双重任务”,既培养学生,又培养教师,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学校发展中心,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共同发展;二是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帮助教师克服认知专业发展的瓶颈,得到更符合其特定发展阶段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集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优质资源,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紧密结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推进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
4.完善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融合的能力
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教学设计、课堂评析、学习指导、学业评价”等方面,以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导向,提升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实践知识。在实践中以教、研、训“三位一体”为原则,以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实践项目为主要实施载体。学校根据教师发展需求设计目标和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培训,将集中培训和自主研修相结合、个人反思与小组研讨相结合,以系列讲座、课例研究、课题带动、专题研讨、探究反思、读书沙龙、教学论坛、师徒带教、网络研修等方式展现。
近年来,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绿色指标”评价,我们将专题开展对中小学实施“绿色指标”的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为重点的“体商”作为第一要素;重视师生关系为主的彼此尊重、理解、合作和交往“情商”的培养;重视校长领导力、教师教学执行力和学生发展力的“能商”的提升;重视学生科学思辨和学习能力“智商”的开发。让教师成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者,让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指导者,让教师成为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合作能力的推动者。
栏目编辑 王宇华
致力于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推动政府依法履职的教师督导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在实施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期间,一直把推动区县政府依法履职的教师发展督导,作为“硬件要硬,软件更硬”的重要任务。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市政府与教育部签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作备忘录精神,2011年本市出台了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综合督政规定。在政府依法履职上,把经费保障、资源配置和师资建设作为区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和区县财政、人保等部门为责任主体。为体现“第一责任人和责任主体”的定位,在实施督政期间,正确把握“三个涉及和交涉”的到位。即涉及教育经费和投入,与财政局交涉;涉及教育条件保障,与发改委和规土局等部门交涉;涉及教师编制配备、教师待遇提高等,与人保局和财政局交涉。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区县政府教育优先发展“责任主体”的意识和能力。
从2011年到2013年4月底,本市完成了对17个区县政府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政。上海在强化教师发展的督政成效上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确保对郊区教师招聘、引进、培训和晋升优先的落实
为缓解本市郊区人口导入带来的压力,近3年来,郊区公建配套扩建学校近300多所,市和区县人事部门,从编制配备上满足了教师招聘和引进的需求;在规范见习教师培训上,近年来本市开发了25个学科的304门文本课程和229门网络课程,共培训了郊区5万多名教师,基本实现了郊区新师资培训的全覆盖;在全市申报中学高级职务教师,有一条规定,凡是郊区与市区教师同等条件的,优先向郊区教师倾斜。这项政策,大大激发和调动了郊区教师终身从教的积极性。
2.确保市区优质师资的柔性流动向农村学校倾斜
市教委规定,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鼓励特级教师、双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和优秀教师从中心城区学校向郊区学校、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并且规定了示范性、实验性学校的中学高级职务比例超过限额后,申报中学高级职务的青年骨干教师,有到农村学校任教经历者优先予以晋升。近年来,全市已有15%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参与了柔性流动,为带动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确保城乡学校教师“先一步、高一层”的学历达标
本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督政指标规定,市区和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50%和90%以上。目前,各区县政府每年保持50-100名不等的青年优秀教师在国外攻读学位或专业进修,这为上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后备优秀校长和教师奠定了基础。
4.确保纳入民办管理的农民工学校教师资格和学历达标
经过3年多的督导,全市清理并关闭了300多所农民工学校,保留了156所农民工学校全部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本市在督政指标中规定,农民工学校的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教师资格,学历符合市教委的达标要求。
着力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2007年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会同市教委教研室,开展对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督导评估,旨在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教研员教学指导力和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
1.制定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指标,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依据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评估指标,规定了校长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六方面重点:
一是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明确校长要重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学生创设参与社会实践的资源和条件。
二是三位一体的合力统整。校长要从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良好环境,敦促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争取家长支持教学改革,社区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实践的资源。
三是三级课程的建设开发。校长要正确处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借鉴吸收国家课程精华,严格执行市级课程标准,开发校本课程内容,为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减负增效的责任到位。校长是减负第一责任人,督查教师不准实行“阴阳”课表,不准挤占副课,不准组织对学生的集体补课;确保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三课两操两活动”的有效落实。
五是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校长要深入教研组和备课组,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重视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建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考评激励机制。
六是教育质量的有效监控。校长要有贯彻执行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措施。建立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加强对学生有效性学习的监控,规范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命题和考试。
2.开展常态下的教学视督导,建立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
2007年以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在教学视督导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常态”的原则,即实施常态的督导,提高校长常态的管理,促进教师常态的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是实行合作型,督导部门与教研部门联袂开展视督导。对一个区县督导,市教育督导室选定40位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为主的督学,市教研室选定60位教研员,100人同时到一个区县中小学视督导,对全面了解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权威性。 二是规定周期性,一个学期用一周时间对一个区县进行督导。每一个学期中,用一周时间对所在区县校长课程领导力视督导。这种方法,已在上海形成制度,并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接受。
