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就在一蔬一饭里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13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精明、干练的职场丽人,因为业绩突出,短短几年间,便从普通职员升为公司高管。我问她平时喜欢做什么?她不加思索地回答:“做饭。”
  见我一脸愕然,她坦然补充说:“真的,做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特别喜欢。”
  问她拿手的一道菜是什么?她笑着回答———小白菜肉汤。随即,她饶有兴致地讲解具体做法:一定要亲自去超市,精选最新鲜的猪脊骨,洗净,焯水,置于铁锅中,小火慢慢炖煮;煮好了,挑出骨棒,留少许的肉;然后在熬了数小时的脊骨汤内加一些嫩嫩的小白菜,敞开锅盖快火加工3分钟;出锅前,撒一点儿香菜和小香葱,一道味道鲜美的肉汤就做好了。
  盛一碗汤,配一碗白津津的米饭,佐以一碟酸黄瓜或老醋萝卜皮,便是一顿可口的家常简餐。而光阴,就静静地流淌在那欢喜的一炊一饮之中,触手可及,活色生香。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细粮很少,平素吃得最多的,便是苞米馇子饭、苞米面饼和粥。母亲却似一个烹饪高手,最寻常的苞米面粥,她也能变换出不少的花样。
  比如,在熬苞米面粥时,随手加入各种配料———几片红薯,两块南瓜,一些芹菜叶,几粒煮好的黄豆,甚至一把榆钱儿……就地取材,都可以与粥为伍。母亲说,粥也不喜欢单调,得让它热闹起来。
  那一锅滚沸的粥,有了母亲的慧心调配,立刻添了精神,多了生动、活泼的气象。那些窘迫的日子,也增添了令人欢喜的亮色。
  一个周末,我去拜访一位学者,聊起东汉文学中的风骨问题,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
  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时间。我意犹未尽地提议去附近一家新开的饭店,边吃边继续聊。学者摇头:“饭店的菜没意思,还是在家里做吧,有现成的食材,可以给你露一手我比较拿手的京味凉拌菜。”
  我有些不好意思:“我来向您请教问题,还要劳烦您亲自下厨。”
  “一点儿也不麻烦。再说了,这拌菜里面也有学问呢。”说着话,学者挽起袖子,系上围裙,有模有样地操作起来。
  他家的厨房面积很大,各类厨具琳琅满目,面包机、破壁机、料理机、咖啡机……一应俱全。
  见我惊讶,学者笑道:“这些先进的厨具,都是好帮手,用起来方便、快捷,有时候单是看着就很养眼。有了好心情,做出的饭菜味道自然也不会差了。”
  他这番特别的美食经,让我很是开眼。后来尝到他精心制作的凉拌菜,果然觉得美妙。
  学者坦言,热爱厨房,是小时候受父母熏陶的,他记忆中的父母,似乎是“民以食为天”最好的践行者。
  在音乐学院做教授的妻子,闲暇时也喜欢研究美食。遗憾的是,5年前他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猝然离世。如今他孤身一人,但一日三餐仍像做学问一样认真对待,绝不含糊。
  我由衷地赞叹:原来,喜欢在厨房里施展才艺的人,也有助于做好学问啊。
  学者孩子气地笑笑,透露给我一个他招收研究生时的小秘密:面试到最后,他往往还会问一个附加题———会做几道拿得出手的菜?他认为一个喜欢做饭的年轻人,也一定会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做学问自然不会太死板。
  准备回乡下老家过节前,我打电话给母亲,问需要带些什么东西。母亲说,把媳妇和孩子都带回来,一家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开开心心地吃顿饭,比什么都幸福。
  我心头不禁一颤:原来,自己一直忙忙碌碌辛苦寻觅的好日子,就藏在母亲日常的一蔬一饭里。
  选自《品读》
其他文献
有一天,子贡说,孔夫子讲授的诗书礼乐的知识,我们所有人都能听得到,也可以学得懂,但是他讲的人性和天道,我们听不到,也学不到。  这几句话说,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孔夫子讲的诗书礼乐,我们从别处也可以学得到,但他讲的人性、天道,在别处听不到;第二种,孔夫子讲的诗书礼乐,我们都能听得到,但是他内证的人性和天道,我们听不到。这就说明孔夫子必然有他独有的东西。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很少说人性
