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精明、干练的职场丽人,因为业绩突出,短短几年间,便从普通职员升为公司高管。我问她平时喜欢做什么?她不加思索地回答:“做饭。”
见我一脸愕然,她坦然补充说:“真的,做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特别喜欢。”
问她拿手的一道菜是什么?她笑着回答———小白菜肉汤。随即,她饶有兴致地讲解具体做法:一定要亲自去超市,精选最新鲜的猪脊骨,洗净,焯水,置于铁锅中,小火慢慢炖煮;煮好了,挑出骨棒,留少许的肉;然后在熬了数小时的脊骨汤内加一些嫩嫩的小白菜,敞开锅盖快火加工3分钟;出锅前,撒一点儿香菜和小香葱,一道味道鲜美的肉汤就做好了。
盛一碗汤,配一碗白津津的米饭,佐以一碟酸黄瓜或老醋萝卜皮,便是一顿可口的家常简餐。而光阴,就静静地流淌在那欢喜的一炊一饮之中,触手可及,活色生香。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细粮很少,平素吃得最多的,便是苞米馇子饭、苞米面饼和粥。母亲却似一个烹饪高手,最寻常的苞米面粥,她也能变换出不少的花样。
比如,在熬苞米面粥时,随手加入各种配料———几片红薯,两块南瓜,一些芹菜叶,几粒煮好的黄豆,甚至一把榆钱儿……就地取材,都可以与粥为伍。母亲说,粥也不喜欢单调,得让它热闹起来。
那一锅滚沸的粥,有了母亲的慧心调配,立刻添了精神,多了生动、活泼的气象。那些窘迫的日子,也增添了令人欢喜的亮色。
一个周末,我去拜访一位学者,聊起东汉文学中的风骨问题,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
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时间。我意犹未尽地提议去附近一家新开的饭店,边吃边继续聊。学者摇头:“饭店的菜没意思,还是在家里做吧,有现成的食材,可以给你露一手我比较拿手的京味凉拌菜。”
我有些不好意思:“我来向您请教问题,还要劳烦您亲自下厨。”
“一点儿也不麻烦。再说了,这拌菜里面也有学问呢。”说着话,学者挽起袖子,系上围裙,有模有样地操作起来。
他家的厨房面积很大,各类厨具琳琅满目,面包机、破壁机、料理机、咖啡机……一应俱全。
见我惊讶,学者笑道:“这些先进的厨具,都是好帮手,用起来方便、快捷,有时候单是看着就很养眼。有了好心情,做出的饭菜味道自然也不会差了。”
他这番特别的美食经,让我很是开眼。后来尝到他精心制作的凉拌菜,果然觉得美妙。
学者坦言,热爱厨房,是小时候受父母熏陶的,他记忆中的父母,似乎是“民以食为天”最好的践行者。
在音乐学院做教授的妻子,闲暇时也喜欢研究美食。遗憾的是,5年前他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猝然离世。如今他孤身一人,但一日三餐仍像做学问一样认真对待,绝不含糊。
我由衷地赞叹:原来,喜欢在厨房里施展才艺的人,也有助于做好学问啊。
学者孩子气地笑笑,透露给我一个他招收研究生时的小秘密:面试到最后,他往往还会问一个附加题———会做几道拿得出手的菜?他认为一个喜欢做饭的年轻人,也一定会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做学问自然不会太死板。
准备回乡下老家过节前,我打电话给母亲,问需要带些什么东西。母亲说,把媳妇和孩子都带回来,一家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开开心心地吃顿饭,比什么都幸福。
我心头不禁一颤:原来,自己一直忙忙碌碌辛苦寻觅的好日子,就藏在母亲日常的一蔬一饭里。
选自《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