三是强调全覆盖,以对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为主的督导。把督学和教研员分成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组,覆盖所有教育单位。
四是采取地毯式,同时听取区县推荐的优秀课与随堂课。规定教研员以听优秀课为主,市督学以听随堂课为主。
五是运用反证法,通过座谈访谈与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3.重视对加强校长领导力制度的督导,推动形成学生有效学习评估的运行机制
一是注重区县教育局制定校长课程管理和教学“五环节”质量意见,为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提供保障。闵行区教育局针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特点,要求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要求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促进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能力。该区推广莘庄中学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制度,倡导教师“五精教学法”,即精心备课,精品授课,精细辅导,精选作业,精确反馈,大大提高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是注重发挥教研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能力,以提高教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徐汇区教育局出台《规范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效益的指导意见》和《优质课评价标准》,强调教研员的教学指导能力。教研员通过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发掘优秀教师“自己多读书,学生少做题”,“轻负担,高质量”的典型教学案例,并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推广。并推广实施优秀教师的“优秀百课”、“优秀百题”范式工程,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是注重提高校长传承底蕴和统筹开发课程的领导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提供指导。黄浦区的百年老校占全区学校总数三分之一,该区的发展定位是:“经典黄浦,精品教育”。由此十分重视校长对百年校园文化的课程开发,如格致中学已有130多年的办学历史,该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近百门课程整合成八大课程群板块,并制定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性课程。又如中华路第三小学位于上海老城厢豫园,该校以“茎的生成、畦的发展和园的形成”三阶段为脉络,开发了“百草园课程”。学校倡导“教师=实践者 开发者 研究者”,学校有近百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该校的校本课程,已被上海市推荐申报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项目。
四是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促进提高农村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松江地处上海的远郊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学校生源相对较差和学生习惯差的现状,区教育局推广民乐学校重视“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教学问题,问题生成课堂”的校本教研经验,倡导教研和课堂教学的“双向有效”,形成了合作教学教研组。该校为学生开设击剑、书法、乡村美术等校本课程,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乐学、乐习和乐趣。这些做法,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是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嘉定区教育局针对幼儿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设计激发幼儿和小学生兴趣爱好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做中学”课程、陶艺课程和礼仪课程等,促进形成“一园一品”和“一校一品”的教学特色。与此同时,该区中小学重视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作用,把信息科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这对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智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足师资督导的正确导向,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在推动教育转型发展中,本市把引领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作为推进“强师兴教”督导评价的正确导向。近年来,上海市在探索教师教育发展模式上,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
1.建设教师教育“学分银行”,完善服务全市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
近年来,本市构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和管理平台(简称“学分银行”),建立开放的、多样的、丰富的、可选择的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学分互认管理平台。通过“学分银行”,使教师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分银行”将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融为一体,目前,“学分银行”已经有13万名教师报名注册,做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覆盖,教师培训的市级共享课程共有近500门。
2.建立市区校联动的教师教育模式,健全市、区(县)和学校培训体系及课程体系
本市创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原则上每位在职教师参加市级课程、区县课程和校本研修的比例分别为10%-20%、30%-40%和50%。培训内容设置上,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培训课程包括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体验三大类别。其中,师德与素养课程以市级课程为主,知识与技能课程以市区级课程为主,实践体验课程则以学校一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使之课程化,该课程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实施。
3.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完善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机制
2009年起,本市启动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凸显两个功能:一是“肩负双重任务”,既培养学生,又培养教师,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学校发展中心,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共同发展;二是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帮助教师克服认知专业发展的瓶颈,得到更符合其特定发展阶段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集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优质资源,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紧密结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推进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
4.完善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融合的能力
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教学设计、课堂评析、学习指导、学业评价”等方面,以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导向,提升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实践知识。在实践中以教、研、训“三位一体”为原则,以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实践项目为主要实施载体。学校根据教师发展需求设计目标和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培训,将集中培训和自主研修相结合、个人反思与小组研讨相结合,以系列讲座、课例研究、课题带动、专题研讨、探究反思、读书沙龙、教学论坛、师徒带教、网络研修等方式展现。
近年来,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绿色指标”评价,我们将专题开展对中小学实施“绿色指标”的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为重点的“体商”作为第一要素;重视师生关系为主的彼此尊重、理解、合作和交往“情商”的培养;重视校长领导力、教师教学执行力和学生发展力的“能商”的提升;重视学生科学思辨和学习能力“智商”的开发。让教师成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者,让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指导者,让教师成为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合作能力的推动者。
栏目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