说起皇上吃请,次数虽然不多,场面却着实不小,其中最甚者大约是隋炀帝。  据史书记载,他出巡时: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馐殊味,水陆必备焉,求市者无远不至。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  把进奉吃喝的丰俭与官员的升迁直接挂钩,吏治焉能不大坏?据说杨广沿运河出巡扬州时,船队首尾相接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之内的居民都要献食。有的州县一次献食达百余台,嫔妃侍从们吃不完,启航时便把
从遥远的北魏,武周山那片祥和,迈着从容的步伐,一路走来。再大的风,再急的雨,也动摇不了她坚如磐石的意念。  沉淀了一千六百多个岁月的思索,展开今天动人的笑靥。云冈,就那样,静静地屹立,屹立成人们心中一尊神圣的向往和眷恋。  六月,和煦的风,轻轻地吹起佛的心思;轻柔的雨,携着六月的手,敲打着佛对山的依恋。  最好,挑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走进云冈,去聆听佛的倾诉。微风,袭来绿色的畅想;溪流,荡起心湖的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惟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鐵相当顺利。守门的黑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五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我一
上天柱山,几位作家朋友滞留在山的半腰。朋友都是我的朋友,理应由我相陪。找了一家客栈,让他们喝茶、聊天、吸氧。我没事,就在这半山腰瞎转悠。这一转,就有一大群杜鹃花映入了我的眼帘。杜鹃花团团簇簇的,一丛丛一排排,一路沿天柱山的石阶蜿蜒盛开。红的红得耀眼,似是直蹿云霄的一溜云霞;紫的紫得发嗲,仿佛蒸腾在云霞边的一片美丽的烟岚。  家在天柱山。拿与我同游的朱小平先生的话说,天柱山就是我的家山。“无双毕竟是
如今出门,除手机外,最能给人以安全感的要数口罩了。有人说,出门扔垃圾发现自己没戴口罩,一时胸闷气短伴随面红耳赤,回家戴上口罩再出门,顿觉宛若新生。口罩掩盖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我的朋友阿猫说自从戴上口罩,她的社交恐惧症减轻了。走在公司走廊上可以目中无人保持高冷,不用眯着近视眼使劲辨认熟人,以免别人跟她打招呼,而她自己却视而不见。不用假装厚道地用“嗯、啊、哦”和同事尬聊了。也不用心里默默丈量和擦肩而过的
2019年11月18日,我从德国坐车,穿过大雪弥漫的阿尔卑斯山,进入瑞士,第一站就到伯尔尼。早就听说,这里有一处爱因斯坦故居。于是,从车站出来,就循着手机地图的指引,找到老城的克拉姆大街。这条街可能是伯尔尼最重要的街道了,一种历史感弥漫在空气中。这大街带点坡度,一路向上,顶端是著名的钟楼。街道两边的建筑类似广州的“骑楼”,但显得更厚重一些,每个门洞都是拱形的,楼层也更多一些,一般都有三四层。那条廊
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很早就过世了。小时候我曾问父亲:老家在哪儿?父亲说:听你爷说,在江西一个叫李家的村庄。从此,乡愁氤氤氲氲,梦境一般,盘桓在我的脑际,解不开,抹不掉。  前些时候,朋友邀我去雪峰山的李家湾。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道,风尘仆仆潜入群山腹地。一路驰骋,越往前走,树木愈发茂密葱郁,鸟雀这些精灵使原本寥落的山野喧闹起来。一大朵一大朵的云,诗意地飘过天空。公路不远处,宽绰澄澈的统
在信义路上,有一个卖猫头鹰的人,平常他的摊子上总有七八只小猫头鹰,最多的时候摆十几只,一笼笼叠高起来,形成一个很奇异的画面。他的生意不错,从每次路过时看到笼子里的猫头鹰全部换了颜色可以知道。他的猫头鹰种类既多,大小也很齐全,有的鹰很小,小到像还没有出过巢,有的很老,老到仿佛已经不能飞动。我注意到卖鹰人是很偶然的,一年多前我带孩子散步经过,孩子拼命吵闹,想要买下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猫头鹰。那时,卖鹰的
一个人。上海。微雨的黄昏。坐在“上海风情”的小饭店里。一条秋刀鱼。想起日本来,总喜欢吃秋刀鱼的民族。秋刀鱼,喜欢这个名字。一种遥远的远意。凉凉的三个字。组合起来,分外禅意。细长的鱼,烤了一条。鱼腥草。崇明香草干。热而且甜。有草的腥和嚼头。藕饼。夹着肉丝。金黄而脆———像吃一场过分缠腻的爱情。店员在聊天。在二楼,看着窗外落着雨,吃着眼前的四个小菜。要了一杯凉啤酒。一个人的上海。音箱放着歌:人家都在你